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剩下最後一點時間,這真的是最後一次回答了。一樣,只會指出你的錯誤所在。
※ 引述《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之銘言:
: 還是回文好了,要不然講不清楚
: 這篇的幾個回應同樣很爛
: 要先了解該時代的問題意識,然後才有辦法談中國哲學,這是基本功吧
: ps: 中哲史的基本功吧
: 當代新儒家成立時的年代的問題意識主要就是如何回應歐美的文化霸權
: 有的主張全盤西化,好比胡適,陳獨秀等等...之類的
: 就是改變既有的文化,目的是為了符合西方社會運作方式
: 有的主張中體西用,好比當代新儒家的基本立場
: 還有其他的主張,這裡就先不談
: 我談的問題是,當代新儒家沒涉及到文化主體性的問題,
: 以至於一百多年後的今日還在問同樣的問題,也提不出有效的因應方式,
: 時代變化,一百年前的問題不但沒有有效的處理,今日的問題發展更嚴重
: ps: 以前是主導整個社會發展,現在是要維持既有的研究水準和保護招牌都有問題了
: 但我這篇問的問題不應該在現在的這年代還繼續存在才對
你這邊犯了兩個錯誤:第一,你並不清楚當你把牟宗三當作新儒家代表人物時,
你真正指涉到的新儒家傳承譜系到底從何時開始,變成全部都混在一起談。
這正是因為你對近代中國學術史把握得不夠深,只有大學生程度的籠統印象所致。
新儒家的定義,有窄的有寬的。但是當你把牟宗三當作第二代主要人物來談的時候,
你談的是窄的定義。這時候還用這種籠統的時代觀去衡量就很有問題。
第二,也正因為你事實上抓不住更複雜的面向,所以只能用一種問題意識去看那個時代,
於是乎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的問題意識也被你單純化,好像其他問題意識都不存在似的。
: : 再講一次:第一個用「哲學」來處理,或是說稱呼中國學術的不是中國人。
: 天主教的傳教士對嗎?
: 他們看待中國哲學方式是三知論,這我那篇有寫了
不是。你必須搞清楚中國的「近代學術」意識最直接地受哪一國影響。
搞不清楚這一點的話,當然也就會弄不懂,包括中國哲學史在內的「中國xx史」書籍,
為何開始從民國出現,而非早就受傳教士影響的明清。
時代都弄錯了,寫作意圖當然也就搞錯了。
你的許多問題都是你的資料讀太少又太過想當然耳所致。
: : 還有,在中國第一個寫中國哲學史的不是馮友蘭。
: 胡適對嗎? 全盤西化,最起碼至少改進中華文化核心內容以符合西方社會運作方式對嗎?
: 這和我的立場還比較相似一點
很多人都只看到胡適留學哥倫比亞、跟五四有關、提倡白話文,就以為他是全盤西化。
這當然也都是不肯再多花點時間去了解胡適所作工作的全貌所造成的。
把握不住一個人的問題意識,這點錯誤在這邊同樣浮現出來。
不肯多花點時間,當然就對時代認識不清,寫出來的判斷自然就錯誤百出。
: : 「最具代表性」云云,不過就是弟子的分布情形造成歷史上的偶然。
: : 不看破這一點,你無法窺見新儒家第二代的全貌。
: 這是分類的問題
: 為什麼該牟宗三是當代新儒家學派的?
: 不就是他認同該學派的論點或是該位學者的論點和該學派相近
: 亦或是繼承了該學派的部分思想,又或者用的是該學派的方法論處理問題等等...之類的?
: 怎麼會是用師生關係來談是否是該學派的問題?
你沒有看清楚我的文字,所以以下的一長串回應都走錯方向。
我講的不是「是否屬於該學派」,而是「是否最具代表性」。
如果你覺得牟宗三講中西文化比較,就可以堪稱第二代代表,那這定義也太薄弱。
因為滿足這定義的,又屬於同一學派的並不只有他。
我懷疑你對新儒家第二代的東西讀得大概非常有限吧,
對第一代從誰開始、企圖為何,也充滿誤解,導致你對新儒家的全貌看不清,
只能單單挑一個人出來談,而且還是談他的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
這種問題也不是只存在於你身上,很多人對於牟宗三以外的新儒家發展不甚了解,
只不過他們未必會像你一樣書讀得不夠多就草率批評。
造成台灣地區對新儒家第二代人物認識的比重不均的一大原因,
正是各人弟子分佈情形。
你沒有看清楚我的文字。
: : 所以你的資料找錯了。名字並列,不代表所佔分量相等。
: : 這也是因為你忽略新儒家第二代中牟宗三以外的人的緣故。
: 就先假設牟宗三沒動筆好了,但他也署名了是吧?
: 應該問的是為何署名? 還有該篇內容為啥吧? 而不是直接否認那篇幾乎和牟宗三無關吧
你的作法來自於草率的治學態度。
為什麼不去花時間讀他一個人主筆寫的、篇幅更長的東西來衡量他的思想?
只因為有關係?還是說你的時間少到只讀了不及他著作十分之一的份量,
就要趕著上來蓋棺論定了?
所以你看不到他更深入地談科學,以及其他東西。
: : 所以我才說,作幾個抽樣調查就覺得自己掌握一個學門,真的可以嗎?
: : 這在本質上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你用什麼材料去談一個研究對象?
: : 我再講更明白一點吧:洪漢鼎、成中英、陳瑞麟───
: : 為什麼這幾年你總是只能用中文學界以外的人去衡量中文學界?
: ^^^^^^^^^^^^^^^^^^^^^^^^^^^^^^^^
: : 是場子跑得不夠多?還是你「選擇材料」的方法本身就有問題?
: 這個問題本身不是問題
: 就以你最喜歡談的資料蒐集正確性來看好了
: 1.當代新儒家的學者只存在於中文學界嗎?
: 當然不是,而且又號稱是中國哲學,當然在哲學界也有一定教師和學生
: 若是當代新儒家只剩中文系自己玩自己的那就等於該學派完全死亡了
: 2.當代新儒家的研究範疇只侷限在中文系嗎?
: 當然不是,人文社會科學都是涉獵範圍
: 那你如何只拿中文系出來談?
: 3.就論這三個例子
: 成宗英屬於當代新儒家,他是拿中國哲學翻譯成英文推廣
: 和轉化成英美社群主義的重要推手
: ps: 好像是他自己承認自己是當代新儒家的吧
: 所以按你的說法不屬於中文系的學者都不能是中國哲學乃至於當代新儒家的學者對嗎?
: 洪漢鼎前幾年在成大中文系任教,這幾年在中央中文系任教
: 按你的說法若在中文系任教的教授不屬於中文系的一份子,
: 那什麼才是中文系以內的人?
: 既然是談中國"哲學"為什麼身為英美分析"哲學"學者陳瑞麟是外人?
從好幾年前開始,你就常常拿跑這場研討會的經驗來批評中文系跟不上時代。
挑一個場子的經驗就來批一個學門,意義在哪裡?
ok,現在你是用這個經驗來指出新儒家有問題,
那單就你在這次文章的脈絡來談,要批評新儒家,卻拿非新儒家的洪漢鼎來當例子,
意義在哪裡?你說成中英算當代新儒家,這倒是正確,那為什麼不談成中英講了什麼?
你不是要批評新儒家嗎?
至於其他什麼洪漢鼎在中文系教書、陳瑞麟是不是外人之類的,
你會有這些夾七纏八的歧出問題來當作質疑,導因在於,
你並不肯多花工夫去了解各學門的傳統發展脈絡所造成的治學方向差異。
: : 如同一開始說的,我不會直接給答案,所以我只想說,你對於新儒家第二代人物的生平,
: : 以及近四十年來台灣全體的中國學門發展情形不夠了解,才會有這種錯覺。
: 台灣的中國哲學學界?
: 有多少當代新儒家的老師在哲學系所還有大都集中在哪幾間學校的哲學系所
: 我都可以指給你看,或許還會漏掉一兩位,但大致是差不多的
: 佔大多數的中國哲學研究的學者還是當代新儒家
: ps: 現在的學者主要集中在東海,中央,南華等等...幾間學校,當然還有零散的到各校
: 哲學系所也就十四間,算一算當代新儒家的學者佔大多數
: 你只從中文系"內部"說中國哲學流派的發展,而且忽略哲學系所的中國哲學相關發展
: 那什麼才叫做哲學? 最簡單而且迅速的回答是被哲學社群承認才叫哲學對吧?
: 那既然在中文系的流派發展,有被哲學學界承認嗎?
: 若沒有,而且哲學學界也對此一無所知,那你要拿什麼說服你談的東西是"中國哲學"發展?
一樣,你選擇材料的方法在根本上就是有問題的。
你真正要談新儒家在台灣勢力究竟如何,
就不能只看哲學系,包括各大學中文系、歷史系、中央研究院各所等等都不能忽略。
因為被指涉為「中國哲學」的學術內容,相關研究者的分布就是這麼廣。
等你紮紮實實地把這些範圍的發展狀況摸清楚,
把近四十年來批評新儒家的聲音來源弄懂,再來好好想想「算一算佔大多數」是什麼。
草率地根據狹隘印象就下定論,是你主要的問題來源。
: 我根本不認同儒家文化的價值,這頂帽子不用強加在我身上
事實上呢,我也不需要你去認同儒家文化價值,因為我自己也不見得願意去作。
不過用這麼零碎的資料、缺陷百出的方法與前見,就要來講一個問題,
散播錯誤的論點,這就不是要不要遵從儒家文化價值的問題了,
而是作為一個談論學術話題(注意,不等於按照格式寫學術文章)的人,
對自己處理的東西缺乏規範意識、對談論的對象缺乏尊重的問題。
也可以說是「作為一個人的態度問題」。
作為一個人的態度問題,可以從儒家談,也可以不從儒家談。
不過如果完全不談、完全不管,那麼在這種心態下生產出來的言說,
價值跟作用在哪裡,就很耐人尋味了。
講的東西正不正確其實不重要,但是到底是基於對學術的興趣,還是只是自我感覺良好,
這種態度的分辨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來,而且也決定了言說內容的價值和作用。
沒有時間再回了,暫時也不會上來看。其實我也不在乎你的反應為何,汝安則為之。
我更關心的是其他不管對儒學或是中國學術有沒有興趣,都願意平心看待相關問題的人,
有沒有收穫、有沒有被誤導。
要是我更有時間,或是回答的對象不同的話,
當然會選擇用另外一種形式來深入談論,可惜不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