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近期因報告需要而請託老人家錄了段詩詞朗讀;在整理時對其中兩字甚是
不解(可能是我基礎太差還直接上進階專題又或者別的原因):
其一是燈的量詞在國語中為"盞",好事家母錄的句子是念"葩",而經確認後
外祖父的念的類似"ㄘ欸ん"一字也是可通用。但發音和最接近的"淺"字比對感覺仍有落差
,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更不存在該字韻母偏[en]而異於既有[ian]的發聲規則。
能否請教這現象是屬講者將字濁音化的表現,還是因過去受日式教育而選擇以如同
音讀的"千"(せん)一字來發音?(雖然L2水準不確定是否還維持在一定程度)
另外一字為"啁",對應一般直觀的"啁"(丟丟銅仔的那個發音),講者用的是類似"啾"或
"樹"的混合體,在兩字相連似胡椒發音的轉調過程中既可聽到兩者的特徵又無法
明確描繪出確切的IPA。請問這是否也屬於和日文相近字借用發音的事例?
無論結果如何,我先去和教授澄清並對表達不清一事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