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ustSad (職業路人)》之銘言:
: ※ 引述《blackillidan (九九八十八!!)》之銘言:
: : (1) 諸葛誕、夏侯玄、司馬師三人皆為浮華友
: : 其他相關史料僅明言諸葛誕、夏侯玄、何晏等人被「免官廢錮」,
: : 對司馬師隻字未提,乍看之下他似乎與此案無關
: : 因此可知早在明帝青龍年間,司馬師便與諸葛誕具備浮華友的交集。
: 八達是延續司馬八達的傳人?
: 或許是類似我們喜歡用「四大天王」一樣,不同時期會列出當代代表。
《晉書.帝紀第二》:
"(司馬師)雅有風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譽,與夏侯玄、何晏齊名。晏常稱曰:「...."
愚見以為,何晏所想的不光僅只於和曹爽集團,同時也為了有向司馬懿集團靠攏的機會
才會把司馬師拉進來評鑑,還常常提起以意圖營造齊名的感覺
所以司馬師是否為四聰之一,在下持保留態度
: : (2) 諸葛誕子靚與司馬炎交好。《晉書》卷77〈諸葛恢〉傳記載諸葛靚:
: : (吳亡後)逃竄不出。武帝與靚有舊,靚姊又為琅邪王妃,帝知靚在姊間
: : ,因就見焉
: : 結合諸葛誕與司馬師浮華交友、諸葛靚與司馬炎「有舊」,可證明雙方已非單純的
: : 個人友情,而是世交。
諸葛靚是司馬炎的叔叔的老婆的兄弟
有這層姻親關係,「有舊」也未必表示一定非世交不可
: : (3)
: : 琅邪諸葛氏與河內司馬氏不但為世交,雙方也是姻親
: : 結合一~三條我們可以說,諸葛誕一家其實與司馬氏的結合度非常高。
正因諸葛誕一家與司馬氏的結合度非常高,所以司馬氏默許為諸葛誕報仇的理由
就更充分啦
: : (4) 252年諸葛誕提議並執行東關之戰
: : 相比之下司馬師對勝利的需求大於曹爽。諸葛誕若忠於曹氏
: : 為何在此關鍵時刻鼓勵伐吳?誰都知道此戰若勝,司馬師的地位將如日中天
: : 復興魏室只會更難,諸葛誕久鎮邊疆,豈能不知?
: : 要是司馬師不信任諸葛誕,為何要接受他的提議,並讓諸葛誕以前鋒執行這場戰役?
1. 諸葛誕傳:
"會(魏明)帝崩,正始初,玄等並在職。復以誕為御史中丞尚書,出為揚州刺史"
竊以為諸葛誕久鎮邊疆,豈能不知孫吳虛實?
2.《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五》:
"是時征南大將軍王昶、征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毋丘儉等各獻征吳之計"
"(嘉平四年)十二月,王昶攻南郡,毋丘儉向武昌,胡遵、諸葛誕率眾七萬攻東興"
這麼多人提議,其實也不一定就完全只聽諸葛誕的
: : (5) 東關戰敗後的懲處
: : 東關之戰不但沒有「不聽公休」,反而就是完全信任他才輸的。司馬師不
: : 惜違抗朝議也要保護親家,說明了諸葛誕與他有多好,以及他對司馬師有多重要。
個人以為只是為了拉攏把女兒嫁給壽春三叛之首叛-王淩之子王廣的諸葛誕
雖然同時也跟司馬家是姻親,然而有王凌身亡的包袱在
難保將來一定穩順著司馬家的意思(結果也真的反了)
: : (6) 東關之戰後諸葛誕與毌丘儉對調
: : 政變後司馬懿無由撤換毌丘儉,但藉平定王凌之機,讓司馬昭以衛將軍作鎮許昌。
: : 作鎮地方是都督的責任,以中央的衛將軍鎮守很反常,此舉大概用以牽制毌丘儉
《晉書.帝紀第二》:
"毌丘儉、文欽之亂,大軍東征,(文)帝兼中領軍,留鎮洛陽。及景帝疾篤,
帝自京都省疾,拜衛將軍"
照上述看來,應該是藉平定毌丘儉之機,讓司馬昭以衛將軍作鎮許昌才對
此舉大概用以牽制諸葛誕?
: : (7) 諸葛誕在淮南一叛前後的角色
: : 在履歷表上也可見到王凌叛變時,他正是揚州刺史。這不禁令人疑問,王凌
: : 為何不跟同在揚州、官拜刺史的親家討論舉兵,卻在外甥、兗州刺史
: : 令狐愚死後拉攏素昧平生的繼任者華黃?
黃華才對喔XD
: : 所以王凌死後諸葛誕立刻升任揚州都督,文欽接替他揚州刺史的空缺
: : ,卻始終被諸葛誕壓抑
王淩傳:
"淩甥令狐愚以才能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並典兵,專淮南之重。淩就遷為司空。
司馬宣王旣誅曹爽,進淩為太尉,假節鉞"
同理由此可推,王淩的存在其實也壓抑、牽制了諸葛誕
找諸葛誕討論舉兵,好像有點尷尬....
: : 考察諸葛誕在淮南一叛前後的狀況,他似乎替司馬懿
: : 牽制了王凌,也為司馬師壓制了文欽,使淮南一叛與二叛的時間延後。由此來看
: :,他該算是懿、師父子的功臣。
或可看成,王淩為司馬師壓制了諸葛誕,使淮南第三叛的時間延後
: : (8) 諸葛誕外孫司馬繇為外公報仇
: : 八王之亂誅殺楊駿,諸葛繇趁機陷害文鴦一族卻無人發聲,似乎司馬氏一族也默許
: : 為諸葛誕報仇的行為
幫訂正一下,是司馬繇趁機陷害文鴦一族
: 諸葛誕叛司馬氏,按理或避諱,不該明目張膽的為諸葛誕復仇,更不會留史記載。
: 為了外公報仇,寧願當初祖父被叛成功?
於忠是如此,但於孝就不是啦!考慮諸葛誕好歹也是司馬氏的姻親
《晉諸公贊》:
"(文)俶後為將軍,破涼州虜,名聞天下。太康中為東夷校尉、假節。當之職,入辭(晉)
武帝,帝見而惡之,託以他事免俶官"
連身為司馬繇堂兄弟的司馬炎都可能因為感受文鴦給予功高蓋主的壓力了
默許為諸葛誕復仇,好像也還好?
: : 司馬懿卻不相信這些元老大臣,政變後高柔、王觀雖升為三公,孫禮成為司隸校尉,
: : 卻都沒有實權,這些人的子孫無聞,
: : 不獲用於晉朝更說明司馬氏只把他們當作用完就丟的工具,並未以心腹待之
王觀、孫禮就算了,高柔的子孫會無聞嗎?
晉諸公贊曰:
"(高)柔長子儁,大將軍掾,次誕,歷三州刺史、太僕。誕放率不倫而決烈過人。次光
,字宣茂,少習家業,明練法理。晉武帝世,為黃沙御史,與中丞同,遷守廷尉
,後即真。兄誕與光異操,謂光小節,常輕侮之,而光事誕愈謹。終於尚書令。
追贈司空"
: : 諸葛誕看到曹爽與王凌的下場,仍發起明顯有助於司馬師的東關之戰
發起東關之戰,也沒有說鐵定打得贏啊
之前伐吳,不也是很多次都以撤退收場
: : 鄧颺與曹爽共死(249),他為何不幫王凌起兵(251)報仇?夏侯玄遇害於254年
: : 該年曹芳被廢,若要討伐司馬師,這是最佳的藉口。次年毌丘儉、文欽起兵,
: : 招呼各鎮加盟,若是忠於曹芳或友於夏侯玄,參與二叛於公於私皆可兩全
淮南二叛的背景是這樣的
於公:1."(毌丘儉、文欽)遂矯太后詔,罪狀大將軍司馬景王"(毌丘儉傳)
2.曹爽把先帝不爽的浮華交友給復職,為何要討伐幫誅親曹爽一派的咧
於私:不能成全與夏侯玄的友情,但至少可以成全與司馬家親家的親情
: : 說王凌、毌丘儉之死嚇得他叛變也很有趣,他坐視親家王凌之死毫無行動
: : 王凌生前也不敢向他求助
因為他叛變的原因看起來跟他幫司馬氏比較無關,反倒跟他與魏帝集團親近,比較有關
諸葛誕傳:
"誕旣與玄、颺等至親,又王淩、毌丘儉累見夷滅,懼不自安"
: : 如果他想幫故友鄧颺、夏侯玄報仇,為何不幫助王凌、毌丘儉?如果他忠於魏帝,
: : 為何要提高司馬師威望並消滅毌丘儉?
不幫助王凌是因為兩邊都是他的親家,所以他保持中立
不幫助非親非故的毌丘儉,幫助自己親家的司馬氏,很合理啊
提高司馬師威望其實也只因為形勢比人強,高平陵之變後,幫魏帝感覺看不到什麼未來
: : 到司馬昭的時代,由於控制力加強以及猜疑心加重
: : 便逐步以同姓都督取代異姓都督
還得考慮同一時間的吳蜀兩國情勢
吳:孫休寵幸濮陽興、張布,國勢下滑
蜀:陳祗、姜維,掏空蜀國,前面文章討論很多了
既然敵國已不再那麼可怕,都督的能力似乎也絕非最重要的,忠誠才是!
: : 我們可以想像,當司馬師誅除異己時,應當有對諸葛誕進行安撫
: : 所以諸葛誕死忠擁護他
這安撫,搞不好是開,先幫忙把在淮南地位不亞於他的絆腳石給除去
之後再由諸葛誕接收他們的勢力..這樣一個支票給他
: : 而且即使有諸葛誕起兵反叛、諸葛靚抵抗晉兵的紀錄,司馬氏卻並未拒琅邪
: : 諸葛氏於千里之外,諸葛氏更隨琅邪王南遷。我們可以說,除了反對篡位的言論、
: : 淮南三叛以及諸葛靚個人之外,整個琅邪諸葛氏在魏末與兩晉大致上都以外戚身份與
: : 司馬氏的皇權結合。
我比較有興趣的是諸葛恢,他老兄竟然公然對他阿公搞的浮華之黨來嗆聲
《太平御覽.職官部五十九.良太守中》:
"中宗選為(恢)會稽太守。臨行,上為置酒,謂之曰:「今之會稽,昔關中,足食足兵
,在於良守。以君有蒞任之方,是以相屈。」恢陳謝,曰:「今天下喪亂之餘,
風俗陵遲,宜尊五美,屏四惡,進忠實之士,退浮華之黨。」"
: 即是名士、又能當機立斷平叛有功,應是文武雙全的才幹,但先與智囊蔣班、
: 焦彜失和導致兩人降魏,後又怒殺文欽導致文淑、文虎降魏。
: 很怪啊!
漢晉春秋:
"蔣班、焦彝言於諸葛誕曰:「朱異等以大衆來而不能進....今宜及衆心尚固,士卒思用
,并力決死,攻其一面,雖不能盡克,猶可有全者。」文欽曰:「江東乘戰勝之威久矣
....今守我一年,勢力已困,異圖生心,變故將起,以往準今,可計日而望也。」
班、彝固勸之,欽怒,而誕欲殺班。二人懼"
應該說先失和的是蔣班、焦彜和文欽兩方,為了該決一死戰或死守而起爭執
此時諸葛誕能做的,就是當機立斷選擇他認為對的,以後人之明來看,他選錯了而已
卻不見得判斷錯誤,畢竟兩種選擇都有機率問題
: 若結果論而言,可能諸葛誕已經進退兩難亂了分寸而焦躁自取滅亡,但若如此,
: 親兵應該投降而不是拒降吧?
: 更別說親兵拒降可能波及親屬連坐,除非兵戶。
我會比較傾向是親兵相信並決定跟隨諸葛誕的選擇,最後戰敗就願賭服輸而已
: 若陰謀論而言,諸葛靚奔吳,蔣班、焦彜核心班底降魏,殺文欽,
: 剩下願意同進退的親兵寧死不屈。
: 如果諸葛誕昏庸或暴躁,親兵不太可能每一個都寧死不屈吧?
諸葛誕傳:
"吳大將孫峻、呂據、留贊等聞淮南亂,會文欽往,乃帥衆將欽徑至壽春;
時(諸葛)誕諸軍已至,城不可攻,乃走。誕遣將軍蔣班追擊之"
"城內食轉竭,降出者數萬口。(文)欽欲盡出北方人,省食,與吳人堅守,
(諸葛)誕不聽,由是爭恨。欽素與誕有隙,徒以計合,事急愈相疑"
諸葛誕可是追擊在先,當吳人的仇人,而偏偏文欽兵敗後收留他的又正是吳人
難怪互相看不順眼,儘管如此諸葛誕仍然不會為了拉攏文欽 & 吳人
而選擇拋棄身為北方人的親兵,甚至怒殺文欽
為了報答所以才寧死不屈吧
: 文欽頗有孟達之風,叛服無常,起初也曾詐降吳過,諸葛誕殺他,可能防他拿自己人頭歸
: 魏,但殺老爹放過兩個兒子讓他們有機會出奔投降,真的也頗怪,他們還被圍困當下,兒
: 子一定叛逃吧?
諸葛誕傳:
"(文)欽子鴦及虎將兵在小城中,聞欽死,勒兵赴之,衆不為用;遂單走踰城出"
原本還有機會興師問罪,只不過叫不動手下,但也不代表手下不能作壁上觀啊
: 諸葛靚終生不仕晉,兩個兒子,諸葛恢任太常,諸葛頤任尚書令,太常位居九卿,只是一
: 般故舊的交情?
套句原原Po b大說的:
整個琅邪諸葛氏在魏末與兩晉大致上都以外戚身份與司馬氏的皇權結合
: 後三國時期,許多故事應該不雅於前期精彩,可惜資料不是缺漏就是避諱,只能空臆測。
這也正是古早歷史的特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