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dhws (sdhws)》之銘言:
: 我在看完<<一本書讀完印度歷史>>時看到其中有段寫到奧朗則布忽視了歐洲人的威脅
: 這時有個問題,在他那個時期,歐洲在印度的勢力怎麼樣?
蠻弱的。
: 如果奧朗則布會忽視歐洲人的威脅是否意味著當時歐洲人在印度的勢力很不起眼?
是。
: 若是奧朗則布認為歐洲人是極具威脅性的,那他能怎麼做?
不能怎麼做。
: 出兵掃蕩歐洲人在印度的據點?還是有甚麼辦法?若當時真的對歐洲人用兵勝算高嗎?
: 但就算打贏了真能阻止將來印度被殖民嗎?奧朗則布就算真的認為歐洲人很危險
: 他還能有甚麼辦法嗎?
17世紀末,歐洲人在印度只有少許港口和商站,軍事與經濟力量都很有限,不要說蒙兀兒
,就算是實力仍在萌芽階段的馬拉塔族「戰士王」希瓦吉都曾經攻擊過歐洲人的商站。
奧朗則布基本上沒可能對歐洲人產生太大的疑慮,他的曾祖父曾因麾下商船遭擄,用海禁
逼迫歐洲人賠款,這種實力不對等的情形到18世紀初都沒有明顯的變化。攻打葡萄牙人能
造成對方的嚴重商貿損失,但是很難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蒙兀兒帝國的水軍仰賴濱海地區
的黑人與中東人,其艦隊不是葡萄牙人的對手,很難掩護登陸近海島嶼據點。此外,頻繁
交戰的印度各邦國也會與歐洲人交涉,取得火器和傭兵,和歐洲人保持友好關係比敵對有
更多的利益,蒙兀兒也是如此。
歐洲人真正開始大規模干涉印度,已經是奧朗則布過世的三、四十年以後了,而且英軍能
佔領孟加拉是蒙兀兒帝國衰弱的結果,不是蒙兀兒帝國崩解的原因。保持帝國穩固,理應
是任何君主的首要目標,奧朗則布與他的子嗣沒有成功,那就不必多談如何抗擊殖民者,
因為東印度公司根本沒辦法壓倒性擊敗統一陣線的次大陸本土政權,這在1770年代曾得到
驗證。
真正重創蒙兀兒帝國的是宮廷政爭和頻繁叛亂,而不是外敵。蒙兀兒帝國最迫切的目標是
改善官僚與財政結構,放寬宗教限制,暫緩對外用兵,這些都與英國人沒什麼關係;倘若
能解決諸多內部瓶頸,成功在1710年代維持帝國體系、擊退南北兩側的入侵,則英國人在
1740年代的威脅自可迎刃而解。
不如這樣想,清朝為何沒有在乾隆年間就被英軍佔領沿海港口?當然是因為清朝中央集權
、國力在乾隆時期臻於顛峰,而不是康熙針對英國人做出什麼反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