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般若八事七十義--修持大乘法的界限-30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3-09-27 18:16:43
(續前篇...)
摘自:《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7》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4-10
「正行」是菩薩心續之智﹑加行。四正行又稱四加行(圓滿一切相加行、頂加行、漸
次加行、剎那加行等四加行)。「所依」是菩薩之所依(依止處),正行是菩薩之所依。
「法界自性」是法性或空性之自性(法界本性)。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姓」,只
在菩薩心續中有。但是一般的自性住種姓,是指佛種姓(佛性),一切有情的心續中皆有。
當說「心的法性是自性住種姓」時,意思是補特伽羅心續中若具有此(佛種姓、佛性
),將來成佛時,心將會轉成相智體性;心上的法性「自性住種姓」會轉成自性身(佛的
自性法身),心會轉成智慧法身(佛的智慧法身),智慧法身和相智同義。
請看文,「諸所緣所為,披甲趣入行,」
「諸所緣」是大乘正行所緣,大乘正行是菩薩智,「四正行」都是菩薩智,同樣,「
大乘正行」是菩薩智。「諸所緣」的「諸」是複數詞,一切諸法皆是大乘正行所緣。
「大乘所緣」指菩薩智的所緣,是滅除增益處,是一切所知。
譬如,瓶子的究竟體性是無諦實成立。執瓶子為諦實成立,是「增益」。大乘正行(
菩薩智)緣於瓶子,禪修瓶子無諦實成立時,能遮除「執瓶子為諦實成立」,就是斷除對
瓶子的「增益」。斷除增益之處是瓶子,所以瓶子是大乘正行斷除增益之處。
以此類推到一切所知。
「所為」是大乘正行的所為(目的),有二:一是利他,二是圓滿菩提(佛果)。
大乘正行是菩薩智。菩薩修行主要追求:利他和圓滿菩提,其中以利他為主。
菩薩追求佛果是為了利他,若無利他不會成辦佛果。所以必須利他,既然要利他,不
成就佛果是無法究竟利他,為了利他才追求佛果,因此,利他和圓滿菩提是大乘正行的究
竟所為。
菩薩的究竟所求是利他和圓滿菩提,其中以利他為主,因為菩薩利他的支分是證得佛
果。即使菩薩已證圓滿佛果,但是工作尚未完成,仍剩「利他」尚未完成。
菩薩從一開始發心起,為了利他才追求佛果,既然已得到佛果,就該利他;若達成利
他,則菩薩的所有工作才全部完成。所以即使菩薩已得佛果,但工作尚未做完,剩下利他
還未完成。
「四正行」是菩薩心續之智,就是四加行,是異名同義。
「披甲」是鎧甲正行。鎧甲正行和圓滿一切相加行同義,也是異名同義。
鎧甲正行和圓滿一切相加行二者相互周遍。雖然同義,卻取不同名稱,是因為菩薩的
心相續雖是一,但卻有各種不同的作用,故取很多不同的名字。
例如,瓶子有盛水的作用,故稱「實事」;瓶子是剎那剎那改變著,故稱「無常」;
瓶子由本身的眾多因緣聚合而形成,故稱「有為法」,因此,瓶子雖是一,但因為有
很多不同的特色作用,故取名為「實事﹑無常﹑有為法」等不同名字。
同樣,菩薩心續之智將三智行相總攝而修,故稱為「圓滿一切相加行」;依次修持三
智,則稱為「漸次加行」;修持佈施「一」度時,含攝其餘五度而修,就稱為「鎧甲加行
」。菩薩智雖是「一」,但因為有各種不同作用,故取很多不同的名字。
「趣入行」是趣入正行。趣入正行和頂加行同義。鎧甲正行和圓滿一切相加行同義。
相智十法中的趣入正行,就是趣入事,也是「頂加行」。
請看文,「資糧及出生,是佛徧相智。」
「資糧」是資糧正行。「出生」是出生正行。
這些的界限先前已講過了,總之,鎧甲正行的界限是從大乘資糧道到續流最後際,佛
地沒有,未入道者也沒有,續流最後際者(續流最後際的菩薩智)是鎧甲正行。
趣入正行在資糧道沒有,是從大乘加行道暖位到續流最後際。資糧正行是從加行道世
第一法的大品到續流最後際。出生正行只在第八﹑九﹑十地等三清淨地才有。
「是佛徧相智」,從發心到出生正行之間,共有十法,都是佛的相智。
到此已講解完畢「相智十法」。在《現觀莊嚴論》的第一事中,詳細談到「發心」至
「出生正行」之間的十法。
(...待續...)
>>>>>
[1] 本文提到:補特伽羅心續中具自性住種姓,將來成佛時,心將會轉成相智體性,心上
的法性「自性住種姓」會轉成自性身(佛的自性法身),心會轉成智慧法身(相智)
一位有情的身語意三門當中,他的內心意知具自性住種姓,成佛時,他的意知轉成一
切相智(佛的智慧法身),他的意知的法性「自性住種姓」轉成自性身(佛的自性法身)
(註:一般口語說身心,在佛教說五蘊,例如,我們的身體是色蘊,我們的心是受想
行識四蘊,死亡時,心識離開身體,不是離開五蘊,身體是色蘊不是五蘊。有誤以為色身
是五蘊,當說心離開身體,誤以為心離開五蘊,以為離於五蘊之外有心,並非如此,心離
開身是離開色身(色蘊),不是離開五蘊,又,心(受想行識四蘊)無形無色不可見取。例如
修行者臨終死亡意知入定,其後意知光明心離開身體,是離開色身(色蘊)不是離開五蘊)
[2] 本文說到:「大乘所緣」指菩薩智的所緣,是滅除增益處,是一切所知。譬如,瓶子
的究竟體性是無諦實成立,執瓶子為諦實成立,是「增益」。
所知即有、存在、所量。舉出所知的例子,比如瓶子,瓶子的究竟體性是無諦實成立
,若執瓶子為諦實成立,是「增益」,墮常邊。若執瓶子不存在,是「減損」,墮斷邊。
有以為,無諦實成立、無實有,是指不存在,並非如此,無實有是遠離常斷二邊。此
處舉瓶子為例,格西說以此類推到一切所知,其他類推如業果乃至佛的法身等一切所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