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探尋維特根斯坦的永恆價值

作者: GodTaipei (上帝)   2014-04-08 09:28:47
探尋維特根斯坦的永恆價值
韓林合
20世紀已經成為過去。在這個世紀中誕生了一些非常偉大的哲學家。如果我們列舉一下這
樣的哲學家的名字,那麼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無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有的人進而將
他看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還有人將其看成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本文將對其生
平和思想做一簡單的介紹。
他的一生
維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生於維也納。他是他父母八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和其他兄妹
一樣,他也是在家裡接受小學教育的。1903年他被送到林茨(Lin z)的一所中學學習。
1906年畢業。值得注意的是,1904-1905年希特勒也在這所學校上學。不過,沒有確鑿的
證據顯示維特根斯坦與希特勒有過任何深入的交往。和一些偉大人物一樣,維特根斯坦在
中學的成績並不好,大都處於中下水平。
中學畢業後,維特根斯坦到柏林一所高等技術學校讀書。1908年畢業。畢業後,他便轉到
曼徹斯特大學就讀,專業是空氣動力學。1911年暑假期間維特根斯坦到耶拿拜訪弗雷格。
後者建議他到劍橋跟羅素學習。於是,這年秋天他來到劍橋,很快便得到了羅素的高度賞
識。1913年秋-1914年春他寫出了一些重要哲學筆記。1914年8月維特根斯坦報名參軍,
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爭期間他寫了4-7本筆記。1918年夏,以上述筆記為基礎,維
特根斯坦完成了他前期的名作《邏輯哲學論》。
一戰結束後,維特根斯坦在奧地利農村教了幾年小學。1929年,他又回到劍橋,以《邏輯
哲學論》作為博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自此以後,他寫了若干本哲學筆記。1939年被接
納為劍橋大學哲學教授。1945年以20年代末以後所寫的筆記或由此而整理出來的打字稿為
基礎,維特根斯坦完成了他的後期名作《哲學研究》。
1947年秋,維特根斯坦辭去教授一職,專心哲學寫作。
1951年4月29日,維特根斯坦與世長辭。他的臨終遺言是:「告訴他們我這一生過得很好
!」。
「維特根斯坦I」和「維特根斯坦II」
完全準確地或正確地闡述維特根斯坦的思想系統,這決非易事。甚至可以說,這是不可能
的。他曾經一再地報怨人們——包括他的恩師弗雷格和羅素——嚴重地誤解了他的思想。
按照一種理解,大致以20年代末30年代初為界,維特根斯坦向人們提供了兩種完全不同風
格的哲學。羅素就是這樣看待維特根斯坦哲學的。由此便有了「維特根斯坦I」和「維特
根斯坦II」的說法。這種觀點總體說來是可以接受的,儘管一些解釋者對此提出了這樣或
那樣的異議。按照我的理解,維特根斯坦I的思想體系是這樣的:哲學的真正任務是揭示
(現實)世界的本質結構和解決人生諸問題。(現實)世界是事實的最大的類。本來可以
共同實現但是事實上未共同實現的事態的最大的類構成可能世界。諸可能世界的總和構成
邏輯空間。維特根斯坦所謂人生問題是指如下終極問題:絕對的價值——絕對的善和絕對
的美——何在?如何獲得絕對的自由?如何享有絕對的安全?如何獲得絕對的幸福(至福
)?如何生活於永恆之中?一言以蔽之,人生意義何在?生活於(現實)世界之中的任何
正常的人都不可避免地為這些問題所困擾。但是,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可能存在於(現實)
世界之中,也不可能存在於任何可能世界之中,而只能存在於它們「之外」的某種超驗的
神秘領域之中。「進入」這種超驗的神秘領域的途徑只有一條,這就是:無條件地接受已
經、正在和將要發生於你身上的一切事情,也即「安命」。在對世界的本質結構(或本質
)問題和人生問題給出這樣的回答之後,維特根斯坦接著斷言:它們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似是而非的問題,因為它們的答案均不可言說。我們的語言或者說構成其的命題——最終
說來基本命題——按照其本質只能言說偶然的東西,本來可以是其它樣子的東西,或者說
與其具有相同的結構的東西,即世界中的事實,而世界的本質結構是必然的,不可改變的
,為人生問題提供答案的那種超驗的神秘領域是沒有任何結構的,不可分析的。既然真正
的哲學問題只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似是而非的問題,那麼作為一種由命題構成的理論學說
的真正的哲學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還想從事哲學研究的人可以做些什麼事
情呢?維特根斯坦的建議是這樣的:分析其他哲學家就真正的哲學問題所說的話,指出它
們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它們或者違犯了我們的語言的邏輯語法,或者包含有無所指的
詞項。
維特根斯坦II的思想體系可以簡單地歸結為如下幾點內容:其一,不存在所謂世界的本質
結構或世界的本質(特別是不存在維特根斯坦I所理解的那種對像),也不存在所謂語言
的本質結構或語言的本質;世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生活形式組成的異質類聚物,語言是由各
種各樣的語言遊戲組成的異質類聚物。如果說存在著世界的本質或本質結構的話,那麼這
樣的本質或本質結構並不是經由邏輯分析分析出來的,更不可能是經由科學探險發現的,
而是經由相關的語法規則給出的,因而它們是發明的結果。其二,語言中的命題之所以具
有它們所具有的各種各樣的功用(描述功能只是這樣的諸多功能中的一種,而決非其全部
),並非是因為它們與人們借助於它們所做的事情具有相同的結構的緣故,而是因為我們
在它們所處的語言遊戲中對它們做了這樣或那樣的合乎規則的使用。其三,由於通常我們
用來談論世界本質或本質結構和所謂超驗的神秘領域中的諸事項的那些語言表達方式或其
使用是合乎語言規則的,因而它們是有意義的。這也就是說,如果存在著世界的本質或本
質結構,存在著所謂超驗的神秘領域或處於其內的那些神秘事項,那麼它們應當是可以言
說的。但是,事實上根本不存在這樣的事項。其四,不存在人生問題的惟一的答案。在不
同的生活形式中,或者說對於不同的人而言(甚至對於同一個人的不同的人生階段而言)
,人生問題必然具有不同的答案。不過,在任何生活形式中,人生問題的答案都不可能存
在於所謂超驗的神秘領域之中,而只能存在於這個特定的生活形式之中。其五,因而哲學
的正當任務不應當是尋找所謂的世界的本質或本質結構,也不應當是為人生問題尋找抽像
的答案,而應當是分析傳統哲學家們所作出的哲學斷言,指出它們中的絕大部分都是語法
誤解的結果。實際上,哲學研究就是語法研究或概念研究。
「哲學家中的哲學家」
我們看到,維特根斯坦I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十分精緻的形而上學體系。其中最為獨特的地
方在於:以前的哲學家們都將世界看作是由各種各樣具有時間或空間關聯的個體或實體構
成的最大的類聚物,而維特根斯坦I則將其看作是實現了的事態的最大的類聚物——所有
事實的總和。在他看來,作為世界的最終實體的對象不能獨立存在,它們只能存在於與某
些其它對象的特定的結合或配置之中,即只能存在於基本事態或事態的關聯之中。與維特
根斯坦的這種觀點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按照萊布尼茨的理解,世界是由無窮無盡的單子組
成的,單子之間彼此獨立,互相之間沒有任何內在的關聯。如果說萊布尼茨主要因其單子
論的形而上學而能夠名垂青史,那麼維特根斯坦也必然能夠僅僅因其獨特的世界結構學說
而彪炳於史冊。
維特根斯坦I認為人生問題的答案只能存在於世界「之外」的某種超驗的神秘領域之中,
一個人只有經由安命的方式才能夠進入這種領域之中。他的這種觀點本身並不新穎。莊子
哲學便是這種觀點的一種更為極端的表達。不過,維特根斯坦的某些表述有助於我們更透
徹地理解莊子的思想。
那麼,維特根斯坦II的思想體系中的哪些部分具有永恆的價值呢?通常形而上學家們都認
為他們的斷言是有關實在的一般本質的。維特根斯坦I也是這樣看待他關於世界的結構的
分析的。維特根斯坦II則認為,形而上學家們誤解了自己的斷言的真正性質。在他看來,
他們所斷言或所維護的並非是實在的本性,而是某種特定的說話方式,某種特定的語法規
則或用法規則。進一步說來,實在本身既不是個體的總和,也不是事實的總和;既不是由
共相和個體組成的,也不是由純粹的個體組成的;它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心理的,也不
是由所謂中立的元素構成的,……。所有這些範疇區分都與實在本身無關,都是人造的。
如果說諸如實在論、唯名論、唯物論、唯心論等等傳統的形而上學理論都具有永恆的價值
,那麼維特根斯坦II關於這些理論的批判性反思當然也具有永恆的價值。
維特根斯坦認為,當一個主體通過任何符號形式對他所擁有的這種意義上的私人對像進行
任何形式的描述時,其他人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在此也是指邏輯的不可能性)知道他的描
述的意義的。這也就是說,只有他自已才能理解他的描述。這樣,描述私人對象的任何符
號形式也是絕對地私人性的。它們一起構成了所謂私人語言。(因此,維特根斯坦所謂的
私人語言並非指某種怪異的語言,某種偏僻的語言,而是指哲學家們對於我們的日常語言
的某種錯誤的理解。)維特根斯坦II對這樣的語言觀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指出它是語法誤
解的結果。許多傳統哲學家(比如笛卡爾和洛克)的確都或明或暗地堅持著維特根斯坦所
批評的這種觀點。正如許多解釋者指出的那樣,維特根斯坦對於私人語言觀的批評應當是
具有永恆的價值的。因為它讓人們認清了哲學家們所持有的一系列根深蒂固的偏見。
我們看到,維特根斯坦I和維特根斯坦II都對哲學本身進行了深入的反思。歷史上,許多
大哲學家在建立自己的體系之前都會或多或少地會對哲學的本質做一番省察。但是,他們
的反思與維特根斯坦的反思比較起來都顯得過於零星而單薄。維特根斯坦可以說是「哲學
家的哲學家」。我們當然可以不同意他的具體的反思結果,特別是他關於哲學的正面的規
定(哲學就是語言的批判,哲學就是語法研究等等),但是無論如何他的反思本身應當是
具有永恆的價值的。任何哲學家在提出和回答哲學問題時都應當注意不要將自己的觀點建
立在維特根斯坦所指出的那些語法誤解的基礎之上。
《中華讀書報》2002年7月31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