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luewild (bluewild)》之銘言:
: 不過我們來嘗試打破這些逸話、創作、雜談
: @@
: 打破之後,雖然好像沒這麼精彩了~但是我想,人總是要長大的
: 太過屬於中二色彩的,還是要面對、釐清啊
我對日本戰國史研究沒有這麼深入,以下這些逸話沒法提出甚麼見解,
我只想對樓主這種類型的文章講一些話,如有得罪多多包涵。
這樣的文章最早在討論三國相關版面時常看到,
不外乎就是把《三國演義》攤開來,然後一條一條抓出來比對跟正史哪裡不一樣....
老實說後來我對這種文章已經幾乎到了感冒的地步了。
誠然去偽求真沒甚麼不好,但是當你知道了喔喔原來某某事是這樣,「然後呢」?
你是真的開始對史料產生興趣、分析探討史實、建立自己的史論,
還是只是改信另一種說法而已?更不要說不少根本是歷史解釋而非歷史事實的討論,
比方說某某人是不是能力真的這麼強之類,這屬於歷史解釋,
而歷史解釋沒有絕對的客觀甚至大部分基於主觀,
卻要用「真」「假」這種絕對客觀的標準檢視──根本就本末倒置。
以樓主所提的直江兼續的評價為例,直江兼續死後一度因為挑起關原之戰的原因,
被當成「煽動家主、造成本家危機的佞臣」而被大加撻伐,整個黑到發亮,
後來又因上杉鷹山重新評價直江的功績,而使他的形象又慢慢翻白,
然後到了幕末~明治維新的時代,德川家的形象盪到谷底的時候,
作為「反德川義士」的直江兼續形象又白得發亮,也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所以直江的評價大部分時候反而是由於評價的人所站的立場不同而更替,
「直江兼續好像言過其實」這樣一句話打死對他也並不公平。
我個人是希望,與其單純分辨真假、「破解」流言,
更好的是進一步探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逸話出現」「逸話又是如何演變至今天的規模」
逸話或是野史,他絕對不是單純的虛妄,
不會是某個文人哪天閒著無聊「喔喔這個竹中半兵衛看起來不錯帥,
我來寫些山寨史料捧他一下好惹」大部分都應該是有成立的時空背景。
以我比較熟悉的三國領域舉例,《山陽公載記》這本書在晉宋之交大概頗紅,
紅到裴松之不斷憤怒地引用此書做注,每引用一段就痛罵此書跟作者一次,
整本書大概都被他罵到沒啥公信力了。但是《山陽公載記》失去第一手史料的參考價值的
同時,其實也反映了當時社會上的「流言」是怎樣的一個狀態,
比方說荀彧之死詭異的跟伏完案連結,雖然毫無可信度,
但卻反映出當時荀彧之死的不自然、社會上的疑問乃至於跟同樣詭異的伏完案的連結,
同時也反映出曹操執政後期第二波清算漢朝公卿時的政治氛圍。
時空背景錯亂的馬超見劉備一事也反映出當時劉備陣營對馬超這個降將的看法。
另外,關於民間創作的東西,也可去追溯他的源頭何在,
從而去看民間如何有別於知識分子,對歷史有自己的另一套評價方式,這也是很有趣的。
重申一次,不是說真假不重要,
而是分別了真假之後,又能產生甚麼價值,對我來說這才是重要的。
我不知道日本史有沒有類似的研究,但我想現今不少日本歷史的刻板引象,
都來自於「軍紀物」這種比「歷史演義小說」更混淆小說跟史書界線的讀物,
不可能不受學者注目的。
總之我是希望與其這種點名式的文章,不如單獨分析一則逸話,
好好探討逸話背後的故事,會比單純的點名文更讓人受用的,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