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kiinmao1234 (野狗)》之銘言:
: 標題: Re: [請益] 這裡可以省略would have been嗎?
: 時間: Mon May 11 17:53:10 2020
(本文因可能有排版篇幅的需求考量,建議手機使用者橫向閱讀)
我們先來思考一下原句想要表達的語意邏輯,注意此處的邏輯僅是文法上的解釋而來
依照比較句構的的安排我認為所表達的合理語意,因為我們都不是原作者
只能透過他所寫出的文字來理解;這也是多數實際的閱讀情況
你不會有作者在一旁引導你閱讀他的文字,假設"作者的文筆、文法是有一定嚴謹性的"
在這個前提下,通常從文法層面出發搭配語意邏輯基本上就能讀得懂
首先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比較句構比的東西實際上是"完整句子"
而最後再依照省略原則(ellipsis)把相同的東西刪掉、相同的動詞用助動詞取代
同時動詞取代掉之後,也可以依照語意需求搭配情態動詞(modals)
另一個概念則是,你比的東西要有"可比性":主詞作比較、受詞補語作比較、動詞作比較
"詞性"一樣的東西作比較、甚至寫得華麗一點的,整個句子作比較
所以這邊會衍生出兩種概念:
(1)省略原則:代表能省則省,省到不影響語意邏輯的情況
但也有很多情況是能省,卻選擇保留,讓語意上更為清楚
(2)可比性原則:代表你原本在"完整句子"中的各個比較成分需要對等
所以基本上比較句構嚴謹來說是一種平行連接(parallelism)
很多時候寫得爛、寫得不好的比較句構至少都會違反上面兩個大原則
直接來看一個例子作練習,試用 better than 合併以下兩句:
(a)Michelle Obama wrapped a Regular American story line around her Harvard
Law degree.
(b)Ann Romney wrapped a Regular American story line around her husband's
Harvard Law degree.
我們想要表達 句(a) 比 句(b) 好,最初的合併會長成:
Michelle Obama wrapped a Regular American story line around her Harvard Law degree
better than
Ann Romney wrapped a Regular American story line around her husband's Harvard Law degree.
但你有沒有有發現句子長的不得了,句子長還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
兩句結構基本上一模一樣,這時候就要用到上面的第一個原則:省略原則
(可比性原則滿容易看出的,有興趣的人可以思考看看)
首先第一個是 Michelle Obama 的哈佛法律學位,一個是 Ann Romney 先生的哈佛法律學位
第二個太過於冗長,我們可以用所有格取代,直接變成 her husband's 就可以放句號了
再來是兩個都在講 a Regular American story line,把第二個用 one 來取代
(注意此處不能用 the one 或者 it 來取代,原因不詳述,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所以合併被我們精簡到:
Michelle Obama wrapped a Regular American story line around her Harvard Law degree
better than
Ann Romney wrapped one around her husband's.
其實到這邊就結束了,但我們其實可以再加入一個情態動詞,來強調兩者的差距
Michelle Obama wrapped a Regular American story line around her Harvard Law degree
better than
Ann Romney "could" wrap one around her husband's.
注意在這一句中 could 的使用
有了這些基本觀念之後,我們可以再回過頭來看原題:
: ※ 引述《purestone (天空之子)》之銘言:
: : 在書上看到一句
: : The tested samples suggested that the dinosaurs' body temperatures were
: : warmer than their surrondings would have been.
: : 請問最後的would have been可以省略嗎? 覺得好像沒必要
:
: 藉此問題,想跟各位討教
: 順便了解自己了解的是否正確
:
: 原本不是很了解 cuylerLin 大所說的,如果省略 would have been 就不是原作者要表達的意思
: 但是仔細思索後,發現
此句出自 2020/02/18 CNN 的一篇文章,標題為
Did dinosaur blood run hot or cold? Their eggshells may hold a clue
我們依照上面的省略原則把省略前的句子恢復
The tested samples suggested that the dinosaurs' body temperatures
were warmer than their surrondings would have been warmer.
同時檢查一下可比性原則:是在比較兩種東西溫暖的程度,所以沒問題
也因此我認為的語意邏輯為:
這些受試樣本指出了,我們先前所認知的恐龍體溫,應該要比當時周遭環境還要溫暖。
: 若不省略,則表達的中文意思應該是
: 這個被測試的樣本顯示出恐龍的體溫原本比周遭的環境還高
我們來看省略 would have been 會發生什麼事情:
: 省略 would have been 所表達的中文意思應該是
: 這個被測試的樣本顯示出恐龍的體溫比周遭的環境還高:
The tested samples suggested that the dinosaurs' body temperatures
were warmer than their surrondings.
讀者讀過去這個句子會找一個最直覺(heuristic)的理解方式補回你原本省略的東西:
The tested samples suggested that the dinosaurs' body temperatures
were warmer than their surrondings "were".
最直覺的補法就是抓比較句構前一句的 be 動詞 來補
可是前後兩句如果都使用 be 動詞 的過去簡單型的話,無法"精確"傳達這裡真正的意思
這句話在文章中是因為科學家作實驗而來的,利用恐龍蛋殼中的某個物質
嘗試回推母恐龍的體溫,才得出這個結論
但實際上是不是如此也沒人知道,我們也無法回到過去真的去測量恐龍的體溫
因此比較恰當的做法是加入語氣避險(hedging)
使用 would 來表達過去情況裡的未來可能,因此使用 would be 會比單純用 were 更好
基於此理由我們可以恢復成以下這句:
The tested samples suggested that the dinosaurs' body temperatures
were warmer than their surrondings would be.
可是這樣又會產生一個問題,環境應該早在恐龍存在前就存在了
表示環境存在的起始點應該要比恐龍的存在起始點還要"早",也就是有時間差
既然有時間差,那麼我們可以進一步將這個時間差的語感抓出來
所以選擇用情態動詞加上完成式 would have been 來表達,而非 would be 就好了
雖然如果完全省略,直接在 their surrondings 後就放句號了
多數一般讀者第一時間反應也不會馬上就能夠處理到這麼多層的語意
也就沒有我們這麼多的討論空間,但這樣討論起來反而能夠幫助寫作語感與邏輯精確的培養
如果有去看那篇 CNN 的文章的話,可以發現,科學家之前都以為恐龍是外溫動物(Ectotherm)
但新的研究顯示可能為內溫動物(Endotherm)
(這裡你要用假設語氣來理解的話也可以,把 would have been 看成一體)
所以才會是 would "have" been (原本所認知的溫暖),而非單純的 would be
(兩種解釋都通,假設語氣裡面可以有"反"認知的語感)
更非完全省略的 were 語感而已
最後來看一下,如果移動位置會發生什麼事情
: 若理解正確
: 原本的句子不知道是否可改成如下
: The tested samples suggested that the dinosaurs' body temperatures would have been
: warmer than their surroundings.
原文底下推文的 tenorio5大 有講到重點了
: 推 tenorio5: 怎麼覺得你改成的句子意思是被測試樣本顯示出恐龍體溫 05/11 21:41
: → tenorio5: 本應該比周遭環境高? 05/11 21:41
不過這個句子本身有問題,出現 would have been 表示有時間訊號的分別指涉
但光看這一句並不能看出為什麼要用過去完成式,找不到另一個比較晚的時間
注意語意邏輯上,你抓 suggested 來當作比較晚的時間點,也不太合理
真正要表達的是恐龍體溫跟當時周遭環境的溫度的關係才對
此外 their surroundings 後面的省略,也會造成語意崎嶇(見本文中段的討論):
"恐龍的體溫原本就應該比周遭環境原本還要來得高"的這種語感會先出來
因為讀者腦補會直接在最後面多補上 would have been,完全不知道這一句在說什麼...
情態動詞與動詞的搭配使用,雖然不同場合可能寫法相同,但卻會讓讀者有不同的解讀
挪動位置的句子反而會優先給我"would/should/could have Vpp"這種結構的語感
這就離作者想要表達的語意邏輯很遠了~
以上的討論與分析希望有幫助,也歡迎有心的網友們一同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