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一點淺見,跟大家請益。
史料的篩選和辨誣是非常有價值的工作,這點相信大多數人會同意。
尤其在日本中古時期以前沒有官史,也沒有類似「起居注」的制度,
藉由交叉比對,找出史料可信度的分級制度,逐漸建構歷史的樣貌,
更是必要的。
但希望大家也可以考量到幾個因素:
首先,織豐德政權是俗稱的「勝利者」,該系統的史料選材、觀點呈現,
很自然會反映這個系統成員的想法。其資料可能很多都是所謂「真實」的,
但縱使被選入的史料、記載的時間比較正確,還是很可能只呈現片面的想法。
至於與該系統敵對政權的史料,或因為失敗一方資料的散逸和毀滅,
也可能不是那麼注意史料的紀錄(譬如蜀漢不立史官),出現缺失是很自然的。
尤其當與織豐德系統保存完整的一級史料交叉比對,研究者傾向何方很清楚。
個人認為,這是無止盡的爬梳、比對和辯證的過程,研究歷史的樂趣就在其中。
甚至針對所謂逸話,其實某種程度反映了當代人的看法,不見得全無價值。
現在回到版上的部分討論。若干使用者,前期頻繁引用信長公記等一級史料,
藉由一場一場戰役的回顧,建構起織豐德體系要員的功績和彼此關係。
之後,討論甲陽軍鑑的可信度,逐條批判錯漏之處。
這樣的作法,乍看下難以挑出毛病,也很難論定其動機。
姑且不論在近期某篇,不小心說出對信玄的「反感」,透露其心跡外,
個人希望大家可以注意到以下的問題:
這樣的作法,和所謂「解殖」是非常類似的,但同時又是另一種整體觀念的再建構。
不管是三國史或日本戰國史,相較於魏晉/織豐德,蜀漢、武田、上杉是處在某種劣勢,
理由如上:史料保存的困難、詮釋上的弱勢等等。
羅貫中、小幡景憲等人,之後在既有史料的基礎上做出某種藝術創作和主觀的補充,
而後世史學家再藉由研究,「剝去」他們加上的「外衣」,
告訴大家:蜀漢武田上杉的當主和家臣在歷史上並不一定或根本沒有這些功績,
結果大家就是回到所謂「一級史料」,去接受所謂「史實」,
相信看到這裡,很多版友都看出這種態度的問題所在了。
(相較之下,關張趙雲還幸運的多,因為所謂官史還記載他們的功績和當代評價。
雖然相較於魏晉方面人物,只是寥寥數語:「熊虎之將」、「威震華夏」,
但不會像敵對織豐德政權的人物,被懷疑徹底只是膨風)
個人非常肯定嚴謹的歷史研究態度,也並不在乎這種研究是否會損及特定方面的形象。
但如果是先組合所謂一級史料,堆疊出某一方的整體正面形象,
然後利用所謂一級史料,質疑另一方為主角的史料,這樣的作法就有可以商榷的空間。
最後,想對特定版友說一句話:肯定哪方,相信自己有所本,可以直接聲明再引證。
辯證史料的可信度,相信大家都很歡迎且肯定,我個人就是這樣想。
但還請避免好像自己住在中壢又剛好姓李,卻又不小心說出真心話,
這樣感受性不太好,不過決不是否定全部。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