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neohippie (米國聖光肥魯八嘎囧)
2016-09-17 20:03:03老漁寫的這篇是一個我一直都在思考的問題。美國的華人教會,除了西岸的大型
華人教會,大部分都有文化與代溝的問題。教會裡除了香港台灣派跟大陸派的
角力之外,還有老一輩留學生與他們的ABC小孩之間的溝通問題。
在講我的想法之前我先講兩個真實案例。
案例一: 美國南部某老牌華人浸信會,人數約 500人。
這間教會大約在十年前開始了解到他們無法使他們自己的ABC小孩回到教會,
因為教會的基本模式還是30年前的那種留學生一起吃飯禱告查經。所以十年前
教會做出改革,加入周日英語崇拜、聘了一位(白人)英文堂牧師、開始使用
英語敬拜讚美、小組活動。這個改革算是有收到成效,流失的ABC第二代從接近
100%降低到大約 60%。有稍微少於一半的第二代願意回到教會來聚會。但是隨著
英語堂人數的增長,教會出現了幾乎沒有交集的英語與中文會眾,雙方因有不同
需求,常在執事會上有爭執。
案例二:美國中部的華人教會,人數約 300人。
這間教會目前還是走留學生傳教的路線,所以中國留學生很多,但大多數
都沒有待很久,教會會員流動量很大。教會的第二代ABC流失率差不多就是
100%,幾乎沒有任何的ABC大學生或成人來教會聚會。青年團契、也是
ABC的輔導有一直呼籲要改革,但是長老們總是無動於衷,對於英語堂和
敬拜讚美和小組模式的看法差不多就是「世俗化」。很有意思的是,在案例
一的教會,有在服侍、固定奉獻、並有為教會出力的都是在教會很久,老一輩的
留學生與他們願意回來教會的ABC小孩。在案例二的教會,因為新來的留學生
流動太高、ABC第二代不參加教會、所以有未成長先老化的問題。
我個人的看法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熟度,如果每個會眾都是非常成熟的,那
我們不太需要去理會現代敬拜讚美這種「世俗化」的衝擊。但問題是我們多數都是
不成熟的基督徒,都是在上帝的帶領下成長。有著「因材施教」的方針並不是一件
壞事,只要我們沒有妥協中心的教義與教導。比方說,我如果在ABC英語堂堅持
敬拜只能唱歌本聖詩,那多數年輕的會友是不會回來聚會的。但我們若是加入
了現代敬拜讚美的成分,並不妥協我們對真理的教導,那我想這是才是一個負責
管家的作風。當然,我們會希望說逐漸成熟的ABC會眾會更願意與中文堂的會眾
一起用相同模式敬拜,不過這個部分只能慢慢等待成長。
我個人對於教義世俗化與教導世俗化是持反對態度,但是對於為了傳福音而
改變聚會模式、小組模式,我是持支持態度。
老漁大有甚麼建議或看法? 美國召會對於第二代的流失有甚麼回應?
※ 引述《df31 (DF-31)》之銘言:
: 地方召會的傳統基本上就是[嚴格的聖俗二分],而這個政策正是地方召會在建派100多年後,仍然能夠保持旺盛的動力,純潔的信仰,與緊密的凝聚力的根本原因..有些信徒搞不清楚整個基督教的[世俗化]的影響嚴重到什麼程度,在此胡言亂語,批判地方召會現有的政策.特以此文獻給不知所以然的地方召會信徒.希望您們能夠珍惜你們所身處的[溫室]般的舒適環境.
: ==========================================
: 週二, 2015年04月21日, 美國東部時間10:43 AM
: 福音世俗化的慘敗
: By Michael Brown | 基督郵報專欄撰稿人
: 將近20年前,《第一要務》(First Things)雜誌刊載了著名的德國神學家沃爾夫哈特·潘
: 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題為如何《看待世俗主義》(How to Think About
: Secularism)的文章。在這篇文章裏,潘能伯格概括了世俗主義的特性、其對教會有何威
: 脅,也解說了教會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
: 回顧既往,我們中有許多牧師和領袖們的做法卻與他的建議大相徑庭,而我們今天正為此
: 付出代價。
: 潘能伯格本人在信仰方面有正統的部分,也有不正統的內容,不過我在這裏所關注的是他
: 對世俗主義的觀察,而非他整體的神學理論。
: 潘能伯格將今天西方世界的世俗主義追溯至17世紀,他說:「公眾領域的世俗主義氛圍侵
: 蝕了基督徒對他們所信真理的信心。」
: 所以,那不僅僅是基督徒變得屬世界、物質化的問題。相反,問題在於世俗化的氛圍侵蝕
: 了我們對福音真實性的信心。
: 與此同時,潘能伯格寫到:「在世俗化環境裏,即便基督教的基礎性知識,『其歷史、教
: 導、神聖的文本和重要人物』(引用彼得·伯格(Peter L. Berger)的說法)都在衰落
: 。問題不再是拒絕基督教的教義,而是許許多多的人對於基督教的教導是什麼一無所知。
: 」
: ==================================================
: 換言之,我們必須向世界展示一些根本不同的東西。我們必須招呼那些迷失之人走入完全
: 不同的世界。我們必須過一種真正不同的生活,一種從根本上被福音的奇妙特性所塑造的
: 生活,一種從根本上說我們在耶穌裏所體驗到的奇妙新生活。
: 不幸的是,當我們試圖讓我們的資訊和方法去迎合世俗化社會時,當「稜角被磨平以後,
: 人們傾向於認為牧師們並不真正相信那些根本不同的東西」。
: 如果我們所傳遞的資訊、所過的生活和別人的沒有什麼不同,那他們又何必聽從我們呢?
: 如果我們像世界一樣,我們還能招呼世界去做什麼呢?我們就像常人一樣會流血、會受傷
: ,我們應對的問題也和每個人都一樣,但我們所傳遞的資訊乃是真正會帶來改變的資訊。
: 那就意味著:「將基督徒的與眾不同之處有理有據又有說服力地展示出來,這並非營銷手
: 段。這是我們教會眾人應該向世俗社會中人所做事情:宣告基督已復活,宣告基督裏新生
: 命喜樂的證據,宣告戰勝了死亡的生命。」
: 儘管潘能伯格也說「真正的基督教教導會適應在世俗文化中一切有效的東西」,但他同時
: 也強調,之所以如此乃是要堅守並宣告世俗社會忽視甚至鄙視的真理。
: 遺憾的是,許多美國的牧師與此背道而馳,而儘管教會處在衰敗之中,他們依然執迷不悟
: ,繼續重蹈覆轍。
: 簡言之,他們跟從的乃是一種調和的世俗哲學(這可跟明智的、以聖靈為引領、對世俗文
: 化敏感的哲學全然不同),並非興起重生、拯救和門徒訓練的浪潮,帶來的反而是以膚淺
: 和妥協為形式的屬靈衰退。
: 然後,這些領袖們繼續探究屬靈滑坡的原因,尋找如此多青年人背離教會、我們的社會對
: 基督教不斷增加的敵意的原因,而非承認真正的問題在於缺少內心深處向耶穌呼召的獻身
: ,他們更嚴重地對福音資訊輕描淡寫,更厲害地磨平了稜角,放低要求,更注重流行的內
: 容,而非真理的內容。
: 現在,末世的大門已經打開,然而許多領袖依然沒有認出究竟發生了什麼,繼續在尋找錯
: 誤時南轅北轍。
推這篇當初還有人跟我說 要找我去美國當堂區神父因為華人的堂區還是需要華人神父
作者:
sCHb68 (sCHb68)
2016-09-17 20:19:00個人也不反對現代敬拜讚美,但歌詞是底線。
後來主徒會的朋友跟我說主徒會在美加專門服務華人天主教徒但他們的後代都去新型態的教會了這篇剛好徹底分析了這個狀況
如果是用band唱得像流行歌 我是覺得不行 雖然能吸引人但幾乎都是落在魂裡 沒有聖靈的感覺 但現代化 不要那麼古板我是支持的 要有拿捏還有 其實美國召會 華人比例沒有很高啊 講華語的會所也很少 abc的問題我倒是沒特別注意到欸 我看他們都是跟白人聚會我有甚至有認識一個華人第二代在美國靠近墨西哥那裡在聚會做西英翻譯 聚會模式各地都不同 我是覺得不會很死板不過我對美國召會不算很了解 看過幾次而已
我看過美國召會的影片清一色白人讓我很驚訝(而且白人姐妹有蒙頭)
因為李常受弟兄的解經足以讓白人信服 不然白人誰要聽一個黃種人老頭跟你傳【洋教】
話說在美國的召會唱詩歌跟台灣也不一樣 他們可以聖經打開就直接開始唱了 都不用譜XD 而且又唱的很活潑 英文詩歌的旋律也比較悅耳 所以近期台灣也翻譯很多召會我看過最新鮮活潑充滿靈的地方是菲律賓 人都很單純 一個簡陋的地方 一把吉他 他們聚會可以聚到天上!!菲律賓華人第二代問題倒是比較嚴重 有一點階級的感覺比較難融入菲律賓人 不過他們華人都會很大方打開家長或工廠當聚會場地
作者:
df31 (DF-31)
2016-09-17 23:28:00上面這個網站不錯.我們分店都開到100多個國家了.:)
作者: kalestorm (沒心情) 2016-09-18 02:24:00
比丘,比丘尼,道士有西方人. 佛道教不像基督教那樣熱衷"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