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ear26 (蓓兒妮露)》之銘言:
: 歷史結果告訴我們
: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 開始征韓
: 這場戰爭日軍一度壓制到平壤
: 到了明軍的投入後 這場戰爭才開始逆推
日軍的兵力被稀釋到交通點線上之後就沒甚麼推進力了,更別說大部分的全羅道
實際上還在朝鮮手中。全羅道如果丟掉了,失去根據地的李舜臣可就沒戲唱,也不可
能在海上修理日軍。
: 這場戰爭
: 朝鮮把自己描寫的是多麼神武 把李舜臣整個神話
如果是看影視作品的話。比較嚴肅的研究還是比較客觀的。
: 明朝也是把自己當成救援朝鮮的英雄
和朝鮮對明朝的感恩戴德比起來明朝根本是像忘記有這回事了。
: 可是這場戰爭
: 日軍基本上沒有什麼有名大將戰死
: 雖然間接了削弱的親豐臣大名的實力
: 導致豐臣秀吉死後豐臣政權迅速瓦解
: 對日本來說 這場戰役輸的是豐臣家 對德川家來說 搞不好還算賺到?
: 甚至在露梁海戰這種撤退戰上
: 中朝兩國一邊死鄧子龍 一邊死李舜臣來看 實在不算大勝
特拉法加打死了納爾遜,法國人應該也滿意了,大概就是這類論調吧。日本網民
還滿多這種看法的,不新鮮。
我倒覺得這反映的是階級森嚴與社會流動較自由的反差,或者說兩種社會結構的
不同。日軍再怎麼打敗仗,主帥也不會被抓來砍頭;明軍打敗仗,輕則戴罪立功或革
職,棄城逃走的還抓回來正法傳首,像那個副總兵楊元。對明朝來說管你是將是士是
卒仔,不過是整個指揮體系的一部分,要拔就拔想換就換,一體論以功罪;日本是諸
侯聯合,考慮的更多是權力平衡而非賞罰分明。
所以大名諸侯們也就沒啥誘因去替豐臣家賣命,理論上他們大部分已經是依循現
有體制往上爬的頂點,再往上就不是meritocracy決定的範疇,而是看他們怎麼暗地
合縱連橫,以至於彼可取而代之。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戰國大名差幾步就是天下人
,橫死外地異域豈不糟蹋?相對來說,明或朝鮮的將帥要成功立業只有拿命去拚,升
官圖才能往上走幾格,就是沒仗打最好也找仗打,搞得一堆文官挑剔武官說他們擅開
邊釁。鄧子龍七十老將還要拿命去搏,被陳璘批評說耳背老頭還要來扯後腿,其來有
自;鄧子龍當時官拜不過副總兵,封侯封爵都還不到頂,憑甚麼不讓他打。
: 而戰後的明朝整個就是損失最大的
: 戰爭賦稅 天災導致流寇 還有邊境軍拿去打日本
: 最後讓滿清崛起.....從長遠來看真的不算勝利阿XD
根本沒這回事。萬曆三大征距薩爾滸之役將近二十年,三大征的戰費加一加也遠
不及與後金間戰事的消耗,就算明朝省下三大征這筆錢也不見得能和後金多打幾回仗
。(老早講過了都)
三大征八年之間的戰費加一加不過一千二百萬(朝鮮約七八百萬)。相較之下,從
萬曆末到天啟末差不多也是八年的時間,花在女真人身上的戰費就突破了四千萬。而
天啟朝開始的西南土司奢安之亂的戰費還沒算上。這兩場發生在東北和西南(持續九年)
的長期戰亂才算得上是流寇發生(天啟七年,天啟的最後一年)的主因,而不是早了25
年以上的三大征。
: 朝鮮方面當然是還好 國體本身算穩定
: 財政和大量勞動人口死去當然也是滿傷的
: ........就結果而言
: 這場戰爭根本最大的勝利者好像就是德川家 還有東北的女真了?
: 就像我評如果甲午戰爭只是一個近代中日戰爭的開端到最後二戰終戰
: 這五十多年間
: 最大的勝利者 我來看就是蘇聯還有中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