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為何大菩薩仍要與某類人保持距離?

作者: ykkdc (ykk)   2023-07-10 04:00:35
此處是說,不樂主動親近攀緣,並沒有說不為其說法
經文有說:「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
比如以前聖嚴法師,他是修行菩薩道的佛教大乘行者,佛法的道路不樂生死輪迴的過患
不會去趨炎附勢般的親近攀緣,但這些人像是總統、政治人物等過年除夕來到法鼓山時
「如是人等,或時來者」,聖嚴法師也會以利他的慈悲心為他們說法,「則為說法」。
另外,佛典中的菩薩摩訶薩,有時候只是不嚴謹的對菩薩通稱、泛稱
比如大乘道的五道十地,對資糧位到修道位的菩薩,總相地沒有加以分別的通稱之;
若指登地以上的大菩薩,見道位是初地即登地,指初地以上見道位、修道位的聖者菩薩
又,菩薩根器有利根、中根、鈍根種種差別,最鈍根要到修道位第八地才菩提心不退轉。
「...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若入他家,不與小女
處女寡女等共語。...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有些地
方,也是在保護他人,不引人非議、非份之想等,有時候想想為正法該如何做就知道了。
相關的學處,可以學習經論,如《入菩薩行論》有講到相關,尤其當中的〈護正知品〉。
又,菩薩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的差別,
如果是出家菩薩,除了有菩薩戒,相關要學習菩薩戒,也有出家戒的律儀學處。
另外說到的觀念,律儀不一定都是好的、善的,也有不好、不善的惡律儀,
如經文說到「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
格西也有說過,像是畜牧業宰殺、打獵捕魚等,從事這些行業有惡律儀。
>>>>>
其他相關的,最近在板上學習止、觀,跟學習止觀相關的,也有提到相關學處
底下引《菩提道次第廣論》於〈修習軌理〉提到:
「復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止)、毗缽舍那道(觀)之正因:
所謂(1)密護根門,(2)正知而行,(3)飲食知量,(4)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
時應如何行。
…正知而行者有二:何為所行事;於彼行正知。初中有二:謂五行動業及五受用業。
…於此十事正知行者,謂隨發起若行動業,或受用業,即於此業先應住念,不放逸行。由
彼二種所攝持故,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如何方便而正觀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觀察正知。
此中復有四種行相:初謂於其身事業等十種依處,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處以是行相
,如是觀察,譬如於其往返事業,如《律》所說,往返行儀,正了知已,即於其時正知現
前,行如是事。
二謂餘其何種方所,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行時,應先
了知沽酒等處,五非應行,除此所餘是可行處,於彼彼時,安住正知。
三謂於其何等時分,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時,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午前可赴聚
落,午後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爾時亦應安住正知。
四於所有此諸事業,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應於其爾所事業,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
宣說行時,應當極善防護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學處,悉當憶念。
總之所有若晝若夜一切現行,悉應憶念,了知其中,應不應行,於進止時,一切皆應安住
正知,謂我現前正行如是,若進若止,若如是行,則現法中不為罪染,沒後亦不墮諸惡趣
,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
※ 引述《Venerable (探索頻道)》之銘言:
: 《法華經‧安樂行品》:
: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
: 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
: 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
: 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
: 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
: 所希求。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
: 。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
: 。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
: 不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閒處。
: 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 這段經文說大菩薩(菩薩摩訶薩)應與某類人保持距離(統治者、從事不淨職業者、二乘
: 人、不能男),一般的注釋是說這是為了保護初發心者不被惡緣所轉。但是經文提到的菩
: 薩並非初發心菩薩,而是大菩薩。大菩薩是像觀音菩薩、地藏菩薩這樣的菩薩,為何還須
: 要為了保護自心而與某類人保持距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