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指揮藝術
在中國北洋政府的內戰中,步兵是陸軍的主力。雖然騎兵時有精彩表現,畢竟難與規模較
大的步炮兵正面抗衡,多以奇襲和側翼包抄為主要戰術,當然這也和民初中國缺乏充裕戰
馬有關。
在俄國內戰中,雖然步兵畢竟較騎兵為多,攻勢多以騎兵作為攻擊矛頭,紅軍最著名的無
疑是布瓊尼的第一騎兵軍團,伏羅希洛夫、朱可夫、庫利克、梅列茨科夫、鐵木辛哥、格
列奇科等名將都曾服役於此;同樣的,白軍也以大量的騎兵為人所知。在南線,騎兵一度
達到白軍將近半數的兵力。
由於重視機動性高的強大火力載具,俄國內戰中裝甲列車和機槍馬車大放異彩,後者尤其
是中國北洋內戰所未見的兵器。利用鐵路和騎兵實施機動作戰,是鐵路和馬政較不發達的
北洋軍閥所難以達成的領域。
俄國和北洋的內戰都呈現地域廣闊、戰線綿長和兵力相對稀疏等情況,所以都以運動戰為
主,包抄、圍困是基本概念,而迅速集結兵力特別重要。伏龍芝提出的準則統一與機動攻
勢精神,就是誕生於混亂與內戰的背景之下;受蘇聯協助的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採取相近
的快速集中攻擊策略,也不令人意外。
值得一提的還有,強如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奉軍,仍有部分高層是缺乏正規軍事教育的舊軍
人,如張作霖、張宗昌、汲金純、吳俊陞等等,此等情況與紅軍較為接近,但是與充斥原
帝俄將校的白軍相比則稍顯訓練不足。直系將領多為軍校畢業,就與高爾察克的東線白軍
高層能力比較相近(東線白軍的水平比南線白軍差)。
最後,任用正規軍官來提升素質,並且有能力籌措優勢經濟與軍事實力的紅軍與奉軍,終
究是打敗了身經百戰但缺乏政治手腕的白軍和直系將領。事實證明軍事只是政治的延伸,
兵力與物量作戰足以輾壓任何名將。
作者:
canner (喜歡七瀨美雪和毛利蘭)
2017-11-17 22:17:00俄國內戰+1
同15樓,馬車上架一部機槍應該很容易想到才對啊,就像現在中東的豐田小貨車一樣
作者:
higger (朝鄉而行2016)
2017-11-17 18:38:00奇怪~機槍馬車就是讓機槍有機動性~這有什麼難想的?
作者:
JosephChen (╭(〞▽〝)╭(〞▽〝)╯)
2017-11-17 20:32:00敲碗+1
作者:
xiaotee (曉薙)
2017-11-17 16:38:00推 想看
作者: iuowsiq 2017-11-17 15:31:00
想看,謝謝
作者: scheibe9988 2017-11-17 16:14:00
俄國內戰+1
作者:
shabby (jgj)
2017-11-17 15:30:00想看+1
作者:
aaagun (A槍大叔)
2017-11-17 15:01:00想看圖哈切夫斯基的表現
作者:
YYOO (回游魚のキャパシティ)
2017-11-17 12:51:00想看
作者:
liuqw (科科劉)
2017-11-17 12:45:00推推~~ 想看+1
作者:
leptoneta (台湾高山族自治区书记)
2017-11-17 12:33:00期待~
作者: wert 2017-11-17 12:03:00
推 想看俄國內戰
作者: deolinwind (某F) 2017-11-17 12:04:00
推,同上v
作者:
hsinpu1 (hsinpu1)
2017-11-17 12:18:00推 +1
作者:
Su22 (裝配匠)
2017-11-19 10:35:00推,讓大家更認識俄國
作者:
ejsizmmy (pigChu)
2017-11-19 23:59:00實際上中國比歐洲美國早接受格林機槍,馬克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