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外交對抗 互蒙其害

作者: arita1224 (apfel)   2007-07-26 16:19:08
此文出<和平論壇> www.peaceforum.org.tw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
教授 李登科
台海兩岸外交對抗,互蒙其害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於一九四九年成立之後,台海兩岸的外交對抗,即持續不斷。從一九五0
年到一九七一年,聯合國可說是台海兩岸外交對抗的主戰場,雙方為爭奪中國在聯合國的
代表權而全力以赴。
一九七一年十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第二七五八號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進入聯合國並取
得代表中國的席次,但台海兩岸的外交對抗仍然持續展開。緊接著取得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
權之後,北京立刻設法排除台北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以及國際勞工組織等聯合國
週邊組織之席次。在這些重要國際組織的席次之爭,北京不斷地獲勝,台北則節節敗退。  
不論是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之爭,或聯合國週邊組織的席次之角逐,關鍵性因素都是邦交國的
數目。如果台海兩岸任何一方能夠在各個國際組織裡,掌握比較多的票數,該一方就能取得
在這些組織的席次。因此,爭取更多的邦交國或確保既有的邦交國,就成為台海兩岸
自一九五0年以來的外交對抗重點。但是台海兩岸在爭奪邦交國的零和對抗中,都付出相
當大的代價。
譬如為鞏固與非洲友邦的外交關係,台灣在一九六0年成立「先鋒案執行小組」,推
動「先鋒計畫」。根據這項計畫,台灣派遣數目甚多的農耕隊赴非洲友邦,協助發展農業。
一九七二年,台灣成立「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提供各地友邦相關的生產技術協助。
一九九六年,台灣更進一步成立「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統籌對外援助工作。儘管名稱
不同,但援外總需要經費,而且需求日益增加。
在另一方面,北京自一九五三年也開始對友邦提供經濟援助。如同台北一樣,北京負責執行
援外工作之機構,也經過幾次調整。最初係由對外貿易部的對外經濟聯絡局負責,一九六0年
改為對外經濟聯絡總局,一九六四年改設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一九七0年,對外經濟聯絡委
員會被改為對外經濟聯絡部。一九八二年,北京將對外貿易部和對外經濟聯絡部合併,成
立對外經濟貿易部,下設對外援助局。一九八八年,對外援助局升格為對外援助司,主管
援外事務。隨著邦交國越來越多,而且又大半是開發中國家,北京援外的經費也不斷地增
加,並且成為一項龐大的財政負擔。
台海兩岸為鞏固與邦交國的邦誼,每年都不得不編列數額甚大的預算,這當然是雙方財政
上的包袱。而雙方為拉攏特定的國家,更必需支付高額的代價。例如二00五年十月,北
京以承諾提供塞內加爾六億美元的援助,達到與塞內加爾建交並迫使該國與台北斷交之目的。
今年六月,北京為爭取台北在中南美洲的友邦哥斯大黎加,不惜提供高達四億美元的援助經費。
同樣地,當聖露西亞於今年五月決定與台灣恢復邦交,台北立即對聖國提供經濟與技術援助。
北京與台北競相爭取特定國家,其實是互蒙其害,不但付出愈來愈沉重的代價,而且還無法確
保這些國家不會改變對台海兩岸的立場。這些例子不勝枚舉,譬如一九七七年二月,北京與
賴比瑞亞建交的代價是五千萬美元。一九八九年十月,賴比瑞亞決定與台灣恢復邦交,台北
為此付出一億美元的援助。一九九三年八月,賴比瑞亞又與北京恢復邦交,與台灣斷交,賴國從北
京獲得的援助高達二億美元。一九九七年九月,賴比瑞亞再度與台灣建交,賴國也立即得到
台灣大量的援助。但賴比瑞亞於二00三年十月,又與北京恢復邦交。賴比瑞亞的例子並
非特例,許多第三世界國家都藉著遊走於台海兩岸,獲得更多的援助。而受害者正是台海
兩岸。
事實上,台海兩岸的外交對抗除互蒙其害外,還嚴重地傷害兩岸關係,讓兩岸難以建立互信
與良性互動。但解鈴在於繫鈴人,兩岸欲停止這種惡性循環的外交零和遊戲,北京就應對台
北釋出善意,譬如不再阻撓台北以適當名義與身份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以及不再重金挖走台
灣的邦交國等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