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少年聖賢夢碎:教育的殘酷試驗與教主王財貴的產業鏈條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EME6D4.html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台灣學者王財貴在大陸宣講並建立起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
的「理論體系」,自言以培養聖賢為目的,以全日制讀經為手段。彼時,正是國學熱興起
,「讀經運動」在中國勃興之時,王財貴的理論獲得大量信眾支持。十年前,讀經熱進入
高潮,全國近百家讀經學堂雨後春筍般建立,大批少年離開體制教育,進入讀經學堂求學
。如今,最早的一批讀經孩子已經成人,他們也成為了這場體制外「教育」的實驗品。
那麼,近十年的「讀經教育」成效如何?最早的這批讀經孩子又有什麼樣的心路歷程?今
天,(8月29日)《新京報》刊發兩版獨家報導,起底「讀經熱」這種反體制教育的失敗
,勾勒出一條以王財貴為主導的讀經教育產業鏈條。
報導如下:
讀經少年聖賢夢碎:反體制教育的殘酷試驗
十年前,讀經熱進入高潮,全國近百家讀經學堂雨後春筍般建立,大批少年離開體制教育
,進入讀經學堂求學。
如今,較早的一批讀經孩子已經成人。從狂熱、受挫、困惑到反思,他們不得不推翻了自
己曾真誠信仰並奉獻了全部生活的東西。
正如讀經界一位人士總結:現在回過頭去看,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場殘酷的實驗。
文|新京報記者羅婷 實習生汪婷婷 付子洋 編輯|胡杰
很少有人的求學經歷,比濟南少年鄭惟生更曲折。
小學四年級時他離開體制教育,此後九年,輾轉八省,先後在十個讀經學堂求學。鄭惟生
回憶,那是一種接近清修的生活,居於深山,無電無網,與經書為伴,每天背誦十小時。
鄭惟生退學的2008年,正是「讀經運動」在中國勃興之時。這種新的教育模式,宣稱能幫
孩子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讓他們與孔、孟產生心靈呼應,造就大才,甚至聖賢。
這與家長們逃離體制教育、追捧傳統文化的熱忱不謀而合,此後在全國建起的上千所讀經
學堂里,都是搖頭晃腦背著經典的學生。
如今,較早的一批讀經孩子已經成人。19歲的鄭惟生在背完20多萬字的經書後意識到,自
己為之努力的一切都已付諸東流;20歲的江蘇姑娘李淑敏在大學旁聽時,被突然的震撼所
包裹,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學的美。
從狂熱、受挫、困惑到反思,他們推翻了自己曾真誠信仰,並奉獻了全部生活的東西。
正如讀經界一位人士總結:現在回過頭去看,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場殘酷的實驗。
「你兒子是大才啊」
鄭惟生的書架與同齡人不同,沒有科幻小說,沒有日本漫畫,除了儒家經典,就是佛經。
《沙彌律儀要略增注》、《大佛頂首楞嚴經》……
過去九年,鄭惟生曾整本背誦過這些經書。但如今,他已不願哪怕再翻開一下。
這個炎夏,他正在備戰英文自考。19歲了,最基礎的小學英文都不甚了解,一切都得從頭
再來,很是吃力。
8月12日,在濟南家中,說起兒子讀經這九年,鄭惟生的母親李璇感到迷茫,為什麼這條
開局充滿希望的讀經之路,最終偏離了正軌?
2008年,鄭惟生在山東師大附小上四年級,他從小愛看書,但作文成績老是上不去。在李
璇眼裡,兒子上學是在受罪,而受罪的根源是學校教育出了問題。
一天,學校發了一張光碟,是台灣學者王財貴的演講。王財貴,台中教育大學副教授,
1994年在台灣發起「兒童誦讀經典」的教育運動,隨後來到大陸宣講。歷經20年,他一手
締造了「老實大量讀經」思想體系。而這個體系被大量擁躉所追捧。
演講中,王財貴描述了李璇一直夢寐以求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