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台灣府志》:
1. 澎湖牛
隋開皇中,嘗遣虎賁陳棱略澎湖地。其嶼屹立巨浸中,環島三十有六,如排衙。居民以苫茅為廬舍,推年大者為長,以畋漁為業。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間,各犛耳為記「海防考」。
雖未明確記載是什麼牛,但總之隋代起,澎湖已有養牛記載。據現代考察,此牛種是黃牛。
2. 荷蘭引進的牛
荷蘭時,南、北二路設牛頭司牧。野放生息,千百成群。犢大,設欄擒縶之。牡則俟其餒,乃漸飼以水草;稍馴,狎閹其外腎令壯,以耕以挽。悖者,縱之孳生。
3. 清代牛種來源
畜之屬:牛有水牛、黃牛二種。水牛自內地來,研蔗煮糖;黃牛近山多有,取而馴習之,用以耕田、駕車。
4. 原住民與牛
東番記:
畜有貓、有狗、有豖、有雞,無馬、驢、牛、羊、鵝、鴨。
稗海記遊:
二十五日,與王君共一車,兼程進。越高嶺三,至中港社,午餐。見門外一牛甚腯,囚木籠中,俯首局足,體不得展;社人謂:『是野牛初就靮,以此馴之』。又云:『前路竹塹、南嵌,山中野牛甚多,每出千百為群,土番能生致之,候其馴,用之。今郡中挽車牛,強半是也』。
5. 台灣與牛的關係
地不產馬,內地馬又艱於渡海,雖設兵萬人,營馬不滿千匹;文武各官乘肩輿,自正印以下,出入皆騎黃犢。市中挽運百物,民間男婦遠適者,皆用犢車。故比戶多畜牛;又多蔗梢,牛嗜食之,不費芻菽。
至於台人吃不吃牛?習俗的流傳程度?文獻裡沒有很清楚說明,但是在台灣的祭祀裡,還是會殺牛、也還是有人吃牛的:
~龜屬,卵生。……剝割時,兩目淚下。嗜者謂同牛肉,值亦相等。
吃過~的人,說口味跟牛肉很像,價格亦差不多。也因此,市面上可能也是有在賣牛肉的。
監宰凡牛、羊、豕為正牲,鹿、兔為脯、醢。宰殺之時,務使潔淨。其毛、血,先存少許,以告於神。其餘及腸胃,皆以淨桶盛之,置諸庫房,以俟埋瘞。
祭祀的時候,牛羊豬都是牲祭,牛並無特別排除在外。
所以大概可以爬梳歷史為:
隋唐時期,澎湖已有黃牛牛隻引進澎湖,很可能也有牛隻引進台灣。而在荷蘭時期特意引進下,野放的黃牛已經在台灣生根了。
在鄭芝龍三金一牛的特意引進下,台灣也引進了為數不少的水牛。史載鄭氏引進數萬人開墾,數量實際不知多少,但想必也頗具規模的。
清代隨著移民的輸入,仍持續進一步引進水牛。另外台灣府志雖說水牛研蔗煮糖,黃牛耕田駕車,但其實水牛也負載耕田的任務。這些還是史有所載的,而作為農村發展的主力,水牛的數量不斷地攀高,在清代晚期,水牛數量就倍於黃牛,之後更是持續攀升了。
台灣無馬,台人負載、遠行、耕田、勞作等等需要全仰賴牛,所以幾乎家家戶戶都養牛。但吃不吃牛,似無特別的禁忌,很可能只是一種習俗,因為牛隻與人類關係密切,所以避吃。市場一樣買得到牛肉,祭祀一樣殺牛。
馴服野生黃牛曾是平埔族強項,並無文獻說明平埔族與牛的關係發生在什麼時候,明代的陳第來台時,也並未見到南台灣一帶的平埔族有養牛的習慣。但至少在清代早期,就可以看到竹南地區的平埔族已跟牛關係十分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