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經營米廠來回答一下,手機排版見諒。
一般包裝如果有標品種就是純品種米,
品種不純就會爆出之前混米事件的新聞,
不過品種田間污染也是一個問題,
聽說台梗9號有嚴重的品種不純問題,
不是業者故意混米,是從育苗場那邊就不純,
所以懲罰標示不實的部分也讓人詬病。
標示「蓬萊米」就是混品種,
業者不敢保證品種很純,
通常是在地大批收購,
當地農民種什麼就收什麼,
大宗就是台南11號。
我不會說「品種」或「產地」
是絕對判斷的標準,
而幾等米是以外觀去區分,
一等就是雜粒碎米心腹白最少,
但也不能作為絕對的評判標準,
像是台農71號香米
品種本身特性就是心腹白較多,
但不影響它的好吃。
影響一包米好不好吃的關鍵因素太多了,
不只是品種、產地、耕種方式、施肥、氣候、米廠碾米技術、烘乾技術、保存方式等等,
都會影響米好不好吃,
米廠這邊的管理很容易被忽略,
但卻是加工最重要的一環,
像是收購來的大批濕穀如果沒有即時烘乾,
就會產生熱,破壞米的品質。
我在展場吃過同業的試吃米,
一樣的品種,一樣的產地,
口感差異大到我吃不出來是一樣的品種!
我覺得認有口碑的「業者」跟「米品牌」,
是一個比較準確的方式,
農糧署也持續有辦米質競賽,
從以前的全國良質米競賽、十大經典好米,
到最近的精饌米,
都是好的參考標準,
會得獎的米基本上都不會雷。
Btw 在東部買米要小心,
很多都是西部載去的。
不要以為在東部就隨便買隨便好吃,
每個產地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