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Oswyn (Oswyn)
2017-07-16 22:55:35東大史料編纂所本郷和人教授在産経新聞的專欄最新的話題,還滿有趣的(個人感)
無專業摘譯內容、或有誤,詳見原文
【本郷和人の日本史ナナメ読み】
ナナメ(斜め)=傾斜、對角、(感覺)與普通不同/不好之事
在這可能是指以不同角度來看或雙關,請自行腦補
●実は謎だらけ、川中島の戦い(下) 戦国大名の部隊編成は「家」単位
實際上充滿了謎、川中島之戰(下) 戰国大名的部隊編成乃以「家」為單位
http://www.sankei.com/life/news/170713/lif1707130004-n1.html
最近與年齡不相應的(年甲斐)迷上了輕小說。然後上週乘著氣勢(ノリノリ)的寫
了本專欄,被周遭發火了。本週盡可能的以鄭重文章、嘛雖然以我(僕)的力量來寫的
話作不到,但想作為目標。
※先生,您根本沒有反省吧
所以回到「車懸之陣」的話題。戰国史研究者的乃至政彥桑認為「車懸」是弓的話弓
、槍的話是槍在一起部隊作成「兵種別」編成陣形不是嗎?這麼的推測。實際的實驗下
,這個「兵種別編成」,十分的強。刀‧槍‧弓‧鉄砲混合的部隊一腳就踹散的攻擊力
這麼的發揮了。但是很遺憾,我(僕)對乃至說無法贊成。兵種別的話,不是無法給與
褒美了嗎?這麼的思考了的說。
士兵是為了什麼而戰?在國家權力強大的近代,成年男子被徵兵出征。許多人以愛國
、愛鄉、為了守護重要的人而戰。但是內心則是去戰場什麼的饒了我吧,這麼想的人應
該也不少。近代國家有讓這樣的人還是強制當兵的力量。
但是在古代及中世,戰爭中樞(戦をする主体)的權力並沒有那麼大。為了我(吾)
而戰、拼上性命、只有單方的命令的話,人是不會動的。為了要求家來的「奉公」,主
人必需用「御恩」也就是褒美回報。這種由「御恩」與「奉公」結合的關係就是「主從
制」,地域的武士以主從制包覆的存在就是戰国大名,全國的武士概括在一起就是將軍
=天下人的說。
以這種關係為前提思考。上杉謙信在戰鬥結束後,必需對部下的武士們提供褒美。褒
美依戰功而定,那個基本資料是被稱為軍忠狀的文書的說。「我(わが)本郷家之兵力
乃由10人組成,誰的肩膀受了箭傷。誰的左膝中了一槍。誰戰死了。」這樣的報告向
自己所屬的部隊隊長回報,那個由隊長檢驗,沒有問題的話就加書「閱畢(承りおわん
ぬ)」或「看過了(一見しおわんぬ)」。日後提出軍忠狀,領取褒美的說。
那麼,例如上杉家中的本郷二郎兵衛率領10人的部下參戰。這數字作為軍役已預先
決定好了。上杉家的DATA我(僕)不知道的說,例如結城家是「持有5貫耕地者徒
步跟隨武士,持有10貫耕地者乘馬跟隨,15貫者自己作為武士參陣」,北条家是以
每7貫率領1人的士兵,這樣的命令。兩者假設為同一家,本郷二郎兵衛領有70貫的
土地(約15町左右),自身騎馬,率領10人的部下作為武士出陣。這時更加之槍幾
本(也就是槍兵)、弓幾張(也就是弓兵)更細項的規定。
如果上杉軍採用兵種別編成的話,本郷家中就七零八落了。當主的二郎兵衛與家來分
開編入騎馬隊。槍兵也好弓兵也同樣。如果這樣做的話,那麼報酬要怎麼辦?無法以一
直以來的軍忠狀形式為本郷家全體算定褒美。本郷家的槍兵A、槍兵B作了這些功勞,
弓兵A及弓兵B是這些、雜兵A是這些,不認為那麼詳細檢查的事是當時戰国大名那樣
粗略(大雑把)的權力能作的到的,實際上如此記載的文書也不存在。也就是說兵種別
編成的話,褒美發不出去。
實行兵農分離,以專業的武士編成軍隊的話,覺得這個問題能夠被解決吧。不過一半
武士、一半(有力)農民、這樣的人們負擔兵役的話,兵種別不是不可能嗎?不禁這麼
認為。換句話對於「車懸」=兵種別編成說無法贊成的說。
次回乃8月3日揭載。
的確,戰國的動員是以非常封建的方式在運作的另外,鐵砲跟弓是屬於專職部隊,通常至少是下級武士
而且這種家族關係的部隊就是湊在一起才有戰力可言硬是把同一隊的人拆散重新編成,那種生死與共的連帶感就消失了,即使是現代軍隊,重新編成後也要重新訓練很長的時間才會有戰力可言。我記得即便是現代國家的軍隊,還是會傾向將同鄉里的役男編入相同單位,其中就有這種考量。
作者:
RollUp (輪動)
2017-07-17 12:14:00兵種別不只兵農未分離時不可能,且在首功制之下,遠距兵種除非上位者主發軍功狀感狀,否則難以靠砍頭撿寶來登記戰功
之前有看別人說過,車懸是中國古代的陣法,不知是否屬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