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斲,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
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有人
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
。(《莊子‧德充符》)
莊子說:聖人隨緣感應,從不事先計畫,又哪裡用得到知識?和
他人的生命從來就是一體沒有損傷,又哪裡需要彌補?生命本來周流
自在而與人無隔,又哪裡需要靠社會規範來溝通人我?從來不靠外在
條件來吸引他人,又哪裡需要種種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換?
由上面這段話來看,莊子似乎否定知識、契約、社會規範、技術
,和現代觀念格格不入。現代是知識掛帥的時代,不僅大部分人都有
高中甚至大學以上學歷,進入職場後也要不斷學習,才能因應環境變
化帶來的挑戰。不要說複雜的專業知識,即使是日常生活,也多少需
要一些知識(比如三餐吃什麼)才能順利進行。如果將這段話解讀成
「對知識的絕對否定」,恐怕會有問題。
要理解莊子的想法,也許可以朝兩個方向思考。第一是莊子探討
的主題應該是生命,具體來說就是家人、朋友的相處,彼此之間是以
感情而不是以利益相連結。親情、友情、愛情不需要太多知識、契約
、社會規範和技術的介入,如果需要,反而代表人際關係出了問題,
比如夫妻離婚要上法庭談判贍養費、爭取子女的監護權等,這當然是
不好的。第二是就算不談感情關係,面對職場環境,我們固然應該和
大多數人一樣學習和善用知識(有人之形,故群於人);但卻不應該
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優越感,用知識去和別人比較競爭(無人之
情,故是非不得於身),將知識還原為中性的工具,才不會扭曲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