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篇...)
摘自:《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4》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3-27
請看文,「爾後,依聞等所生慧之生起次第,將獲得最勝善;由是因緣,於般若波羅
蜜多之最極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之主要初因。」
生極恭敬後,依次生起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最後將獲得一切最勝妙善。
故于般若波羅蜜多(薄伽梵母﹑佛母)生起最極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的主因(初因)。
先起信心,之後一切時中於詮說三智的經論,生極恭敬,之後,漸次生起聞所成生慧
等,最後將證得相智,因此于薄伽梵母生信,是獲得一切善妙的主因(根本因)。
簡單而言,禮贊偈主要讚頌三智,鈍根者聽了後,毫無質疑,不加觀察,馬上生起信
心;利根者聽了後,不馬上生信,以離一異等正理觀察,觀察後見到毫不相違﹑沒有違害
,才會生信,依此之「信」是證得三智的主因。
為何是證得三智的主因呢?依所生之最極淨信,進一步于三智聞﹑思﹑修,之後透過
所生之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最後將證得一切善妙。因此于三智的最極淨信是
一切最勝善妙的主要根本因。
從禮贊偈可以瞭解到兩個「所為」:一是至尊彌勒表示自己是隨順勝士夫的行持;另
一點,是使其他有情於佛母生淨信,於佛母生淨信是證得一切善妙的主要根本因。至尊彌
勒為此而作禮贊。
到此為止,還在前行部份,尚未進入正行部份。
請看第13頁,「彼中,以三智含攝八義,彼等亦是般若波羅蜜多,彼亦由下文將說之
理圓滿諸義,如是了然於心,乃從三智贊般若波羅蜜多。」
於此,《現觀莊嚴論》的禮贊偈禮敬的對境和論著的所詮(內容)相同。一般,禮敬
的對境各有不同,有的禮敬一切智﹑有的禮敬諸佛菩薩﹑有的禮敬文殊菩薩…等。《現觀
莊嚴論》的禮敬的對境和論著的所詮(內容)相同。
有人質疑:不相同。《現觀莊嚴論》的內容有八事,而禮贊偈只有禮贊三智,是不是
有過失?無過失,三智含攝了八事。三智的另外名稱是般若波羅蜜多,禮贊偈直接禮贊三
智,就是禮贊般若波羅蜜多,也是禮贊八事。
「三智含攝八義,彼等亦是般若波羅蜜多」意思是:三智含攝八事,三智彼等亦是般
若波羅蜜多。
「彼亦由下文將說之理圓滿諸義」意思是:三智不只能培育佛,由下文將敍述之理,
可知能圓滿一切諸義,能培育菩薩﹑聲聞﹑獨覺眾。菩薩﹑聲聞﹑獨覺眾在下文中將廣作
講述,所以是「下文將述之理」。
「三智能培育佛等」意思是:三智不只能圓滿成就佛﹑菩薩﹑聲聞﹑獨覺眾之義利,
八事彼等亦能圓滿成就佛等眾之義利,因此,三智之義含攝八事,如同三智能成就佛等眾
之義利,八事亦能。
「如是了然於心,乃從三智贊般若波羅蜜多」,對此至尊彌勒僅記在心,故由三智(
三種一切智)讚揚般若波羅蜜多。
簡單而言,《現觀莊嚴論》的內容有三智﹑八事。
八事是什麼?基智﹑道智﹑相智﹑圓滿一切相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剎那加行﹑
果位法身,共八事。
至尊彌勒在禮贊偈只有直接讚頌三智,並無過失,在至尊彌勒的心中清楚三智含攝八
事,不僅如此,三智可以成辦聲聞﹑獨覺﹑菩薩﹑佛的一切所作,同樣,八事亦可成辦。
因此若由三智作禮贊,意義上已向八事﹑般若波羅蜜多作禮贊了;直接向三智禮贊,也等
於是向八事﹑般若波羅蜜多禮贊了。
上面講到了必要性和原因。以上是我對至尊彌勒的禮贊偈的解釋,下面是獅子賢的解
釋。這些都是禮贊偈的必要性。談到鈍根者及利根者如何生起淨信,生起淨信後,如何生
起恭敬,由恭敬進一步作聞思修,由聞思修慧將證得相智。
請看文,「諸聲聞及屬彼類,僅於解脫德上少許超勝,是同一次第所顯之獨覺」
禮贊偈裏只提到「聲聞」,沒有提到「獨覺」,其實獨覺是並在聲聞裏。禮贊偈裏提
到「聲聞﹑菩薩﹑佛」,沒有提到獨覺。
禮贊偈的第一句「諸求寂聲聞…」直接提到聲聞而已,並沒有提到獨覺;第二句直接
提到菩薩,第三句直接提到佛而已,
有人問:獨覺要放在哪里?獨覺並入聲聞裏,併入到菩薩不行,併入到佛也不行,為
什麼不行?因為聲聞的主要所修,獨覺全部都修;聲聞的主要所應斷,獨覺全部都斷;聲
聞的主要所應證,獨覺全部都應證;聲聞的一切修行,獨覺全部都修,除此,還有增加其
他應修之法類,因此將獨覺並入聲聞中。
「諸聲聞及屬彼類」指諸聲聞以及「屬聲聞類」就是獨覺。那麼獨覺和聲聞一模一樣
嗎?不,「僅於解脫德上少許超勝」,獨覺僅以解脫比聲聞略勝一籌。
「是同一次第所顯之獨覺」指以禮贊偈的第一句「諸求寂聲聞…」闡示二者,以同一
句闡示兩種意義,在同一句中,直接闡示聲聞,間接闡示獨覺。獨覺和聲聞一模一樣嗎?
不,獨覺比聲聞略勝一籌。彼二者,《現觀莊嚴論》的禮贊偈是以同一句闡示出。
請看文,「亦於欲求涅槃上,由全然了知一切事無生之智,現證有餘蘊及無餘蘊二種
涅槃。」
聲聞﹑獨覺同樣追求涅槃﹑追求解脫;既然同樣追求涅槃﹑追求解脫,能證得的方便
﹑因是什麼?是「全然了知一切事無生之智」就是「基智」,要由此證得。
追求涅槃就是追求解脫。誰在追求?聲聞﹑獨覺。證得解脫的方法是什麼?是「全然
了知一切事無生之基智」。
依基智為方便,將證得什麼果報?有兩種果報:一是「有蘊的涅槃」,一是「無蘊的
涅槃」。「現證有餘蘊及無餘蘊二種涅槃」,彼二者欲證涅槃,依基智為方便,現證有餘
蘊及無餘蘊之涅槃。
沒有菩提心﹑沒有大悲心,只有無虛偽的出離心的話,一定是進入聲聞道或獨覺道。
而進入後,聲聞和獨覺最後都是要證得涅槃。涅槃和解脫同義,涅槃周遍解脫,解脫周遍
涅槃,彼此相互周遍。
聲聞﹑獨覺兩者主要追求是涅槃﹑解脫,都是為了獨自一己之私﹑為個人利益而求證
涅槃,心中沒有大悲心,因此不為眾生著想,只為獨自一人而求證涅槃。能證得涅槃的最
勝殊的方法,就是「基智」,沒有比此更好的。
就自續派的角度而言,證得涅槃,不需要菩提心﹑大悲心﹑證空性慧,但一定要「基
智」,為什麼只要基智?要證得涅槃,必須斷除補特伽羅我執,基智是現證補特伽羅無我
之智,因此基智是能證涅槃的第一方便。
「證空性慧」主要是對治所知障,對聲聞﹑獨覺眾而言,這種對治法太大了,斷除補
特伽羅我執不須要「證空性慧」,他們只需要證得「補特伽羅無我」即可。
「由全然了知一切事無生之智」的「事」就是基礎,這是什麼?是「補特伽羅我」;
依完全了知補特伽羅無生之基智,證得兩類涅槃:一類是仍有蘊體的涅槃,一類是沒有蘊
體的涅槃。就是「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到此是《現觀莊嚴論》的禮贊偈第一句闡示的
意義。
聲聞﹑獨覺眾得到的兩類涅槃,是有餘蘊涅槃和無餘蘊涅槃,「蘊」指苦蘊,所以是
有苦蘊之涅槃和無苦蘊之涅槃,聲聞﹑獨覺眾最初得到的涅槃,是有餘蘊涅槃,為什麼?
譬如我們若以人身得到涅槃,這個身軀還在,除非你換另一生,才能夠捨掉身蘊;以人身
得到涅槃時,所得的涅槃,是具有苦蘊。心續中仍有苦蘊的補特伽羅,所得的涅槃仍具有
苦蘊,稱為有餘涅槃。聲獨阿羅漢圓寂後,一定是投生到淨土,沒有其餘的投生處。投生
到淨土時,將這苦蘊捨下,在淨土裏得到意自性身(意生身、意成身),在其心相續中的
涅槃,已無苦蘊,稱為無餘涅槃。原來的身軀苦蘊,早被人火化掉。已無苦蘊的涅槃,稱
為無餘涅槃;具有苦蘊的涅槃,稱為有餘涅槃。
《現觀莊嚴論》的禮贊偈,由三點作禮贊:所依身的補特伽羅﹑方便﹑果報。思惟《
明義釋》時,可由這三點作思惟。
請看文,「諸菩薩眾直至輪回際利益眾生者,由通達一切道無生之自性,能饒益諸生
義。」
(...待續...)
>>>>>
[1] 現觀禮讚三智,其中,禮讚基智「諸求寂聲聞由徧智導趣最寂滅」含攝聲聞、獨覺。
《瑜伽師地論》(唐.玄奘法師譯):
「云何獨覺習?....復有一類(獨覺),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
,....而無力能於一切種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依出世道
於當來世,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獨覺阿羅漢)....。」
佛教小乘阿羅漢,包含聲聞、獨覺二乘--聲聞阿羅漢及獨覺阿羅漢。
[2] 獨覺是佛弟子,獨覺只是最後一生不依佛,然而過去生依佛學習,親近善士如理作意
摘自:《入中論略講》見悲青增格西
為何「設有一類」是單指辟支佛(獨覺)?因為辟支佛有無師自通(「無依而自生」)的
特色。辟支佛在前世都是依止佛學習的,但是在成就阿羅漢的那一生,就不需要依止佛,
在成就的那一生,他會到空曠處看到一些人骨之類的東西,就會生起:「因為有生才會有
這些骨頭,只要有生就會有死,……所以只要有無明就會有生。」也就是,他自己有能力
層層推演上去,從而證得阿羅漢,因此說辟支佛有無師自通的特色。獨覺百劫中的最後一
生不必從佛聽法,但是前面九十九劫都必須要從佛聽法,所以整體上要說獨覺從佛聽法。
(註:《俱舍論》:「言獨覺者…能憶念過去所聞諸佛所宣聖教理」獨覺過去依佛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