Re: [分享] 達賴喇嘛:菩提心是愛他勝過於愛己的發心10

作者: ykkdc (ykk)   2022-10-12 02:40:21
(接續上篇)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覺燈日光》
若將「七因果」及「自他相換」兩者配合一起觀修:
首先,應觀修知母之前的無量捨,緣一切有情遠離愛恨親疏,之後再修知母、念恩。
觀修念恩時,可以如同《廣論》所說的內涵去做觀修,也可以這樣思惟:要成就佛果
位,必須成辦六度。
六度的第一個是布施,如果沒有眾生讓我們布施,我們如何修學布施?這是沒有辦法
的。所以至尊有情此福德田,可以讓我們成辦布施波羅蜜多。
「布施」和「布施波羅蜜多」是有差異的,小乘阿羅漢也有布施,可是不稱為布施波
羅蜜多,因為他沒有以菩提心(希願成佛的動機)攝持而行布施。
所以小乘行者做再大的布施,也不能稱為布施到彼岸—布施波羅蜜多。不只布施依賴
有情福德田成辦,布施波羅蜜多也是由於至尊有情才有辦法圓滿。
同樣,以持戒來講,不要說別解脫戒,就連最基本的十善業道—斷十惡業的戒體,也
是因為有有情這個福德田,才有辦法成辦。
沒有欲殺的有情,我們如何防護殺業?沒有會讓我們造惡業的有情,我們如何防護惡
業?沒有辦法。
第三忍辱波羅蜜多更是需要真正想傷害我們的怨敵,我們才有辦法修學忍辱波羅蜜多。
因此,就成佛的利益來講,一切都來自於有情福田。
不只出世間的廣大福德善行,是由於有情福田才得以成辦,就連今世我們從母胎出生
後,也是由於有情福田,我們才得以活到現在。
以西藏人來講,我們日常的食物是糌粑,要做糌粑的時候,需要透過許多有情的手;
為了讓糌粑好吃,要加酥油進去,酥油是工人製作的;酥油的原料是牛奶,這得有牛產奶
才有牛奶。
其實我們沒有權利飲用牛奶,小牛才有權利飲用,可是我們人類因為貪欲,把牛奶占
為己有,剝奪了小牛的權利。尤其我們吃肉更是如此,是我們殺了動物,是動物犧牲了自
己的性命,給予我們皮、肉、骨頭等。這樣想來,我們真的要好好地反省。
我們可以透過上述種種,來思惟有情對我們的恩惠。
例如今世,食、衣、住、行,任何一切的利益都來自於有情。譬如名譽,人要在今天
這個社會打響名號,需要透過媒體的力量,要一傳十、十傳百,才能成為名人。
透過念恩,產生更強烈報恩。透過知母、念恩、報恩,再思惟自他平等。
觀修自他平等之後,再思惟我愛執的過患、愛他心的功德,決定將原來愛己的心轉移
到他人身上,將排斥他人的心轉移到自己身上。
思惟:「為了消除無始以來跟隨我的我愛執,我一定要透過他人來培養愛他心,他人
是幫助我消滅最大仇敵的最大恩人。」
由此感恩他人,產生悅意相。
我平常對外國人這樣講:菩薩圓滿自利的方式,才是最有智慧、最善巧的。菩薩真的
是很懂得自私,很懂得照顧自己。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菩薩是以智慧照顧自己,所以把所有的重心擺在他人身上。
在成辦他利的時候,隨順成辦自利,圓滿自他二利,且沒有任何副作用。初、中、後
三時都是圓滿的,沒有任何苦果、沒有任何傷害。
我們凡夫是以愚蠢的方式來成辦自利,弄到最後,所想的一切都與煩惱相應,所做的
一切都與惡業相應,所得的一切即是三惡道(反而離樂得苦,獲得三惡道的痛苦)。
我們並不懂得照顧自己。要照顧自己並沒有錯,可是要以智慧來照顧自己,而不是以
自私自利如此愚蠢的方式來照顧自己。
經過緣眾生的悅意慈心,再加上思惟共中士道所說的種種痛苦,而產生緣有情的悲心。
由慈心觀捨(慈是予樂),由悲心觀取(悲是拔苦),做取捨的觀修並沒有確定取捨
的次第,許多大論典提到先修取、後修捨,然而主要是看個人。
怎麼觀修呢?透過悲愍心(悲是拔苦),來取一切眾生不好的一切,無論惡業、煩惱
,或煩惱障、所知障等,完全讓自己來取受。
取來之後,就如毒蠍,或是非常骯髒的黑色雲團,完全融入在自身,壓在我愛執的身
上,以毒攻毒般把我愛執徹底消滅。
透過慈心(慈是予樂),把自己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業,以白色的光芒,或白色的清淨
甘露流出,迴向給一切有情眾生,讓他們獲得自己所累積的一切福報資糧。
(註:如同《寶鬘論》裡面有說到了:「願一切眾生的痛苦,用自身來承擔,願我一
切的善業,回向給一切有情眾生。」諸如此類的內容,在《菩提心釋》裡面也有說到。)
透過以慈心捨、悲心取的方式,來增強自他相換的心量後,再生起增上意樂—「為利
益有情,我一定要努力承擔」—之責任感,最後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即菩提心)。
以上就是結合「七因果」和「自他相換」的觀修方式。
>>>>>
[1] 古印度佛法,修持菩提心的傳承源流
七因果: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金洲大師→阿底峽尊者→…
自他相換: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龍樹菩薩→寂天菩薩(入行論)→阿底峽尊者→…
1.「七因果」是六因一果,前六者為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心、大悲心、增上意
樂;前六者次第為因,產生的結果,即為利有情而希願成辦無上菩提果位之發心(即發菩
提心),任運生起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希求相應的意識心王)的當下即入大乘門。
2.「自他相換」透過思惟我愛執的過患、愛他心的功德之後,接著七因果後面四支:
悅意慈心、大悲心、增上意樂、菩提心,由慈悲觀修取捨,最後生起菩提心入大乘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