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當代新儒家批評

作者: texure (天晚欲迎風)   2014-03-05 23:38:56
※ 引述《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之銘言:
: 哲研教書的老師)也發現問題了,兩年前我到成大中文系參加「詮釋學與中國經典詮釋」
: 研討會的大會上,洪漢鼎提出了要以詮釋學做工具重新詮釋中國經典,讓經學開展到當代
: 社會,以便中國經典持續發揮影響力之類的(一個文化的核心在其經典,經典的詮釋和發
: 展足以代表該文化的精神),這一聽就我認為做法很糟糕,沒思考過不同文化之間的不可
: 共量性,還有世界各國大都是以歐美文化的產物運作的結果,沒能力也沒意願回應西方文
: 化面臨的核心問題,也對西方文化核心不夠了解,這作法只是清末自強運動一路到中體西
: 用的翻版而已註定失敗。
我覺得你誤會洪漢鼎先生的本意了。詮釋學雖然起自於西方,但是他的意思並不是硬套
上去來詮釋中國經典的,詮釋學本身有其理論系統,然而它更強調人作為詮釋者如何
參與的過程,詮釋者有其視域,這個視域是作為詮釋的起點。所謂的工具,是使理論為
我所用(這跟清末「中體西用」的時空背景和方式有大大的差別),以符合我目前使用的
狀況,譬如我可以在西式的廚房,用西式的器具煮中式餐點,即使味道仍然有別於傳統
炊煮工具煮出來的食物,但是重點是煮出來的中式口味既保留中式風格,口味也被當代
人所接受。一個好的經典詮釋者就是透過轉譯過程,用當代的語言釋放經典的原義,豁
顯經典的價值。而且,素樸簡單的類型化區分,只能做為我們對不同文化的初步理解,
若要再深入,這簡單的類型區分是不夠的,很明顯你的立場一直停留在這樣的階段。
一直以固守不變的立場強調中西文化的差異,這樣的論述強而有力,看起來熱鬧無比,
實則炒冷飯居多,就怕飯粒最後更難以下嚥,我很好奇的是,k大最後炒來炒去,會不
會去吃那一口硬到不行的飯?我覺得理解中西差異,要以中西如何對話互動為前提,
這不是看前人如何論就跟著論,而是自己打算怎麼論、怎麼發展、怎麼實踐的問題。
k兄的問題是以局外人自居,然而,k兄在所服膺的西哲領域當中,又何曾是參與西哲
發展的局內人?不過是個西哲知識的介紹人罷了。當然研究中哲的也很多只是介紹性
質,但是我們既然是中國文化圈的人,對於參與中國文化與中哲的發展,比起西哲不是
更有發展的機會嗎?(我也很佩服研究西哲的人,知識的美好本就超越種族文化的藩籬
。只是對這過度強調中西哲差異的論點實在煩了。)
我不明白你為何會以「文化之間的不可共量」來認為這是個糟糕的做法。即便是科學理
論,孔恩也主張「局部的不可共量性」是造成科學發展的關鍵,也就是說,如果科學理
論之間因為執著在「不可共量性」,那科學還有什麼相承發展突破的空間?文化也是,
有其區別也有可討論溝通的地方,你就釘死在「不可共量性」之處,之後的理解和說法
完全是有問題的。
現在有很多人將西方的理論硬套在中國的學術研究上,這明顯有問題。但是,閣下不能
把這問題與洪漢鼎的經典詮釋相提並論,我不以為他的論點層次有那麼低。
作者: 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   2014-03-06 00:15:00
推,這篇不錯若要談論文化交互主體性的問題前我認為這在強勢文化沒有太大問題其他文化元素當枝葉點綴當然是沒問題只是把西方中心主義置換成吸收非西方文化元素而已主從問題還是沒變但是,非西方文明第一件事就是確立自己的立基點在哪?而且這個立基點都還可能被質疑或是不恰當之後則是要怎麼引入西方文化,要引那些元素之類的這個時候就會產生很多問題當代新儒家就是主從問題沒搞清楚以致於走入了死巷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