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oetze (異教神)》之銘言:
: 柏楊曾說過
: 中國的詩是世上唯一無法翻譯的文字(柏楊說的嘿)
: 中國的詩用洗鍊而簡短的文字
: 表現出來的意境常常十分宏大
他其實在說中文是最缺乏邏輯性, 一致性, 明確性的語言
是你沒看懂
: 能帶動你的想像
: 牽動你的思緒
: 而有的詩暗喻時事
: 不去了解創作時的背景
因為中文本身就是模擬兩可的語言, 所以適合表達朦朧美
看的人各自解讀, 各自想像
: 你不會去了解作者在這首詩真正想表達的意涵
: 其實我不知道欣賞這種文學作品為什麼要問什麼出社會有什麼用
: 被經典的文字牽動思緒看到作者所要表達的風景
: 或了解作者的本意後的會心一笑或是同聲感嘆
: 這就就是文學要作的事
這跟考試引導教學是完全衝突的. 文學本來就沒有一定答案,
文學的美來自曖昧性, 可是考試引導教學下的文學, 曖昧性變
成選擇題的陷阱. 最後學生還是得 "正確解讀" 才能拿分. 請
問這是哪門子文學賞析?
: 捨棄那些流傳千古的經典文言文詩詞歌賦
: 去選擇只因為"臺灣"二字的就價值無限上綱的文章?
: 我還真不知道要怎作等價交換
我同意這是很蠢的選擇, 但依然無法掩飾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毫
無用處的事實. 為了出題容易, 設定標準答案, 文學教育變成
詞語教育, 這有比較高明嗎?
在我看來文言白話之爭是見樹不見林, 支持文言文的老師也不
是真的在乎文言文, 而是文言文出題比現有的白話文作品簡單
. 否則如果真的在乎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應該是重視寫作,
大幅增加寫作課程比重, 怎麼會是不斷閱讀? 有人會說閱讀是
打基礎, 問題是你的考題不是考文章表達的情感, 也沒有更加
重視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而是不斷考形音義, 這跟那些老師
強調的語文表達能力根本毫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