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 是一個集合用語,通常用來形容五世紀初到1066年諾曼
征服之間,生活于大不列顛東部和南部地區,在語言、種族上相近的民族。[1] 他們使
用非常相近的日耳曼方言,被歷史學家比德認為是三個強大的日耳曼部族-源自日德蘭
半島的盎格魯人(Angles)和朱特人(Jutes)以及來自之后稱作下薩克森地區的撒克遜
人(Saxons)的后裔。盎格魯人有可能來自Angeln,畢德描述他們的整個國家都來到了
不列顛,留下他們空空的古老大地。[2]
地名顯示出一些其他的日耳曼民族曾經來到:弗里斯蘭人(Frisians)在 弗蘭斯漢(
Fresham)、弗瑞斯頓(Freston)和弗理斯頓(Friston);佛蘭芒人(Flemings)在佛
蘭普頓(Flemptom)和佛林比(Flimby);士瓦本人(Swabians)在士瓦弗漢(Swaffh
am);或許法蘭克人(Franks)在法蘭克頓(Frankton)和法蘭克雷(Frankley)。
可能在麥西亞國王奧發(755年-759年在位),或是阿佛列大帝(871年-886年在位)與
他的繼承者之下,盎格魯-撒克遜的數個王國陸續建立。在艾塞斯坦(924年-937年在位
)統治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形成英格蘭。
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歷史從五世紀羅馬帝國統治結束和盎格魯-撒克遜眾王國的建立到
1066年諾曼人征服為止,大體上涵蓋整個中世紀初期的英格蘭歷史。
日耳曼人據信于五世紀從現今德國北部和斯堪地那維亞南部遷徙至不列顛(e.g. Undle
y bracteate)。[3]根據畢德的《英格蘭教會及人民史》一書,遷入的人口傳統上分為
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但是他們的組成并不十分明確,可能包含弗里斯蘭人和
法蘭克人。The Parker Library擁有包含可能是日耳曼部族遷移至不列顛的最早紀錄的
《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
在150年希臘托勒密的《地理學指南》(Geographia)里被紀錄為一個聯盟。
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的基督教化從約西元600年開始,并實質上于八世紀中葉完成。整個
七世紀到八世紀,較大的王國之間互相爭奪權力。根據畢德的紀錄,肯特王國的艾特爾
伯特于六世紀末掌握統治權,但權力后北移至諾森布理亞。'麥西亞霸權'(Mercian Su
premacy)于八世紀統治,但還是沒有延續下去。肯特國王艾特爾鮑爾德和麥西亞國王奧
發兩位最強大的國王,達到最高統治地位。這個時期被形容為七國時代(Heptarchy),
但這名詞現今于學術上已不使用。這個詞匯建立在南不列顛主要七國-肯特(Kent)、
薩西克斯(南撒克遜,Sussex)、韋塞克斯(西撒克遜,Wessex)、艾塞克斯(東撒克
遜,Essex)、諾森布里亞(Northumbria)、東盎格利亞(East Anglia)和麥西亞(M
ercia)的基礎上。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顯示其他幾個王國也在此時期占有重要地位,包
括:赫威賽(Hwicce)、麥肯賽特(Magonsaete)、林賽(Lindsey)和中盎格利亞。
九世紀,維京人的侵擾成為一個重大的問題。在阿佛列大帝即位的871年之際,七王國僅
有韋塞克斯維持獨立狀態,阿佛列大帝先于878年在埃丁頓大敗丹麥人,886年又攻下了
倫敦,迫使入侵者與其簽訂和約,以徹斯特-倫敦為界,以東為丹麥治區,以西則屬英格
蘭王國。在隨后的半世紀內,阿佛列大帝的后繼者不斷征戰,逐步收回失土,直到954年
將丹麥治區完全收回。
九世紀的重大發展在于韋塞克斯王國的興起,在阿佛列統治的末期,他被南方其他王國
推舉為最高君主。艾塞斯坦是第一位達成直接統治現今英格蘭地區的國王。
在十世紀末,斯堪地那維亞人重新對英格蘭產生興趣,丹麥的斯韋恩于1013年入侵英格
蘭,當時的韋塞克斯王無準備的愛塞烈德無力抵抗,遂于1016年流亡諾曼底,留下其子
剛猛的愛德蒙抵抗。雖然奮力抗戰,但當他1016去世后,卡紐特大帝仍成為了英格蘭的
統治者,且有不錯的治跡。1035年卡紐特大帝去世后,其子Harold、Harthacunt相繼成
為英格蘭的統治者,但他們的統治并不長久。1042年,流亡在諾曼地的懺悔者愛德華重
回英格蘭,英格蘭王位又回到韋塞克斯王室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