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中世紀的人們》讀後感。

作者: fatisuya (伊達楓)   2016-10-03 16:25:22
http://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4276677
說起來,上海三聯也是一間奇怪的出版社,默默的出這套經典人文書庫,品質不甚穩定
,也不宣傳,就這樣放著等人去挖。不過它的確是有機會發現不錯作品的,就像這本
《中世紀的人們》。
本書作者Eileen Edna LePoer Power,(艾琳‧帕瓦),活躍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的經濟史家,但她實際上較為人知的是在社會文化,特別是“底層大眾”的研究成果上
。《中世紀的人們》就是她的成名之作,1924年發行以來再版、翻譯成各種語言,歷久
不衰。
現在我們這個時代對於社會文化的研究,不論東西方都早已充斥,許多普及作品也都如
雨後春筍般的問世,但這在一個世紀前卻還是有待關注的空曠領域。艾琳‧帕瓦無疑就
是其中的先驅,她在本書前言即大聲疾呼:「驅動歷史前進沒有底層大眾的努力是難
以想像的,至今持續的忽略它們更是一種愚昧無知!」她以身體力行,撰寫這本以中世
紀社會各階層職業做代表,描繪出當時人們生活圖景的小書,引起大家的關注。艾琳在
農民、旅行家、修女、主婦、商人之中各挑選了一個真實或代表人物,運用任何可得的
史料,從正面或側寫,告訴讀者他們在所屬的時代是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
我個人印象較深的是,她在旅行家部分選擇了著名的馬可‧波羅,並認為此人之所以沒
有在遊記中提到長城跟裹小腳,純粹是因為他站在太“上層”的角度去觀察,所以可能
忽略掉了一些事情,又或者是,出於人類記憶的限制,馬可只是不小心忘記了而已。另
外一個更有意思的是主婦的部分,愛琳引用的是一個資產階級丈夫寫給妻子的“守則”
,裡面講述了做為一個“有教養的賢妻”的所有必備技能跟禮儀,撇開什麼女權之類的
不談,如果拿來個中國宋代以後關於女性的規範比較,應該可以得到更多發現。而且愛
琳指出,由於那對夫妻是老少配,丈夫知道自己必定死在妻子前頭,但他“不希望妻子
嫁給下一個老公時依然無知的像個新婦”,所以才會教育她。但作者又說“其實大部分
的丈夫還是希望妻子能夠守貞,雖然大多是不可能...”這段還頗令人莞爾。
中文版引用的是之後的修訂本,作者的同事在艾琳過世後把她一些有關的文章整理後,
也編入新版中,做為補充,所以多了第一章“先驅者”。這是艾琳編寫的,關於羅馬帝
國崩潰前的四至六世紀的高層眾生相。雖然這不符合本書的宗旨,但本來要求那段史料
匱乏的年代,撰寫一份詳細的底層生活史就是苛求,這幾篇被收錄的原因,是作者的觀
點仍然放在“生活”的方面,並與當時的大環境連結,做出宏觀的結論,這種“以小觀
大”的眼光令人稱道。
這個補充的第一章的主旨,在於點出,羅馬帝國晚期,整個國家社會都處於逐漸衰退階
段,但觀察當時的上層結構的人們,卻依然醉生夢死,夜夜笙歌,彷彿這一切都與他們
無關。過去的那種公共精神已經是明日黃花,從精神上死亡的貴族也預示了帝國的無可
救藥。而艾林撰寫這篇時,正值三零年代歐洲風起雲湧的時刻,當時法西斯橫行,英、
法面對希特勒只能姑息養奸的“綏靖”,作者直斥這種“不作為”也是一種罪惡。她舉
羅馬崩潰的故事,無疑是用來警醒當時的社會大眾,可惜卻被忽略。而對艾琳來說最遺
憾的,大概是她沒有活著看到大戰結束吧。她的警告放在今日依然有用,也有許多學者
做出跟她一樣的判斷,但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歷史唯一教導我們的是,
我們永遠無法從中學到教訓。
初讀這本書,我聯想到的是另外一位女性史家芭芭拉‧W‧塔奇曼,她的作品近來大量
的引進華文界,無疑是個好消息。而艾琳做為前輩,個人認為她在整理史料的能力跟
幽默感顯然是略顯遜色,本書中後兩、三個篇章比較過於瑣碎跟枯燥,有點可惜。但不
管怎樣,這本《中世紀的人們》依然是個值得一讀的作品,如果你特別喜歡這個主題
的話。
作者: AlbertSpeer (德國軍備部長)   2016-10-03 16:51:00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10-03 17:01:00
這個主題好,這本書看來很值得一看
作者: Enrik (Nothing left to do)   2016-10-04 00:33:00
同樓上....
作者: Rucca (Herr Chaconne ?)   2016-10-04 09:06:00
作者: curance (我覺得還可以再搶救一下)   2016-10-05 00:21:00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