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性、道、教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4-03-16 20:30:46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第一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
性,則能盡物之性。(〈中庸‧第二十三章〉)
〈中庸〉開宗明義提出「性」、「道」、「教」三個概念,三者
的含義為何?三者之間有什麼關連?「天命之謂性」,人內在光明良
善的本性是上天所賦予的,「天命」是原則性的說法,真實內涵還是
要從人的道德性體會,儒家不同於宗教,並不是有一個神明在上頭隨
時對我們發號施令,而是人自命自令,道德實踐是本心本性的自我要
求。
「率性之謂道」,〈中庸〉後文講「盡性」,率性、盡性的「性
」還是指人的道德性。儒家講的天道廣大無所不包,當然也可以說萬
物皆有性,天道、天命同時也賦予了草木鳥獸「物之性」。但「物之
性」是因為和人發生關係才成立,因為人有道德的要求,才會活用、
善用人以外的物(如牛可耕田,馬可騎乘)。如果純粹就物本身來看
,只是中性的自然事實而已(如牛馬的生理結構),不會有什麼道德
意義,屬於科學研究的範圍。儒家不反對科學,但關注的重點不在此
,因此率性、盡性還是要從「人當下的道德實踐」來理解,由近及遠
擴充,不必一下子就推到天地萬物之性,過於抽象。
率性、盡性是就聖人來說,君子的重點在「修道」。道有兩義:
率性之謂道的「道」是就終極目的來說,但修道就有過程、步驟、方
法,特稱為「教」。用傳統的語言來說,「天命之謂性」是本體論(
真理是什麼?從何而來?),「率性之謂道」是境界論,「修道之謂
教」是工夫論。第三句最為關鍵,儒學是實踐的學問,聖人雖然是我
們嚮往的理想,但現實上絕大多數人都還在修道的路上,後文如戒慎
恐懼、致中和乃至整部〈中庸〉,都是在教我們如何修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