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提出的「權」或「權衡」可以說是孟子學乃至儒學的關鍵所
在。儒家提倡仁義道德,固然有理論思辨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在真
實的情境當中,將良心或天理恰當地發揮、表現出來。純粹就理論來
說,是非對錯有清楚明確的判斷標準,不可更改(比如人應該誠實,
不可說謊);但落到真實的情境當中,要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制
宜(比如對方在什麼樣的時機、場合、狀態下,能夠聽得進真話),
不能一味蠻幹。真實生活往往複雜多變,許多時候不是只有一種道德
原則,不同的道德原則也可能發生衝突,如何釐清本末先後輕重,做
恰當的取捨選擇判斷,就是儒者要思考的重點。
以親情來說,兒女對父母的愛是「孝」,兄弟姊妹之間的愛是「
悌」,父母對兒女的愛是「慈」。愛固然發自天性,是純粹的道德情
感。但人除了情感還有理性,只講情感而不講理性,愛容易變質成為
溺愛,不是真正的道德情感;但只講理性而不講情感,也容易流於冷
漠、僵硬,不是真正的道德理性。情感和理性之外,還有道德行動,
情感和理性是內在的,要化為具體的行動,才不會空洞;道德行動也
一定是從內在的情感和理性出發,不是盲目遵守外在教條。
道德情感固然是最優先、根本的,但不能離開理性的思考和行為
的拿捏,才不會產生副作用,情感、理性和行動三者是一體的。且人
也不是純粹道德的存在,就真實的狀況來說,往往是良心和私欲並存
,兩者糾結在一起,表面上符合道德,其實是謀求私利,需要更仔細
地釐清分辨。
王船山先生在《尚書引義》書中以微子為例,展示了何謂權衡。
微子是商紂王的庶兄,因為紂王暴虐無道,微子選擇離開紂王。周公
東征之後,封微子於宋地,以示不絕殷商之香火。微子當時有幾種選
擇:一是和紂王同流合污;二是效法比干犯顏直諫,以身殉道;三是
聯合其他殷商貴族推翻紂王;四是逃跑。同流合污固然良心不安,但
第二、三種也不見得是最好的做法。慷慨犧牲或推翻紂王固然體現了
微子對道義的堅持,但會引起後人懷疑,認為微子身為庶兄,表面上
高談理想,其實是想篡奪王位,難以洗刷嫌疑。且微子批評紂的初衷
是對弟弟的關愛,如果輕易被殺,紂的罪名又多了一條,也不是微子
樂意見到的。只有逃跑才能夠證明自己沒有篡位的野心,避免政局進
一步惡化。且依照船山先生的看法,微子也不是因為要延續殷商的香
火才逃走。當時周雖然已經崛起,但還沒有正式取代商。如果微子這
時就認定商朝必亡,主動依附、歸順周,反而是不忠的舉動,孔子也
不會評價微子為仁者。微子後來只是因為宗室凋零,不得已才受封罷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