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hungrew (work hard, play hard)》之銘言:
: 當1914馬恩河會戰之後 戰爭已經註定被拖入長期化
: 跟德國一開始預想的短期解決戰爭 差異很大 而且壕溝戰也看不到勝利希望
其實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德軍並不似往昔認定的「秋季凱旋」思維,反而早已對長期衝突
有了一定程度的預想。此外,第一次馬恩河固然是阻止德軍迅速於西線取得決定性優勢,
但是壕溝戰是否阻止德軍的有效行動?答案是否定的,並且德軍也未因此而立即陷入悲觀
沮喪,從第一次伊普爾戰役和時序相近的兩次華沙會戰即可看出。
直到1918年春季,中央國(抱歉我很討厭同盟國這種爛寫法)都自認有相當大的勝利可能,
尤其是在1915年上半年接連重創塞、俄兩國後,聲勢上竄、士氣高昂,保加利亞的參戰也
使巴爾幹局勢對中央國較有利。
誠然,1916年夏季的協約國大反擊重創了奧匈,並說服羅馬尼亞對奧宣戰,但是羅軍很快
就被打得落花流水。1917年俄國潰敗後,中央國更有取勝的期待,土軍也於該年不顧己方
軍力頹敗,成立效仿德奧的突擊單位,以期在反攻階段發揮成效。
換句話說,你這是要求德國在自認優勢或均勢的情況下,決定承認戰敗,在當時可說是個
相當困難的舉動。
: 但是一戰跟二戰不一樣的是
: 一戰似乎沒有那種要求無條件投降的條約要求 而且戰前還充斥著各種密約
: 再加上歐洲各國王室之間都有親戚關係,這中間似乎有點操作空間?
: 假設德皇威廉二世很理智,設停損點 試試水溫 感覺不對勁就立刻想抽身而退
: 1915年初就"有條件"議和 條件是各國都回復戰前原有的疆界
: 一切回復原點 德軍西線從比利時和法國撤出 東線從俄帝國撤出
: 巴爾幹半島一切歸零,回到1914年8月之前的狀態 總之就是一切回歸原點
: 能否達成一個相對合理的體面的和平條約?或至少是停戰協定?
很難,因為法國在開戰後的停火底線是「歸還洛林、亞爾薩斯」,即使是1917年拒絕聽令
進攻的法軍官兵,也都在接受上級軍官訊問時表示:只要德國不歸還兩地,法軍自上至下
都絕不肯放棄抵抗。
俄國在內部崩潰之前的條件,可以算是比較溫和,或者說比較模糊,因為俄軍並未積極的
求戰,只是被動反應。然而與俄軍最直接相關的奧匈,早在1911年就已有激烈的出兵意見
,蓋因巴爾幹的局勢對奧匈的政治衝擊過大,只是回復至1913年的邊境,無異於叫奧匈待
在達摩克利斯之劍之下,這是奧匈絕對無法接受的。
換言之,德國不論在敵營或友軍之中,都有無法接受單純「回復戰前狀態」的成員,這就
導致停火顯得非常困難。
: 我的意思是說,趁投入還沒那麼大,賭注還沒那麼多,死傷還沒那麼重
: 仇恨還沒有那麼大的時候 及早收手 而且此時美國沒有參戰(史實美國參戰於1917年)
: 這樣是不是比戰後被迫簽凡爾賽和約,對德國來說更好?
: 至少對德皇的好處是 他依舊是皇帝 不必退位
: 先不討論德國能否收手?
: 純討論德國真的想收手而且真的收手的話,能達成和平嗎?
: 或者說 德皇面子上吃點虧也就忍了 唾面自乾
: 付點條件(割讓殖民地、少量賠款都可以談)
: 比如歸還法國亞爾薩斯和洛林,附加一定的戰爭賠償(合理範圍內)
: 和英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和海軍協議(自我限制海軍)(開放德國市場給英國)、
: 俄國(簽署商約、開放德國市場、承諾採購俄國農產品、在巴爾幹方面讓步)
: 那麼,協約國可能接受和議嗎?
: 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