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良知與知識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2-02-12 10:47:01
夫理無內外,性無內外,故學無內外。講習討論,未嘗非內也;
反觀內省,未嘗遺外也。夫謂學必資於外求,是以己性為有外也,是
義外也,用智者也。謂反觀內省為求之於內,是以己性為有內也,是
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無內外也。(王陽明《傳習錄‧卷
中‧答羅整菴少宰書》)
昨天複習《傳習錄》的〈答羅整菴少宰書〉,羅整菴是一位朱子
學的學者,因此這封信的內容主要是探討陽明學和朱子學的異同。一
般人通常會認為陽明偏於內,注重反觀內省;朱子偏於外,注重講習
討論。這固然也沒錯,但依照陽明的看法,「理無內外,性無內外,
學無內外」,反觀內省和講習討論,兩者應該是互相涵蓋、相輔相成
的。
朱子學的講習討論,是要從事物的「然」進一步去探究「所以然
」之理,這比較接近現代的科學精神。科學是分門別類的學問,每一
種學問不僅要探究經驗現象的某個面向(比如物理學是探究物理現象
,化學是探究化學現象),還要找出現象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歸
納出公式、定理或規律,形成一套知識系統。掌握這套知識就可以有
效改造現實事物,達成人心設定的目標。但知識是中性的工具,可以
為善也可以為惡,不一定具備道德價值。人的良知要充分覺醒,才能
夠善用知識。朱子的格物研究對象主要是儒家經典,這雖然和道德的
關連性比較密切,但還是通過抽象思辨的方式去把握,心靈的覺醒、
實踐的動力不足,所以會引來陽明「義外」、「用智」的批評。
陽明學可以說是朱子學的推進發展,從客觀外在的知識進一步把
握到主觀內在的心靈動力,但並不是心靈覺醒就一切OK。「反觀內省
」或陽明的格物是使我們的意念純淨化,不要有私欲、偏見夾雜其中
;但內心純淨以後,還是要「講習討論」,掌握事物的原理和有效的
處理方法,良知才能充分呈現。如果只是關在家裡玄想一個抽象的心
靈本體,卻不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落實實踐,並不符合陽明
的主張,反而屬於另一種私欲,是陽明批判的「有我」、「自私」。
陽明的特色固然是注重內心的省察,但並不是只講內心而忽略外物;
陽明的學生就很容易犯這種毛病,導致明代後期學術思想流於空洞,
無法挽救政治、社會的腐敗。陽明學如果要有比較好的發展,其實是
應該吸收朱子學的長處,才能恢復陽明的真精神。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