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政治的日常》改變時代的日本人:讓歷史

作者: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6-07-21 23:17:21
政治的日常》改變時代的日本人:讓歷史轉彎的板垣退助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766716
板垣退助是土佐人,維新前是位上士。在門第觀念頗深的土佐,上士的地位崇隆,他不用
像下士出身的武市半平太、坂本龍馬那麼辛苦,很早就可以參與藩政。維新之後,土佐藩
士也因為維新前簽了「薩土盟約」站對了位置,而有機會成為新執政團隊的一員。只是大
多數新政府成員,都來自薩長兩藩,其他藩士都只是點綴,板垣對此深感不滿,於是立志
要打破這種薩長壟斷的政局,開始投入自由民權運動。
板垣會覺得不公平並非沒原因,他在倒幕的戊辰戰爭中,也發揮了辯論長才而立下功勞。
當時幕軍一路敗退,退守到日光附近,以德川家廟東照宮為據點展開防禦,板垣深感東照
宮是俱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地點,特別前往談判,轉移戰場,讓東照宮得以躲過兵火,保留
下來。現在日光的神橋畔,還可以看到板垣的銅像,並為他保全東照宮立下一碑。
這樣浪漫主義的板垣,投入自由民權運動也毫不保留。1872年,他辭職離開政府,開始推
動自由民權運動。不僅僅是批判薩長人士壟斷政府,板垣也真心認為,日本要強大起來,
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推動公議,實施民主,讓自由成為新日本的新價值。他先成立「立志社
」,又組成「自由黨」,到處辦演講會,傳遞民主自由的觀念,所到之處也風靡各方。
電視劇《坂上之雲》當中,就有自由民權運動人士宣講,現場人山人海,主角秋山真之、
正岡子規也去湊熱鬧的場景,來凸顯自由民權運動的熱鬧。只是這樣的熱鬧,也引起了政
府的緊張。所有非民選的政府,對於民主都會嚴厲警惕,自由民權運動不僅僅衝擊薩長藩
閥政治的既得利益,也可能衝擊皇權,自然引起當時的執政者高度緊張。
不僅僅是運動本身,運動的附帶效果,也帶來許多叛亂衝擊。許多跟運動無關,但對稅金
、地租、徵兵等等政府施政不滿的暴亂行動,讓政府為了解決問題疲於奔命。政府的立場
很簡單,把這些不安定全部賴給自由民權運動者就好,不僅可以讓冀求安定的民意壓力轉
向自由民權運動,也可以壓制民主化要求的氣焰。
不過因為自由民權運動確實大受歡迎,政府當中的薩長人士也深深被運動風潮所震撼,於
是也開始有制定憲法的呼聲。這種對於制度的信服,也肇因於早期執政者大久保利通等人
對於政治事務的日趨複雜,難以依賴天才手段治理的認知。大久保曾在1877年西南戰爭之
後,說過:接下來就是日本「整頓內治」的開始。這些主張,都突顯了當時執政精英對於
建立制度的期待。
也因此,雖然跟板垣的自由民權主張顯然有差異,但當時日本朝野對於制定憲法,卻是有
共識的。當時的重臣伊藤博文,就銜命前往歐洲,考察德意志的憲政制度,希望以之作為
日本國憲法的參考。
伊藤博文是長州藩出身,是板垣等自由民權運動者的討伐對象,對板垣自然沒什麼好感。
此外,伊藤博文深深感覺,推動民主,只會讓日本陷入混亂,保守的他認為應該要在最小
限度內實施公議,同時要建立皇權至高無上的權威,這樣的憲法,才符合日本國情。對自
由民權運動沒好感的伊藤,深深傾心於德意志憲法,並且矢志把這樣的憲政精神帶回日本
,建立一個至高無上的皇權憲法體制。
但憲法的制定總不好自己一個人做,於是當時的政府也展開了徵詢。共計有66個憲政構想
,七部完整的憲法草案提出來,比較接近西方民主的自然是由民間提出來的版本。伊藤博
文跟當時的另一位立憲主事者,也是後來早稻田大學的創設者大隈重信,當時就陷入了迥
異立場的衝突。伊藤要的是無上皇權,大隈傾向的卻是民權民主,於是伊藤在1881年找了
機會,利用輿論對政府是否賤售北海道官產質疑的機會,直接把大隈掃下政治舞台。
但下台的大隈重信,也沒有因此跟在野的板垣退助合作,再一次印證了知識精英經常因為
各吹一把號,互相難妥協而被批評並非胡說。板垣的自由黨和大隈的立憲改進黨,不但沒
有合作,還互相攻擊。立憲改進黨攻擊板垣退助和另一位自由黨要角,同是土佐上士出身
的後藤象二郎跟財團關係匪淺,拿三菱財團的錢去歐洲考察兼玩樂,大傷其自由民權運動
領導者形象。而自由黨也不甘示弱地回擊,批評立憲改進黨會這麼計較這些雞毛蒜皮事,
就是因為和政府沆瀣一氣,根本不想推動民主改革。
這類自由黨和立憲改進黨的鬥爭,看在伊藤博文眼中自是高興。政黨惡鬥越激烈,強有力
的政府就越被期待。伊藤展開歐洲考察,將德意志憲法的精神引進明治憲法,終於成功引
進普選,啟動國會,讓日本有了一部憲法,只是這部憲法,也因為對無上皇權的推崇,導
致了日本走向軍國主義之路。對這部憲法有疑議的人並不少,但因為大隈和板垣忙著爭鬥
,而比較傾向民權的朝臣岩倉具視又死了,天皇意志無所託付,就算不太欣賞伊藤,也只
能委託他持續管理政務,並順了他憲改的意。
可以說,自由民權運動的確改變的歷史,讓日本終於有了一部憲法,也有了政黨政治。第
一次普選選出來的結果,也是自由黨變成的自由立憲黨,和立憲改進黨所被認為的「民黨
」,在席次上勝過了執政團隊支持,被稱作「吏黨」的對手。不過當時的憲法,並沒有多
數黨組閣的規定,因此內閣的組成,仍然是薩長藩士所掌握,伊藤博文也成為初代首相。
這部明治憲法,並不是板垣所期待的自由民權憲法,帝國議會當中,即使民黨過了半,對
政治的影響依然很有限,不用選舉的貴族院也處處對普選的眾議院製肘,而讓政府的施政
一團混亂。這樣看來,板垣退助所推動的自由民權運動,雖然成功改變了歷史,讓日本走
上憲政之路,但日本真正走上的道路,根本就和板垣想的不一樣。板垣一生的命運總是如
此,他晚年應林獻堂邀請,曾經參加過台灣同化會活動,並當選總裁,但這個運動也沒有
如他想像的前進。他的一生,就在這種理想與現實的追撞之中度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