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造論/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如是引發無過三摩地法,是依慈尊(慈氏彌勒)《辨中邊論》,如云:
「依住堪能性,能成一切義。由滅五過失,勤修八斷行。懈怠忘聖言,及沉沒掉舉,
不作行作行,是為五過失。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不忘其所緣,覺了沉與掉,為斷而
作行,滅時正直轉。」
其依住者,謂為除障品發勤精進,依此而住,於此能生心堪能性勝三摩地。
此能成辦勝神通等一切義利,是神變之足,或是所依,故說「能成一切義」。
云何能生此三摩地?謂為斷除五過失故,勤修八行,從此因生。
五過失者,謂加行時,懈怠為過,於三摩地不加行故。勤修定時,忘失教授是其過失
,若忘所緣,心於所緣不能定故。已住定時,沉掉為過,彼二令心無堪能故。沉掉生時,
不作功用是其過失,以此不能滅二過故。離沉掉時,行思是過。
《修次》等說:沉、掉二過合一為五,若各分別是六過失。
對治此等為八斷行:對治懈怠有四,謂信、欲、勤、安。對治忘念、沉掉、不作行、
作行,如其次第謂念、覺了沉掉之正知、作行之思、正住之捨。廣說如前。】
《辨中邊論》教導修無過三摩地的方法:
「依住堪能性」:精進能成就三摩地。換句話說,要修止一定要精進。
「能成一切義」:得止後,依於止可以成就五眼、六通等一切義。
「神足」:止又稱為神足。用腳可以去想去的地方,有了神仙的腳就可以快速地去想
去的地方,用神足譬喻世間的功德、出世間的功德都可以快速成就。
「由滅五過失,勤修八斷行」:要怎麼得止?斷除五過失、行八斷行。
五過失是:
一、「懈怠」:加行時,對修禪定懈怠。
二、「忘聖言」:忘失所緣。連所緣都忘失,就談不上修了。
三、「沉沒掉舉」:已住定時,生沉掉會讓心無堪能。
四、「不作行」:沉掉生時不去對治。
五、「作行」:離沉掉時還去作用。
若將沉掉分開,就有六過失。
八斷行是:
一到四是「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即對治懈怠方面有四:信心、希求、精進、
輕安。
五、「不忘其所緣」。
六、「覺了沉與掉」。
七、「為斷而作行」。
八、「滅時正直轉」。
表面看過去,第五至第八是分別對的治法—念、覺、思、捨,其實就是修正念、正知
對治沉掉,使沉掉不生。
講說如何修止的論著很多,多數與《辨中邊論》所說斷五過失、行八斷行的內容相同
,只是表達方式不一樣。
這些論著中,以《廣論》奢摩他章的解釋最圓滿。宗喀巴大師不是只用少少幾頁提及
,而是對每個細節都仔細地解釋。這也是宗喀巴大師為人稱道的功德處。
以下就將《辨中邊論》所說斷五過失、行八斷行與《廣論》所說做個對照。
(...待續...)
>>>>>
[1] 三十七道品中,四神足的體性是定,又稱四如意足,由禪定功德能成一切義(即如意)
《雜阿含561經》 :「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四如意足(四神足),…何
等為四?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足,即所依)
《長阿含經》:「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一者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二者精進
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三者意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四者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
[2] 生起無過三摩地(即沒有過失的禪定)的方法:修八斷行,滅除五過失
不能獲得禪定的五個過失:1.懈怠、2.忘聖言、3.沉沒掉舉、4.不作行、5.作行。
由八斷行滅除五過失,八斷行:信、欲、勤、安、正念、正知、思(作行)、捨。
前四個斷行「信、欲、勤、安」,斷除第一過失「懈怠」;第五個斷行「正念」,斷
除第二過失「忘聖言」;第六個斷行「正知」,斷除第三過失「沉沒、掉舉」;第七個斷
行「思」,斷除第四過失「不作行」;第八個斷行「捨」,斷除第五過失「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