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摩門經的版本問題

作者: mediashow008 (大衛)   2016-09-06 12:29:24
D大 po的資料算是比較充滿懷疑的文章,但內容其實跟摩爾門經無關,而是跟約瑟斯密先知在14歲時在樹林中祈禱時看見的榮耀異象,不同的版本代表什麼?以下為教會官方正式的說明。
你還記得你第一次洗禮的見證嗎?
你每次說都是一模一樣呢?
保羅走在大馬色遇見主的異象是否每次都一樣呢?
這是我的分享,請繼續閱讀正文
第一次異象的紀事
約瑟‧斯密記錄了在他大約14歲的時候,父神和耶穌基督在他父母住處附近的一片樹林向他顯現,該處位於紐約州西部。約瑟為罪擔憂,又不確定要跟從哪條屬靈道路,他便藉由參加聚會、閱讀經文和祈禱來尋求指引。他在答案中獲得了來自天上的顯現。約瑟分享第一次異象並且以書面紀錄下來,此事同時也在多種場合上逐漸為人熟知;他曾親筆或指派抄寫員寫下了異象的四個不同紀事。
約瑟‧斯密在有生之年,發表了第一次異象的兩個紀事。第一個紀事,即今日所知的約瑟‧斯密──歷史,收錄於無價珍珠,因此成為最廣為人知的紀事。另兩個未發表的紀事則是在約瑟‧斯密最早的自傳和後來的日記中,一般人早已遺忘,直到1960年代,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從事研究的歷史學家重新發現,這兩個紀事才得以問世。從那時起,教會雜誌、教會自有印刷品、教會所屬發行機構,以及許多後期聖徒學者在其他場合中,都一再地討論這些文件。1除了第一手的紀事之外,還有五個有關約瑟‧斯密異象的描述是由當時的人記錄下來。2
儘管第一次異象的各個紀事自然有不同的重點和細節描述,但訴說的是一致的故事。歷史學家預期,當一個人長年來在多種場合中,向不同的聽眾重述一項經驗時,該經驗的每一個紀事會有不同方面的重點,包括獨有的細節。事實上,保羅前往大馬士革路上的異象、使徒在變形山上的經驗,在經文中也有多種不同的紀事,如同第一次異象的紀事中那些類似的差異。3不過儘管有所差異,第一次異象的所有紀事仍有基本的一致性。有些人誤認為,重述故事時若有任何變動,便是捏造故事的證據。相反地,有了豐富的歷史紀錄,更能使我們深入了解這起非凡的事件,這是我們在꼊吨硌浲嗾膋漱憒r紀錄時無法做到的。
第一次異象的紀事
約瑟‧斯密和他同時代的人所寫的每一個紀事,都有個別的歷史背景,影響了該事件被回想、傳達和記錄的方式。這些紀事討論如下。
1832年的紀事。已知最早的第一次異象的紀事,也是約瑟‧斯密唯一親手寫下的紀事,記載於約瑟‧斯密在1832年的下半年所製作的未出版的簡短自傳中。在這個紀事中,約瑟‧斯密描述他意識到自己的罪疚,以及他對於無法找到與他在新約所讀相符、能帶領他獲得救贖的教會,感到不安。他強調了耶穌基督的贖罪,以及贖罪對個人提供的救贖。他寫到「主」顯現並寬恕了他的罪。異象的結果是,約瑟體驗到喜樂和愛,不過,如他所述,他找不到相信他紀事的人。
1835年的紀事。1835年的秋天,約瑟‧斯密向一位來到俄亥俄州嘉德蘭的訪客,羅伯特‧馬太講述他的第一次異象。這份重述被記錄在約瑟的日記中,由華倫‧裴利西抄寫,強調了他試圖探索哪一個教會是對的;他祈禱時感受到的反對勢力,以及一位神聖人物顯現,且另一位人物不久隨後出現。這篇紀事也特別提到天使在異象中顯現。
1838年的紀事。第一次異象最廣為今日後期聖徒所知的敘述,就是1838年的紀事。首次刊登於1842年的時代與季節,,即教會在伊利諾州納府所發行的報紙;在強烈反對勢力的期間,約瑟‧斯密於此之間口述了一段較長的歷史,該紀事是其中一部分。1832年的紀事較強調身為年輕人的約瑟‧斯密,個人尋求寬恕的故事,然而,1838年的紀事則著重於以異象做為「教會的興起和發展」的開始。如同1835的紀事,該則敘述的核心問題也是:哪一個教會是對的。
1842年的紀事。為回應芝加哥民主報編輯約翰‧溫華滋詢問有關後期聖徒的資料所寫,這份紀事在1842年刊登於時代與季節。(眾所周知的「致溫華滋函」也是信條來源。)4其用意是向不熟悉摩爾門信仰的讀者發表該紀事,因此簡潔明瞭。如同早先的紀事,約瑟‧斯密提到,他心中曾有的困惑,以及兩位人物顯現,回答了他的祈禱。隔年,約瑟‧斯密把這份紀事稍微修改,寄給一位名叫但以理‧洛普的歷史學家,洛普將這紀事出版在他的書 He Pasa Ekklesia [The Whole Church]: An Original History of the Religious Denominations at Present Exis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的某一章。 5
二手紀事。除了這些出自約瑟‧斯密之手的紀事之外,還有同時代的人也在聽了約瑟‧斯密談論有關異象的事後,寫下五個紀事。
約瑟‧斯密第一次異象的紀事的相關爭論
第一次異象紀事的不同內容及數量,引起了一些批評,質疑約瑟‧斯密的敘述是否與他的實際經驗相符。人們最常用兩個論點來反對他的可信度:第一是質疑約瑟‧斯密對該事件的記憶;第二是質疑他是否隨著時間過去而逐漸渲染一些故事細節。
記憶。關於約瑟‧斯密第一次異象的紀事,有一個論點是,關於約瑟‧斯密所述的1820年紐約州拋邁拉及其鄰近地區的宗教復興,並未獲得歷史證據的支持。有些人認為此 削弱約瑟所聲稱的不尋常宗教狂熱和異象本身記事的可信性。
然而,文件紀錄卻都支持了有關約瑟‧斯密對此復興的說法。他所住的地區由於宗教狂熱而成名,毫無疑問地是宗教復興的溫床之一。歷史學家直指此地為「燃燒區」,因為在十九世紀初期,牧師在各地舉辦營地復興並找尋歸信者6比方說,在1818年6月,衛理公會在拋邁拉舉行了營地聚會,隔年夏天,衛理公會信徒齊聚在紐約州的維也納(今斐普),距離斯密家庭的農場15英里。一位衛理公會巡迴牧師的多篇日記裡,以文件記錄了許多1819年和1820年中,位於約瑟所處地理區域內的宗教狂熱。文件中報告了一位信仰復興運動者,衛理公會的喬治‧藍牧師,這兩年都在該地區
談論著「關於神促成宗教改革的方法」。 7這項歷史證據與約瑟的描述是一致的。他說在他的地區或區域中,宗教上不尋常的騷動是「首先由衛理公會開始」的。事實上,約瑟說到他當時變得「有點偏向」衛理公會。8
渲染。關於約瑟‧斯密的第一次異象紀事,第二個經常被提起的論點是,他隨著時間過去而逐漸渲染他的故事。這個論點強調了兩個細節:約瑟‧斯密說他看見的來自天上的人物,究竟有幾位和是誰。約瑟第一次異象的紀事,隨著時間過去,對於來自天上的人物有更多細節的描述。1832年的紀事說:「主向我敞開諸天,我看見了主。」他在1838年的紀事則說:「我看見兩位人物」,其中一位介紹另一位為「我的愛子」。因此,評論家認為,約瑟‧斯密在一開始說他見到一位人物──「主」──而到了最後說他同時見到了父與子。9
對於這項證據,還有其他一些更一致的看法。我們必須承認,這些敘述雖然有時間差距,但開頭的地方基本上是一致的:這四個紀事中,有三個清楚陳述兩位人物在第一次異象中向約瑟‧斯密顯現。約瑟‧斯密1832年的紀事是例外,這裡可以讀到是指一位或兩位人物。如果我們所讀的是指一位來自天上的人物,那很可能是寬恕他的罪的那位人物。根據後來的紀事,第一位神聖人物告訴約瑟‧斯密要「聽」第二位人物說話,即耶穌基督,祂接著傳達了主要信息,其中包括寬恕的信息。10那麼,約瑟‧斯密1832年的紀事,可能強調的是耶穌基督,祂持有寬恕的權柄。
1832年紀事的另一個解讀是,約瑟‧斯密指的是兩位人物,他把祂們都稱做「主」。這個「渲染」論點的關鍵在於,該論點假設在1832年的紀事,只描述了一位神聖人物的顯現。但是1832年的紀事並沒有說只有一位人物顯現。請注意,那兩次所提到的「主」,在時間上是分開的:第一位「主」敞開諸天;然後,約瑟‧斯密看見了「主」。按照這方式解讀這個紀事,便與約瑟1835年的紀事前後一致:一位人物先顯現,另一位人物不久後也顯現。那麼,1832年的紀事也可以合理解讀為,約瑟‧斯密看見一位人物,接著祂向約瑟揭示另一位人物,而約瑟把祂們兩位都指稱為「主」
:「主向我敞開諸天,我看見了主。」11
因此,約瑟越來越明確的描述,可強力地解讀為:根據經驗,隨著時間的累積而逐漸增加見解的證據。1832年的紀事和後來紀事的差異,部分說來,可能與書面文字和口語之間的差異有關。1832年的紀事代表約瑟‧斯密首度嘗試寫下自己的歷史。同年,他曾對一位朋友寫道,他感到被「紙、筆和墨水,與拐彎抹角、斷斷續續、毫無重點、尚不完美的語言」給禁錮住了。他稱那些被寫下來的文字為「狹小的監獄」。12後來的紀事在擴充後,變得更易於明白,甚至期待我們能意識到它們可能是口述的紀事──一個讓約瑟‧斯密容易又自在的方法,也更容易傳達話語。
結論
約瑟‧斯密再三地見證,他經歷了父神和祂兒子耶穌基督的非凡異象。第一次異象的真實性,與反對異象的爭論,都不能單靠歷史研究來證明。想要知道約瑟‧斯密見證的真實性,需要每一位熱切尋求真理的人研讀紀錄,然後運用對基督足夠的信心,在真誠、謙遜的祈禱中求問神這紀錄是否是真實的。如果尋求的人在求問時,真心誠意地按照聖靈的啟示去做,約瑟‧斯密異象的真實性就會顯露出來。如此一來,每一個人都會知道,當約瑟‧斯密宣告:「我看見了異象;我知道,我知道神也知道,我不能否認」,他說的話毫無虛假。13
資源
作者: df31 (DF-31)   2016-09-06 12:36:00
那可是你們自己的內部會議紀錄.人家可是看過[四個原版]喔長老當注意:摩門教內部對自身教義提出質疑的時候,提出質疑的明顯的是摩門教總會的歷史研究員),總會的回應不外乎為:1)提不出證據;2)沒有回答.
作者: mediashow008 (大衛)   2016-09-06 12:48:00
呵呵,你連他質疑什麼你都不知道 你難道沒發現嗎?我這篇是回應那篇質疑的官方資料唷!不是回應你說什麼摩爾門經的版本的奇怪問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