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達賴喇嘛尊者教授《覺燈日光》
所謂自他相換是什麼意思呢?並不是把他人想成自己,把自己想成他人,或把他人的
眼睛想成自己的眼睛,不是這個意思。
而是把愛我的心轉移到他人身上,把原本排斥他人的心轉移到自己身上,即愛他如自
、棄自如他。知我愛執過患、愛他執功德,所以不顧自樂而除他苦。
在修學自他相換時,有兩種障礙:
第一種障礙,認為自己的快樂,和他人的痛苦,是由自他不同的身軀所產生;自己的
利益,與他人的利益,完全分離,自己的苦樂,與他人的苦樂,一點關係都沒有,就像青
色和黃色完全不同。
所謂的自他,並不是獨立自主而有,是互相觀待而產生,並沒有一個人永遠都是我、
一個人永遠都是你,或某一個人永遠都是他(沒有不需要互相觀待獨立自主的你我他)。
所以我的利樂、你的利樂,不是獨立自主的,是在觀待的情況下,說到我的利樂、你
的利樂,或我的衰損、你的衰損。
就像彼山和此山一樣,是看站在哪一邊講。
如果自己與他人完全分離,就像青色和黃色一樣,則認為「為什麼我要為別人的利樂
著想」或許還有點道理,可是並不是如此,自己的苦樂與他人的苦樂是有直接關聯的。
若你周遭的人,每一個人都活得不快樂,那麼你怎麼能過得快樂呢?沒有辦法。
若你周遭的人,每個人都活得很歡喜,自己多多少少也會受到影響,所以自己的種種
感受,並不是獨立自主而有,而是與周遭的人直接密切相關。
但是,一般人會覺得,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會把它分得清清楚楚,這是一
種執著。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執著?它是來自獨立自主的自性執著,以為自他是不需觀待、不需
依賴,無緣起而生的。
第二種障礙,認為他人的痛苦是他人所有,不會影響我,也不會傷害到我,為什麼我
要努力除去他人的痛苦?
宗喀巴大師答:如果你認為他人的痛苦,自己不會感受到,所以不需要為他人著想,
那麼年老之時的痛苦,你年輕的時候也不會感受到,為什麼要趁年輕為老年預先累積
財物呢?彼此不是分開的嗎?腳受傷了,也不應該用手來幫腳擦藥,因為手歸手、腳歸腳
,手跟腳是分開的。
我們一直有一個觀念,認為自己和他人是分開的,認為有獨立自主的我的想法(認為
我不用觀待他人施設安立的想法),非常強烈,由此障礙了自他相換。
可是仔細思惟,我們並沒有看到每一個天人或餓鬼、畜生、地獄的眾生,但是可以確
定他們都想離苦得樂。
就像我們雖然不知道每一片樹葉、每一朵花的品種,但是可以知道樹葉和花朵最後一
定會枯黃、凋落,因為依推理:樹葉和花朵是有為法,所以是無常;只要是無常法,最後
都會壞滅。
同理,雖然我們並不認得每一個眾生,可是我們可以知道,每一個眾生都非常積極地
為了自己的離苦得樂而努力。
我們想離苦得樂的原因是什麼?沒有理由,就是想要離苦,就是想要得樂,就是這麼
簡單。
我們為了離苦得樂而努力,同樣地,每一個眾生都是如此,在這一點上,我們與眾生
是一致的。既然是一致的,為什麼要去分你、我、他呢?沒有道理。
就像身體有很多支分,我的頭、我的手、我的腳、我的眼睛、我的器官、我的內臟等
,講到我的身體的時候,其實包括這些支分。若其中一者有痛苦,我們會用其他支分去消
除它的痛苦。
同樣,既然大家都想要離苦得樂,在離苦得樂的本性上,無論誰有痛苦,我們都必須
去承擔起消除他的痛苦的責任才對,為什麼要分你我他呢(只管自己的痛苦,不管他人的
痛苦)?這是不成道理的。
當我手痛時,我會覺得我的身體痛,不會說「我的身體裡面的手痛」,不會做如此區
分。
同樣,眾生痛苦時,我也跟著難過;眾生歡喜時,我也跟著快樂;眾生行善時,我跟
著隨喜。
如果做到這一點,當任何一個有情遭受痛苦,我們自然就能產生悲愍心,如此就真的
是遠離上述所說的障礙了。
雖然你、我、他是隨著不同的角度而說,然而每個人身上的我永遠都是一個,你和他
永遠都是無數。(自他而言,自己這位眾生永遠只是一個,而他者眾生無量無數。)
所以,犧牲一者而滿足更多人的利益,甚至無限有情的利益,是智者的做法呢?還是
犧牲無數人的利益去滿足自己一個人的利益,才是智者的做法?當然前者是智者的做法。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讓自己當愚者呢?為什麼永遠都是「我最重要」?這是沒有道理
的。
自他相換絕對不是只憑著宗教的虔誠心而做的修行,而是非常理性、非常符合邏輯的
。為了成就偉大的事業,我們也時常說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確實是如此。若能夠成就一切眾生的利益,那麼自己的安樂及痛苦又算得了什麼!當
我們真正地生起如此心力,想承擔一切眾生的痛苦,那麼再怎麼困難,自己都不以為苦。
乍看之下,我們承擔了每一個痛苦的眾生的所有困難,可是因為是自己提起心力去承
擔的,所以這種困難也就沒有辦法難倒我們。對我們來說,那些已經不是痛苦了。
自願去承擔痛苦,與無奈地必須接受痛苦,兩相比較,對自己而言,迫於無奈所接受
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
自己甘願承擔的痛苦不叫痛苦,而是面對困難的勇氣,是用智慧去化解問題,並不是
帶給內心憂惱的那種痛苦。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自願去承受困難時,內心深處是有一股無比的自信和勇氣的。
若認為要去承受每一個人的痛苦,自己豈不是更苦嗎?這種想法就是我愛執在作祟。
因為自己把心量縮小了,所以遇到一點點挫折,就好像天塌下來一樣,無法承受。
為什麼我們會把心量縮小呢?就是因為我愛執,我愛執把我們寵壞了。我愛執就是一
直想著自己,所以再小的痛苦也無法忍受。
因果確實如此絲毫不爽,若真的想要讓自己獲得究竟永恆的安樂,就要給予一切眾生
安樂。這才是真正利益自己的方式,不要再用愚癡的方式了。
我時常說:自利是可以的,可是不要以愚蠢的方式自利,要以智慧的方式自利,如此
才能真正達到使自己安樂的目標。
確實是如此,因為有了菩提心,才能夠累積如此廣大的資糧和殊勝的功德。
「若謂老幼是一相續,其手足等是一身聚,故與自他不相同者」,
有人反駁說:雖然老年時的痛苦,少年時不會感受,可是老和幼的過程畢竟是同一個
人去承受,老和幼是相接續的。同樣,雖然手和腳是分開的,但是這一個身體的手和腳,
所以與自和他不同。
宗喀巴大師回答:相續與身聚,是依多剎那、多支分而假施設,並沒有所謂這是老、
這是幼完全分開而獨立的自性。自己和他者也是如此。
你、我、他這三者,只是看我們用什麼樣的角度去看待而已。
如果我們愛護他人,真的關心他人的利益,他人行善時,我們可以隨喜他,由此累積
功德;他人痛苦時,我們可以產生悲愍心,由此又累積了功德。
所以最主要是看我們的心如何去安立,自他並沒有完全分開、具有獨立的自性,自他
的關係非常密切。
如果生起了菩提心去利益有情,可以利益無量有情;相反地,如果想要傷害有情,由
於具有智慧,再加上瞋恨心,可以傷害很多有情。
如果把他人安立為怨敵,那麼由於嫉妒,他人歡喜時,我們就會痛苦。
如同我們把手和腳安立為是我們的身體,因為內心如此取有的緣故,所以當我的腳痛
或手痛之時,就會說我的身體痛了。
同理,若真正愛護他人,則他人行善,我們會隨喜,他人痛苦,我們會起悲愍。所以
自己和他人絕對不是分開(獨立自主)的,他人的利益、苦樂與自己的連結非常密切。
>>>>>
[1] 菩提心結合出入息的觀修
藉由呼吸的出入息──往外呼氣出去時,觀想把善的、好的施予他人,利益一切有情
;往內吸氣時,觀想把他人的苦吸收進來,幫助有情減少痛苦,苦由我來擔。
菩提心的練習,願意予人安樂(這是慈心的部分),願意予人除苦(這是悲心的部分
),願意予人安樂除苦的這份心,由我自己來承擔,希求自己最終能成佛利益眾生。
你、我、他是相互觀待施設安立;觀察自己無自性──思惟自他是相互觀待名言施設
安立之理減少我執,由減少我執減少我愛執──進而增廣利他心、愛他心,發起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