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到南非適宜居住,但為何沒有大型王國,以下是個人推測(真的只是推測
而已,我對相關地理知識不清楚)
首先,南非的地形,整個地區仍以高原為主,在西南方海岸(開普敦地區,荷蘭移民17世紀最早
上岸建立殖民據點的地方)、東北方和辛巴威交界處(林波波河流域)、東南部海岸(19
世紀英國人建立德班港)才有平原;西南方是地中海型氣候,然後西半邊主要是熱帶沙
漠氣候,事實上整個南非西北邊,納米比亞南方和波札那西南方都是沙漠;東方才有
較多耕地,但是祖魯人(居住在賴索托與史瓦濟蘭中間)、史瓦濟蘭人、索托人、科薩
人(曼德拉所屬民族,分布在南方偏東方的海岸)所居住的較多耕地且氣候較適宜放牧
耕作(沒記錯的話是種高粱、粟米等雜糧,不像西非種樹薯、花生甚至稻米)的地區山頭
也不少,而且土地也沒肥沃到可以只憑農耕就可以生存,所以還有不少畜牧活動(據說
祖魯語中有關牛隻及相關知識的字彙有幾百種?)。因此,所謂南非適宜居住的地區應該
只限中部及平原地區的草原,但是東部的班圖人部落和他們在西非中非其他的分支一
樣,沒有發明輪子或其他較能增進生產力的農具,所以直到17與18世紀好像還沒有大型的
部落同盟或王國。
當南非東北部的Nguni諸族(主要有祖魯人、科薩人、恩德貝勒人、史瓦濟蘭人)開始
漸次打破一地區小型血緣部落,開始組成一統一戰士階級的部落同盟時,各個部落或民族
的認同才開始固定下來(恰卡建立祖魯王國才使認同形成),然後班圖人另一支索托及札那人
被趕到比較西方的高山及沙漠地區;自祖魯王國及上述民族的王國建立起,他們便已受到
波爾人大遷徙的影響,和他們爭地搶資源,雙方互有勝負。因此這些所謂的王國之間爭
鬥不休(在今日祖魯人心目中恰卡是英雄,在札那人和索托人的口傳文學則可能被描繪為
暴君),又要和白人波耳人爭地,沒有良好大量土地讓其發展,鬥到最後被英國人一網
打盡,當然不會有大王國出現。
然後需要講一下的就是,波耳人從開普敦進入西南方較為乾旱土地後,先是騙科伊人
(當地原住民)的土地,再進入更靠近乾旱地的內陸騙桑人的土地,造成現今南非西半邊的
強勢語言是阿非利卡語(即波耳人講的混合非洲當地語言的荷蘭語變體),因為科伊桑人(兩
者常合稱)被殺或被擄掠混血當奴隸而剩下極少。南非種族中的有色人(Colored)就包含了
波耳人或英國人與主要是科伊桑人(他們皮膚比東部的黑人黃一點)的黑人混血與荷蘭東印度
公司從印尼帶來的奴隸後代還有印度人後代,他們現在的母語都是阿非利卡語。
所以,最會搶土地的南非民族是波耳人,只要有自己的馬車和奴隸團再加上繼承來的土地
,還有足夠的武器就可在今日南非中西部搶到大面積的土地,這些農場主的後代仍是大地主,
仍然有不少混血人或黑人勞工(我懷疑在種族隔離解除後他們的處境根本沒大改變),造成
南非的貧富差距仍極大,南非的政府的土改也不順利。波耳人坐擁大量土地仍各自為政,
直到英國勢力威脅才成立一些共和國、南非種族隔離時代的國旗上中間三個小國旗是英國開
普敦與納塔爾殖民地、兩個波耳共和國奧倫治自由邦與特蘭士瓦共和國的旗幟。所以南非
歷史上沒有一個可以掌握全境的勢力,也沒有大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