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這些資料可以豐富那些人的生涯經歷,讓他的家族介紹顯得更真實,比空蕩蕩的某某將
軍、某某太守還要好些,甚至可以看到為什麼這些人一蹦出來就是高官-事蹟往往是有利
可循的。另外,我覺得能在後漢書、三國志、晉書有傳記的人能都該有登場的權力,能在
24史有著獨立篇幅的就代表著後世人認為該人在當時是值得被後世人所記住的。
4.熊:
熊睦:吳廣州刺史,官至尚書,被孫皓命令士兵用刀把上的鐵環活活砸死。-三國志孫皓
傳/晉書滕修傳。
南昌熊氏在修族譜的時候往往把他納進去,且從當官所在地來看,他的確有可能是南昌熊
氏的一員;但問題來了,熊遠的爺爺熊翹是石崇的僕人。這可以有自圓其說的解釋:熊睦
被殺,全家貶為奴隸,這樣可以解釋為什麼區區一個僕人史書評價卻是「性廉直,有士風
」,因為他本來就是士人-但問題是,缺乏確切證據直接聯繫兩人。
舉個東吳的同樣例子,北海劇縣滕氏毫無疑問是士族,而滕修在東吳位至鎮南將軍、廣州
牧,看似連結不錯,但問題是晉書寫到滕修是南陽西鄂人,這樣兩滕的連結就全斷了。
42.陳:
陳端:孫策軍師,廣陵人。
陳到:蜀漢征西將軍,汝南人。
陳祗:蜀漢侍中、鎮軍將軍,汝南人。-董允傳附陳祗傳。
這三人的籍貫在當地都找的到同郡豪族,可是同樣的都缺乏籍貫。個人看法,陳祗出自汝
南陳氏名族的機率比其他兩個更高,因為他外公是汝南平輿許氏出身的(許靖兄之外孫)
。名族跟名族聯姻是常態,汝南陳氏跟汝南許氏同為三公世家聯姻是很合理的事情。然後
陳端出身名族的機率又比陳到高些,跟陳端紀載中並列的是張昭、張紘、秦松,前兩者明
顯屬於士人階級,而陳到紀載的缺乏看不出他原出生階級。
51.殷:
殷封:桓靈帝時諫議大夫、冀州刺史,避黨錮之禍棄官至江南。-唐天平軍節度使殷公家
廟碑。
殷識:官至西晉鎮東(周馥)司馬。-晉書周浚傳。
上述兩人從史料來看確定同屬陳郡長平殷氏。陰氏是南朝著名的橋姓大族,後面的族譜非
常的健全,史書對照也很完整,問題是前面的記載斷代嚴重。殷公家廟碑寫陰封避黨錮之
禍到江南,而殷褒的資料寫是他孫子過江。這兩筆資料都出現在隋唐以後,誠然,殷識跟
殷褒之後兩系的脈絡都還蠻清晰的,但是前面斷頭,史書的資料又跳了幾百年,或許是一
前一後到江南?
52.袁:
汝南袁氏、陳郡袁氏強大我無需多提,漢末譜系也明確。
值得一提的是元和姓纂把兩者的祖先袁良從兩人合體成一人了,抄書的唐書宰相世系表也
一樣爆掉。謬誤很明顯,除了官位不對,年紀也不對。陳郡袁良的孫子袁安移居汝南開創
汝南袁氏-這句話,袁安死於西元92年,袁良死於西元131年,袁安西元60年當上孝廉,
換算出生大概在西元40年以前,這麼說袁良要當他爺爺啟不是要活超過130歲?
53.樊:
樊陵:靈帝時買官買到太尉,因為跟宦官關係友好被袁紹殺了。南陽人。
樊建:蜀漢侍中、魏散騎常侍、晉給事中。義陽人。
這裡要提到的是義陽,三國志的問題是記載出生有時候用漢制,有時候用魏晉制度,義陽
正是後者。換算成漢代,義陽郡是屬於南陽郡的一部分,因此正常來說,樊建作為蜀漢官
僚在漢末會講的話是「我是南陽人,我反對義陽。」
兩人都只有記載到郡,但南陽樊氏身為光武帝母族承受漢恩將近兩個世紀,即便不是同縣
但仍是同族的機率我想應該不低。
55.孫:
孫朗:此孫朗非彼孫朗,此孫朗是漢桓帝時的司空。北海高密孫氏。-桓帝紀/漢三公名
。
很幸運的,北海高密孫氏有一人有石碑流傳下來,就是孫朗的長子安平相孫根,他在西元
181年活到71歲死去。而三國志王修傳也提到,他當高密令的時候當地豪族孫氏非常地不
聽話,「素豪俠,人客數犯法。」此孫氏應該是彼孫氏。那麼,高密孫氏跟安丘孫氏有什
麼關係呢?目前無從得知,只知道兩個家族都剛好家門都很剽悍,他們的取字格式類似(
孫根字元石、孫嵩字賓石),但親緣目前不可考。
孫根有個弟弟擔任過漢陽太守,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稱漢陽太守孫耽是富春孫氏孫鍾的父親
,元和姓纂則稱漢陽太守孫躭是東宛孫氏祖先,時間上恰恰好對的上-但我想唯一相同的
大概也只有8+9的家門風格吧。
孫邵:吳丞相。北海人。-三國志吳主傳。
孫乾:蜀漢秉忠將軍。北海人。-三國志孫乾傳。
至於樓上這兩人,出自高密孫氏或是安丘孫氏的機率應該不低,要我來推測的話,孫邵比
孫乾更可能出自北海高密孫氏,甚至他父親就是孫耽,這樣冒用手下的祖先才方便。
56.溫:
溫序:東漢護羌校尉。-後漢書溫序傳。
溫恕:東漢涿郡太守。
溫恢:魏護羌校尉。-三國志溫恢傳。
溫恭:魏濟南太守。
溫憺:西晉河東太守。溫嶠父。
元和載溫序是溫嶠的七世祖,剛好溫氏又名人輩出六代人三個史書傳記,可以很順利無須
偽造往上排出七代-什麼只有五代?!
60.桓:
桓焉:漢順帝太傅。太傅桓榮孫。-後漢書桓焉傳。
桓典:漢靈帝期以正直值法聞名,「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跟宦官很不對盤,在曹
操底下當官至光祿勳。太傅桓焉孫。-後漢書桓焉傳附桓典傳。
桓彬:與蔡邕齊名的當代文學家,漢靈帝期著名黨人(話說一家人都跟宦官不對盤,倒楣
的卻只有你)。太傅桓焉兄孫。-後漢書桓焉傳附桓彬傳。
桓曄(又名嚴):他的姑姑是司空楊賜的妻子,漢末大亂最初跑到會稽,之後又跑到交趾
跟南越人和平共處,但卻被當地人誣陷死在合浦郡的監獄中。太傅桓焉弟孫。-後漢書桓
焉傳附桓曄傳。
桓楷:官至西晉濟北相。桓榮七世孫,他的後代就是桓溫一系。-晉書桓彝傳。
雖說桓有兩種來源,但龍亢桓氏-桓榮的桓在東觀漢記確定是齊桓公的桓。這五人確切指
出是龍亢桓氏的成員,其中桓典、桓曄、桓楷更符合漢末至西晉初期這時代。但要討論的
是這個爭議人物-
桓範:魏大司農,稱號「智囊」。沛國人。-三國志曹爽傳。
桓範紀載「世為冠族。」而沛國龍亢桓氏就是譙國龍亢桓氏,符合沛國出身、又是冠族、
又有史料紀載的只有龍亢桓氏。龍亢桓氏五代帝師,三公世家不足以稱讚他們,他們是「
太傅」世家。而桓範跟鄭岐、呂昭、蔣濟等人都有衝突,其中瞧不起新興家族東平呂氏呂
昭的態度來看,龍亢桓氏也很符合他的身世。我認為桓範就是龍亢桓氏的成員,而非可能
是。
62.顔:
顏良:琅邪臨沂人。-宋通志世族略。
顏良的情況是南北朝的顏之推寫了本顏氏家訓,認領了顏良當家族成員。那麼就可以說顏
良少少的紀載中可以補上「琅邪臨沂人,顏回之後。」的標籤。
顏盛:魏徐州刺史,琅邪臨沂人。-元和姓纂。
顏欽:魏-西晉給事中。顏欽父。-晉書顏含傳。
顏默:西晉汝陰太守。顏含父。-晉書顏含傳。
顏含:隨司馬睿過江,官至東晉右光祿大夫。琅邪莘人。-晉書顏含傳。
而顏含在元和姓纂中提到他是開創南朝喬居士族、琅邪江都顏氏的史祖。「莘縣」為魏晉
時所分出來的新縣市,看地理位置就在臨沂隔壁,因此可以推測莘縣為臨沂所分出來的。
而顏含傳只提到祖夫,元和姓纂則只有多列一代顏盛,中國也有顏盛墓碑,可信度應該是
可以接受的。
顔駟,琅邪江都人。-漢武故事。
漢武故事自稱是班固所做,後人考究此書為託名偽作,這個例子也是偽作證據其一。顔駟
是「漢武帝」碰到的賢人,這裡就很明顯越想越不對勁,江都是「僑居郡」,漢武帝時代
就有人自稱是江都人?很明顯此處紀載邏輯不通。
64.鮮于:
鮮于輔:劉虞從事,轉漢末度遼將軍,轉魏輔國將軍。他的經歷多到可以湊出一個傳記。
鮮于銀:劉虞騎都尉。
漁陽鮮于氏有個完美的輔證:鲜于磺碑。鲜于磺碑顯示漁陽鮮于氏自西漢末-東漢初就開
始為官宦世家,多人在此地擔任從事、郡吏之類的官,因此上述兩人以出身跟官位來看的
確是符合這個家族。南史孝義傳亦有鮮于文宗,後漢書酈炎傳中亦紀載他的姑姑嫁給了叫
鮮于中優的人,此士族應是當地望族沒錯。但問題是,元和姓纂這裡把鮮于裒(西漢上谷
人)拉進這個家族裡,不知是直系傳承還是附會之說?已無法考究。
鮮于嗣:魏樂浪太守/范陽太守。-三國志東夷傳。
按鮮于氏長久在邊地當邊緣官的作法,他也有可能是出自此家族,但很遺憾的是缺乏確切
出生地。
鮮于丹:吳將軍。-三國志陸遜傳。
此姓氏明明是個北方姓,為何南方有個鮮于已不可考。或許跟程普、韓當一樣,從幽州跑
到孫堅底下-但目前尚未清楚他們為何會從幽州跑到江南?
70.令狐:
令狐邵:魏弘農太守。原袁紹部下,他父親曾擔任東漢烏丸校尉,當曹操攻破城池時覺得
此人與眾不同,抓來問話發現是故交之子就放了他並給他當官。-三國志倉慈傳。
令狐愚(本名浚):魏兗州刺史,參與王凌廢立案,全家被殺。
令狐華:令狐邵子。因為跟令狐愚關係不夠近此分支沒有被殺。
三國時代,本宗太原令狐氏遠比分支敦煌令狐氏還要出名。
令狐景:魏清商令。-三國志齊王紀。
無出生地無從判斷。
令狐茂搜(楊茂搜):楊飛龍養子,仇池首領,西晉驃騎將軍、左賢王。-魏書氐傳。
敦煌令狐氏的問題在於是史料出現太晚太晚,他的譜系來自後世。三國魏晉當代的楊茂搜
是最早掛著令狐姓的可能當地人,但是卻連是否真當是此族都無法證明。令狐嗣是最早有
24史背書的敦煌令狐氏,「世為西士冠冕」、「遠祖漢建威將軍邁,不為王莽屈,其子稱
避地河右」這兩點跟元和姓纂描繪的一樣,但北史成書已經是7世紀的事情。再者,除非
特殊原因,士族基本上都不會取複數字的名字,而令狐茂搜卻是雙名。是否有可能為漢化
的氐人掛名漢姓?
72.滕:
滕修:吳鎮南將軍、廣州牧,西晉安南將軍、廣州牧。南陽西鄂人。-西晉滕修傳。
滕恬之:北朝黎陽太守。滕修曾孫。
元和姓纂此處作滕恪,然後劃在北海劇縣滕氏之下-除非史料能解釋「滕修,字顯先,南
陽西鄂人」跟北海劇縣滕氏的關係,我想這裏元和姓纂應該是移花接木?
滕延:漢桓帝京兆尹。北海人。
雖然少紀載出生縣,但有機會是北海劇縣滕氏一員。
滕輔:漢順帝左馮翊,早年擔任涿令,太守看他這麼厲害將其他6縣都給他管(涿郡總共7
縣,那不是全給他管了嗎?),當關西大亂,滕輔就是這個時代的皇甫嵩/盧植/朱儁的
合體,江南江北叛軍被他犁過一輪。厭惡宦官、討厭結交權貴,之後胡廣起了衝突被罷官
,天下的反彈聲浪很大。-後漢書滕輔傳。
滕牧:以外戚身分至吳衛將軍,滕胤被殺之後滕牧因為關係不夠近僅發配邊疆,但是女兒
嫁給皇帝又回來當官了。滕胤族子。
滕芳蘭:孫皓皇后。滕牧子。-三國志孫晧滕夫人傳。
話說劉繇從北海帶下來的人各個都在東吳當到不錯的高官,顯見劉繇號召頂級士人的魅力
。
74.周:
周斐:魏少府。
周浚:西晉安東將軍,參予過滅吳之戰。汝南安城人。周斐孫。-晉書周浚傳。
周馥:西晉鎮東將軍。周浚從弟。-晉書周浚傳附周馥傳。
周恢:西晉秦相。周浚堂弟。
周纂:吳威遠將軍。
周敏:西晉左中郎將。周纂子。
周訪:東晉安南將軍。本汝南安城人,漢末避亂到江南,至周訪已經是第四代了。周敏子
。-晉書周訪傳。
汝南安城周氏在漢安帝時代還有著名醜男周燮,而周訪一系史書上有明確紀載是汝南安城
周氏後裔,至於這幾人族譜怎麼畫已不可考。而盧江舒縣周氏是三公世家,名人不用列大
家都很清楚有誰,只是無法釐清盧江周氏將自己掛名在汝南周氏底下的原因。
75.劉:
基本上漢代有名的劉氏家族全都來自漢朝皇族,前前後後總共有26個郡有劉氏大族,之後
還有幾個較小的劉氏,但因為劉姓士族實在太多,有些劉下面沒寫除了本來就沒列之外,
可能是因為我忘了當代人。以下是三公家族大車拚,基本上家裡沒個三公拿得出手都不好
意思當劉氏郡望。
劉愷:漢章帝司空、司徒,漢安帝太尉,洛陽/長安人。劉茂父。父子不同出身地是因為
劉愷本來是彭城人,後來搬家去首都,死後後代又搬回來。-後漢書劉愷。
劉授:漢安帝司空,彭城人。未知是否與劉愷同系。
劉茂:漢桓帝司空,彭城劉氏。
劉訥:西晉司隸校衛,劉愷六代孫。
劉馥:漢獻帝揚州刺史。沛國相縣劉氏。-三國志劉馥傳。
劉靖:魏鎮北將軍。劉馥子。
劉弘(非劉備父親):西晉車騎將軍。劉靖子。-晉書劉弘傳。
劉光:漢順帝太尉,沛國蕭縣劉氏。
劉矩:漢桓帝太尉,劉光侄。
劉伶:竹林七賢,沛國人。未知所在家族。-晉書劉伶傳。
劉崎:漢順帝司徒。弘農劉氏。
劉寬:漢靈帝太尉。劉崎子。-後漢書劉寬傳。
劉松:漢獻帝宗正。劉寬子。
劉弘(好多劉弘):漢獻帝司空。南陽安眾人。未知是否與劉廙同系。
劉望之:劉表荊州從事,劉廙兄。
劉廙:魏侍中,司馬徽徒弟。-三國志劉廙傳。
劉阜:魏陳留太守,劉廙弟子被收養。
劉喬:西晉鎮東將軍,劉阜子。-晉書劉喬傳。
劉熹:漢安帝、順帝太尉,東萊人。未知是否與劉繇同系。
劉寵:漢靈帝司空、司徒、太尉,東萊(牟平)劉氏。劉繇叔。-後漢書劉寵傳。
劉岱:漢獻帝兗州刺史。
劉繇:漢獻帝揚州刺史。-三國志劉繇傳。
劉毅:西晉尚書左僕射,東萊(掖縣)劉氏。他跟劉繇同屬不同的齊王後裔,劉繇是第四
代齊孝王劉將閭分支,劉毅則是第一代齊悼惠王劉肥就分支的。-晉書劉毅傳。
劉方:漢和帝司空、司徒,平原人。未知是否與劉寔同系。
劉惇:吳八絕,占師。未知是否與劉寔同系。-三國志劉惇傳。
劉寔:西晉太尉,平原(高唐)劉氏。-晉書劉寔傳。
劉知:魏潁川太守。劉寔弟。
劉虞:漢獻帝大司馬,東海郯縣劉氏。至劉虞至少三代兩千石。-三國志公孫瓚附劉虞傳
/漢書劉虞傳。
劉賜:更始帝大司徒,南陽蔡陽人,廣陵劉氏成員。按他是南陽蔡陽人,而且是更始帝的
族人,不知道是怎麼跟廣陵劉氏扯上關係的。
劉觀:魏平陽太守。廣陵劉氏。他確定是陳矯同系的。
劉頌:西晉廷尉,劉觀子。-晉書劉頌傳。
劉彪:西晉積弩將軍,劉頌弟。
劉壽:漢順帝司徒,長沙人。按元和說涿郡劉氏是他的庶支。如果元和紀載沒錯的話,他
跟劉放(廣陽頃王後裔)、劉備(中山靖王後裔)都不同支。
劉囂:漢靈帝司徒,長沙人。
至於其他散戶就都查不出跟三公劉氏有所聯繫,但大家都是皇室貴冑。然後劉氏人太多下
25姓要切成另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