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 《五戒相經箋要》第四十五集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22-05-18 19:00:41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五集)  2010/2/10  中國山東省海島
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45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跟大
家學習到離妄語,就是根據《十善業道經》佛給我們開示的,離妄語得到八種天所讚法,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我們引用《十善業道經
》這段經文,來補充解釋《五戒相經》妄語戒這條,加強說明離妄語的功德利益。
  在這一條戒裡面,第一段的經文,佛講的言語很少、不多,但是我們一定要深入去體
會、去理解。下面經文是就犯戒,犯妄語戒輕重,來給我們說明的。下面是就這個戒,我
們受了五戒,妄語這條戒,我們打了什麼樣的妄語是不可悔,什麼樣的妄語可以懺悔,什
麼樣的妄語是無犯,向下經文就是給我們說明這些。在此地還是要再跟我們諸位同學再來
溫習,溫習一下這個戒。這個戒,就是我們受了這個戒,受了這個戒,你犯了這個戒,犯
戒有輕重大小不等,犯的大的、嚴重的,那就破戒了,就是你戒體破壞了。破戒,這個是
最嚴重的,就是不可悔,不可以接受懺悔的,你這個戒已經沒有了,失掉這個戒的功德了
。有可以懺悔的,破戒的程度比較輕,可以懺悔,這是犯戒的程度比較輕。有犯戒的程度
是無犯的,就是它不結罪。就戒的部分,戒的性質,有結罪,有不結罪。犯戒,最嚴重是
破戒的罪,犯戒最嚴重叫破戒,就是破壞戒體,你這個戒就沒有了,戒的功德就沒有了,
這是最嚴重,這個叫不可悔,不可懺悔。
  另外一方面就是性罪。性罪就是你沒有受戒,但是你造了這個業都有罪,因為殺、盜
、婬、妄這四條,它本身的性質就是惡、不好的,本身就是有罪過。你沒有受戒,你只要
犯了統統有罪。一般不學佛的人,或者學佛的人他沒有受戒,他只受三皈依,他沒受戒,
他犯了殺、盜、婬、妄,他沒有破戒罪這一層,這一層的罪他沒有,因為他沒有受戒,所
以他也就沒有破戒這一層的罪過,他只有性罪。這個性罪就是講因果。你騙人,你將來也
是會被人家騙;你去殺人,你將來也會被人家殺回去,冤冤相報;你偷別人的東西,將來
別人也偷你的。因果報應,因果循環,這個就是性罪。不管你信不信、有沒有受戒、學不
學佛,都一樣的,這個因果都是相同的,這個叫性罪,本身它的性質就是有罪的,有惡報
的,有不好的報應。沒受戒的人他只有性罪,受戒的人你犯了本來就有性罪,再加上個犯
戒的罪、破戒的罪,那就罪加一層了。當然這個墮落,比沒有受戒的就要更嚴重了。反過
來講,你受了戒有這個戒的功德,沒有受戒的人他得不到這個功德,這點我們必須要清楚
、要明白。
  所以我們前面看到蕅益祖師給我們註解,就是你犯了戒要墮落三惡道,但是三惡道出
來之後還有機會繼續再修,畢竟你有受過戒這個善根在,有這個善根可以繼續修行,將來
可以成佛。如果不受三皈五戒,雖然眾生都有佛性,人人本來就是佛,從理論上講是沒有
錯,但是從現象上來講,眾生跟佛是絕對不一樣的。眾生迷惑顛倒,造業受罪;佛破迷開
悟,離苦得樂,得大自在,那是絕對不一樣的。我們要成佛,大家都有佛的種子,要恢復
自己的佛性必須要有緣,這個緣就是一個增上緣,這個緣跟戒律就有很密切的關係了。所
以前面佛給我們講,你受了五戒將來可以成佛的。所以這個五戒,我們也不能只有給它看
作是小乘。它是小乘沒有錯,但是通大乘,從凡夫、小乘,然後再提升到大乘,都是修五
戒的,可見得五戒也是我們成佛的基礎。這是一個緣,一個因緣,我們要借這個緣來恢復
我們的自性,恢復我們的佛性,這個就非常重要了。所以這些方面,我們學佛的同學,大
家要先了解、認識清楚。
  所以這個戒跟善,它是有區別的,戒跟善有區別。善幫助我們得人天福報,戒幫助我
們得定、開智慧;智慧開了,就幫助我們斷煩惱,破無明。所以戒的功能是幫助我們成就
定慧的,所謂戒定慧三學,三無漏學。我們在《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具體的落實,我們淨空老教授常講,「孝養父母,奉
事師長」,具體落實就是《弟子規》;「慈心不殺」,具體的落實就是《太上感應篇》。
《弟子規》是儒家的,《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儒跟道的基礎就是《弟子規》、《感應
篇》,「修十善業」就是佛家的《佛說十善業道經》,這是學佛的基礎,得人天善福的基
礎。在人天善福這個基礎上,再提升到超越六道,再超越十法界。
  善跟戒,這個我們要重複的再來溫習一下。這個善,你看第一福,「修十善業」;第
二福就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看三皈依是在第二福,三皈依就是世出
世間法的分水嶺,佛法跟世間法的分水嶺就從三皈依開始。比如說世間一般的宗教,或者
慈善家,我們現在講善人,像最近我們淨老教授也非常讚歎劉善人,他的老師王鳳儀王善
人。世間的善人能做到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
個世間其他宗教、世間的善人,他們都能夠做得到。佛弟子不但要具備第一福,有了第一
福,怎麼樣才能算是佛弟子?你要先受三皈依,皈依三寶,這樣才算是真正佛弟子了。所
以三皈依就是世出世法的一個分水嶺,前面通世間法,後面通出世間法,世出世法從三皈
依開始。因此我們同學大家都知道,也有很多網路的同學還沒有受三皈依的,也有人想要
受三皈依。因為受了三皈依就成為佛的弟子,三寶弟子,學佛了,就從世間法提升到出世
間法。
  三皈五戒,五戒是建立在三皈依的基礎上。所以你看我們這個五戒,前面四條跟十善
業前面七條是一樣的。十善業還講得比較詳細,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口業
多了三條。基本上從殺、盜、婬、妄這四條,跟十善業前面這四條是完全一樣的。在十善
業道,為什麼它叫善?到了第二福,這個又為什麼叫五戒?為什麼不稱為五善而稱為五戒
?它的道理就在三皈依。因為五戒的得戒是在三皈依,在接受三皈依的時候得戒的。你要
受五戒就一定要先三皈依,你得五戒的戒體是在受三皈依這個時候得的,不是後面講五戒
戒相的時候得,後面講是給你說明,但是真正得戒體是在三皈依。如果修第一福的善人,
他再來受三皈依,他那個善就變成戒。但是受三皈依,他不一定要受戒,他可以先受三皈
依,不受戒。如果他受了三皈依,再發願來受五戒,他那個善就是變成戒。
  這個也就是說明,世間善人他修善,修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做一個世間的善人,斷
惡修善,但是他不一定是學佛的。像現在我們看到《弟子規》、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有
很多企業家、各個行業的人士發心來學習,學習這個就是《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人天
福。但是他們不一定是學佛的,有的人他皈依三寶,有的人還沒有皈依,但是他學習這個
東西,他是世間善人。這個我們也要認識清楚,我們修學才知道學習的層次、性質,以及
我們要達到的目標,不同在哪裡,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修人天善法,他的目標就是
得人天福報,不墮三惡道,將來可以得到人身,他可以過個幸福美滿的人生;有修得更好
的,他可以升到天道。他的目標是得人天福報。但是我們從三皈依、五戒開始,那個是要
超越六道的,不是求人天福報,要超越三界六道。所以戒是幫助我們超越三界六道的,這
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不然我們聽到這些,如果沒有進一步去理解,在這個當中總會迷糊
了,到底善、戒怎麼區分的,為什麼叫善,為什麼叫戒,也搞不懂。
  我們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這三個綱領來解釋,就非常清楚。有了出世間
的福,再提升到入世菩薩福。所以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淨業三福也可以說,不管修學哪一宗哪一派,不但是我們修淨土宗的要學,其實這個
三福是一個總綱領,你學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綱領。所以佛才講,這個三福是「三
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要修淨業,正因就是這個三福,這個不可以不知道。所以從出
世間福再提升到入世間的大乘菩薩福,它這個層次也很分明。我們今天學習五戒,五戒是
在第二福,大家要認識清楚,這個是在第二福。好,我們來看這個經文:
  經【是中犯者。若優婆塞不知不見過人聖法。自言我是羅漢。】
  下面這個小註《箋》,蕅益祖師《箋要》有註。
  箋【斷三界煩惱盡。】
  經【向羅漢者。】
  箋【斷無色界思惑將盡。】
  經【犯不可悔。若言我是阿那含。】
  箋【斷欲界煩惱盡。】
  經【斯陀含。】
  箋【斷欲界六品惑。】
  經【若須陀洹。】
  箋【斷見惑盡。】
  經【乃至向須陀洹。】
  箋【世第一後心。具足八忍。智少一分。】
  我們先看到這一段。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講犯戒,犯大妄語戒這個最嚴重的,這是第一
段。所以講『是中犯者』,「是中」就是在這個當中犯這個戒的,犯這個戒最嚴重的。最
嚴重的戒,不可悔就是破戒了,破壞戒體了。『若優婆塞』,「若」是假若,假設的一個
話,假若有優婆塞,受了五戒的優婆塞,『不知不見過人聖法』。這個「過人聖法」,在
廣化老法師註解有講,「如三十七道品等」,這個就是過人聖法。等就是包括其他的,過
人是超過我們一般凡人,我們現在講超越。「若優婆塞不知不見」,他自己也不知道,自
己也沒有見到,沒有見到就是沒有修到那個層次,實在講可能連過人聖法是什麼都不知道
,更談不上修到這個層次了。但是不知不見,他卻給人家講:我是羅漢。什麼叫羅漢都沒
搞清楚,當然證得阿羅漢那更談不上了,但是他就是去欺騙人。其實他自己也不知道什麼
是羅漢,但是他打妄語,跟大家講:他證得阿羅漢果,他是阿羅漢。這個罪過就重了,這
就犯了大妄語,不可悔,不可懺悔。這個叫未證言證,你還沒有證得那個果位,自己說你
證得了,去騙人。騙人,他總有個目的,無非求名聞利養,求別人對他恭敬供養。
  此地的經文只講到阿羅漢,這個罪過就相當嚴重了。但是現在有的人他要騙人,講阿
羅漢這個才小乘的聖人而已,他乾脆就講他是什麼佛來的;講了,他又不走,又留在這個
世間,繼續接受人家的恭敬供養。佛在《楞嚴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說這個都不是真的
,騙人的。那個就犯了大妄語,為了騙取大眾的恭敬供養,說他自己證果了。所以此地講
的,說證阿羅漢,這個還很保守。現在講證阿羅漢這個不夠看,他乾脆說他是什麼佛、什
麼菩薩再來。佛在《楞嚴經》也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特別在我們末法時期,菩薩、佛、羅
漢,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非常多,不但示現善的,惡的方面都有示現,奸偷、屠販,殺豬
殺雞,當小偷、做強盜的都有,都有佛菩薩示現在那個地方,去度化這些眾生。但是他身
分不洩露,他跟平常人一樣,你也看不出來,他認識你,你不認識他,他不透露。佛有一
個規定,凡是你身分洩露出來了,你馬上要離開,你不能繼續留在這個世間。馬上要離開
,這是佛在《楞嚴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身分一洩露出來馬上就走了,這是真的。符合
經上佛講的規定,這是真的。佛交代菩薩弟子,你身分洩露要離開了,你不能繼續留在那
邊,會造成大家的困擾、擾亂,這是真的。如果他講是什麼羅漢、菩薩、佛來的,講了,
他又留在那裡,也不走。當然他不要走,因為走就沒有恭敬供養了,這個就很明顯不是真
的,那是打大妄語在騙人的。
  『自言我是羅漢』,什麼叫「羅漢」?下面這個『向羅漢者』,我們也必須略作解釋
。一般我們講羅漢,『斷三界煩惱盡』,就是三界的見思惑(見思煩惱)他斷盡了,他就
叫阿羅漢。這個我們比較常聽,在聽經當中常常聽到羅漢。但是「向羅漢」,這個我們就
比較少聽到。這個向羅漢就是向阿羅漢這個果位在提升,他向著這個果位在提升,還沒有
證得阿羅漢,向著這個標準在提升。在《箋》給我們講,『斷無色界思惑將盡』,就是三
界見思惑的思惑他將要斷盡了,這個叫向羅漢。所以我們一般講四果,大家比較常聽的,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個叫四果,四果羅漢。這個果就是他在這個階段性
,他達到這個成果了。我們現在講,像學校念書,你有這個成績了,你達到這個成績、達
到這個標準了,這個叫果。這個我們常聽到,但是這個當中還有四向,這個叫四果;就是
你還沒有達到這個果,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但是你向著這個標準在修學,在這個過程,
這個叫向。所以須陀洹,還沒有證得須陀洹果叫須陀洹向,或者向須陀洹。你這個方向是
向著須陀洹果在提升,但是還沒有達到須陀洹果,在這個過程,叫須陀洹向,或者叫做向
須陀洹。二果斯陀含,斯陀含向,向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向,向阿那含;四果向阿羅漢,
或者阿羅漢向。此地講的就是「向羅漢」,這個是證得三果了,三果要再提升到四果羅漢
這個當中就叫向羅漢,他斷無色界的思惑將要盡了。
  這個都是屬於佛學名詞術語,我們也根據《四十二章經新疏》這個表解,也提供給我
們同學做個參考,在此地也簡單跟大家報告一下。思惑,這個思惑八十一品圖,我們大概
了解,有一個概念,簡單的了解一個概念,思惑斷盡了就是阿羅漢。思惑,我們看這個表
。欲界,五趣雜居地,同一散地,九品。(這個九品,它下面這個表列出來,我們看到只
有八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它這個
表列出來只有八品。是不是這個表有缺漏,我們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我們先就《新疏》這
個表,它是講九品。是不是五趣雜居,同一散地,它也算一品?如果這個表是有上上品,
合起來九品,我們就不會有疑惑了。這個表是講九品,但是列出來只有八品,我們就有一
些疑惑,這個我們先暫時放著,我們看下面。)下面這個表從上中品,上下品到中上品,
這三品各潤一生,共三生。就是斷惑的時間需要三生,就是三次的生死,在人間天上三次
。從中中品、中下品,這兩品共潤一生得二果,就證得二果,需要一生的時間,可以得到
二果。下面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共潤一生得三果,下三品也要一生的時間,一次的
生死,這樣才證得三果。包括見惑,就是證得須陀洹之後,還要七生七死、七次的往來,
這樣才證阿羅漢果。
  我們再看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初禪叫離生喜樂地,二禪叫定生喜樂地,
三禪叫離喜妙樂地,四禪叫捨念清淨地,這個是世間三界裡面的色界。前面是欲界,五趣
雜居地,五趣就是五道,詳細講叫六道。欲界,從欲界天到地獄,這個統統屬於欲界的範
圍。色界則超越欲界了,它提升到色界,色界有這四個層次,叫四禪。就是還有物質,但
是他沒有五欲了,但是還有宮殿、還有色身,這個叫色界。那麼無色界,空無邊處地,識
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這個叫四空天。無色界不但五欲沒有了,連這
個色身、身體都不存在了,它只有精神存在,這個叫四空天。色界叫四禪天,四禪跟四空
合起來一共八地。前面欲界同一散地,散就是散亂這個散,就是還沒有得到禪定。世間的
禪定,它的標準是從初禪才算是得世間禪定。你得到初禪,你就生到色界去了,不在欲界
了,這個是世間禪定成就了。再提升到二禪、三禪、四禪,再提升到四空,這些統統是屬
於三界裡面世間的禪定。這個是思惑斷盡了,斷盡了之後就是阿羅漢。
  阿羅漢是無學小乘果人,就是小乘的聖果,小乘的極果,就是修學小乘法,他修到阿
羅漢這個層次就畢業了。就好像我們念書,你小學念六年畢業了,念到六年你就畢業了,
所以叫無學。無學就是畢業的意思,你這個階段學習已經圓滿了,你畢業了。舊的翻譯有
三種意思,阿羅漢有應供、殺賊、無生三種意思。應供就是應該接受人天供養,為什麼?
給人天種福田,供養阿羅漢福報很大。殺賊是形容比喻,不是真的去殺死盜賊,是殺我們
自己的煩惱賊,就是見思煩惱比喻作賊,斷盡了。三、無生,就是不會再到六道裡面來受
分段生死了。我們在六道裡面就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生,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死,這個
叫分段生死。他沒有了,他不會再來受生死輪迴,所以叫無生。
  證阿羅漢這個因就是什麼?比丘。持比丘戒是因,證阿羅漢是果,所以跟比丘三個意
思是因果相對的。所以比丘在因地叫乞士,他有三個名稱,比丘也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
意思有乞士,就是去討飯的,士是知識分子、讀書人,跟一般討飯的不一樣的。在因地叫
乞士,證果叫應供。因名怖魔,而果名殺賊。比丘第二個意思是怖魔,你受了清淨比丘戒
、持清淨比丘戒,欲界天的魔王他就恐怖了。所以魔王天宮震動,魔王非常恐慌,因為看
到你持清淨比丘戒,你就有能力超越三界,他就控制不了你,他就恐怖了。所以在因地叫
怖魔,比丘第二個意思叫怖魔;而果名殺賊,證得阿羅漢果,叫殺賊。因名破惡,而果名
無生是也。在因地持比丘戒叫破惡,就是斷惡修善。惡業、不好的,把它破掉、斷掉,這
是修因;他的果報就是得到不要來六道生死輪迴受這個苦。這是我們對羅漢簡單的一個解
釋,讓我們同學對佛學名詞術語有一個概念。另外一方面,也知道這個名詞術語代表的含
義,它代表著我們修學的層次、目標,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跟了解。
  證得阿羅漢有什麼能力?在《四十二章經》講,他能夠飛行變化,就是神足通,或者
叫做如意通,你證得阿羅漢,神足通現前,其他五通也都同時現前。天眼、天耳、他心、
宿命、神足、漏盡,這六通都現前了,這些能力都現前,所以他能夠飛行變化。曠劫壽命
,就是我們現在講無量壽,為什麼?你證得阿羅漢果,你就不會死了,就沒有分段生死了
,你這個身體可以讓它常住這個世間,都不會有生死,他這個身體可以變化,有這個好處
,證得阿羅漢果有這個好處。我們看世間的佛弟子,大部分都有示現入滅,因為佛有示現
入滅。如果你證得阿羅漢果,你不示現入滅也可以,示現入滅也可以。不示現入滅,就你
現在這個父母所生的身體,你要永恆保持也可以;要示現入滅也可以,這個就自在了。
  你看佛有兩個弟子到現在還沒有入滅,一個是迦葉尊者,他要等到彌勒佛來的時候他
才入滅,他沒有示現涅槃。另外一個,賓頭盧頗羅墮,這個是被佛處罰的,跟外道比賽神
通。佛不准弟子隨便示現神通,他跟外道比賽神通贏了,回去跟佛報告,以為佛會給他嘉
獎,發個獎狀給他,結果想不到被處罰了。其他的弟子都可以示現涅槃,就是他不能示現
涅槃,他要把這個身體留在世間,給末法眾生種福田。所以現在我們農曆七月十五都有齋
僧。齋僧,在七月份都可以齋僧的。這個七月十五是齋僧,大家一般習慣都是七月十五齋
僧。齋僧就是請出家人吃飯,不管什麼樣的出家人,反正你是出家人都可以請客。所以必
須給賓頭盧頗羅墮留個位置,擺個碗筷,別人不能去坐的,就是給那個羅漢來應供的。這
位尊者來應供,他也不會去坐那個位置,因為一坐那個位置就被人家認出來了,他肯定不
會去坐那個位置。他肯定是變一個凡夫身,可能他穿的邋邋遢遢,你都看不起眼的,他坐
在那裡吃,你不認識他;但是他認識我們,你不認識他,來接受這個供養。
  所以證得阿羅漢,這個身體要怎麼變化都可以,你要無量壽也可以,要示現涅槃,跟
一般人一樣,死了去燒燒變成灰也可以。但是他變成灰,他等一下又可以把他那個燒成灰
的身體恢復原狀,這個也很好玩的。以前我看《西遊記》小說,我就非常嚮往,這樣多自
在!菩薩、佛,神通道力就更殊勝了。這些都不是迷信,這些都是真的,我們現在會認為
迷信,就是這個道理沒搞懂。這個道理你搞懂了,你就叫解悟,你理解了,知道這個理論
講的通;理論講的通,事實就一定可以做得到。所以我們要先學習解,你真正理解之後,
確定這個理論、這個修學方法,一定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你就不會懷疑,你就肯幹了。你
解了之後,接下來你想要達到這個目的,那你要行,你要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在還沒有
解之前叫我們去行,我們會行的心不甘情不願,我為什麼要這麼修?不願意。為什麼不願
意?就是他不理解,或者理解的不夠透徹。所以他修的就不會盡心盡力,努力去學習修行
了。
  因此,我們學習的過程就是信、解、行、證。第一個,你要相信。信了之後,你要求
解。你有正確的理解,知道這個確定不會錯,認識清楚了,接下來你要去行。行從哪裡開
始?戒定慧,你要來持戒。不然現在叫我們持五戒,人家都可以殺生,我為什麼不能殺生
?你就會持的心不甘情不願。你明白這個道理,理解之後,你知道修這個將來有這麼好的
果報,就很樂意的來修學,就很樂意的來修行。透過這個修行,你就能夠證實這個結果,
佛在經上講的沒錯。當你修行證果之後,那個時候你就絲毫的疑惑都不存在了,因為事實
你已經證明了,的確就是這樣,所以叫證果。這是講證得羅漢。所以我們也不要小看小乘
,我們現在雖然學大乘,但是也不能小看小乘。實在講,小乘的聖人比我們六道凡夫強得
太多了,他們不再受分段生死,六道凡夫還要受分段生死,他比我們強多了,自在得多了
。這是講到羅漢。
  下面就是向羅漢,「斷無色界思惑將盡」,將盡就是快要斷盡了,但是還沒有盡,這
個是從阿那含向著阿羅漢這個方向。這個見思惑,有機會我們同學大家也可以查查這些《
佛學辭典》,大家有時間也可以查一查。這個是講到斷無色界思惑將盡,這個叫向羅漢。
如果我們自己沒有證得阿羅漢,或者也還沒有證得三果向阿羅漢,對別人講:我是羅漢,
我是已經快要證得阿羅漢果了。這個就犯了不可悔,這裡講『犯不可悔』。打這個妄語,
除了我們剛才講的故意去騙人的,主要要騙取大眾的恭敬供養,這個罪過很重。另外一種
是誤會,他不是故意騙人,他自己修行到一個階段,自己覺得心滿清淨的,以為自己證得
阿羅漢果了。這個不算大妄語,他是叫增上慢,就是誤會,他誤會了,後面的經文我們會
再看到。
  在過去早年,大概四十年前就有一個居士,他念佛念的心很清淨。有一次找我們淨老
教授講,說他證阿羅漢了。那個時候我剛剛聽經,在四十年前。找了好幾次,那個時候我
們淨老教授在講《楞嚴經》,在台北市蓮友念佛團講《楞嚴經》,我第一次去聽經,還常
常聽到淨老教授在講席當中提到這個事情。這個居士就很認真,說他真的證了阿羅漢果,
講了好幾次,要老教授給他證明,證明他證阿羅漢果。後來給他找得實在沒辦法,後來我
們淨老教授才想到,經上佛不是講了嗎?證得阿羅漢果,他就有六種神通,有他心通,有
天眼通。他就跟他講:佛在經上講,證阿羅漢果的人,他六種神通都現前了;你說證得阿
羅漢果,現在街上有幾個人在走你知道嗎?我現在心裡在想什麼你知道嗎?這個居士說:
他不知道。我們老教授跟他講:那你還沒有證阿羅漢果。這個事情才停下來。不然一天到
晚要去找老教授給他證明,他證阿羅漢果。像這一類的情形,他不是故意打妄語,他是誤
會、誤解了,也有這樣的情況。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謝謝
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