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上講、一個人是先有了「我們」(we group)才發展出「我」的觀念。
我的觀念是排擠式的,「每個人都不一樣」和「每個人都一個樣」兩句話都值得推敲。
是先有了大家才發展出獨自的自我觀念。
現在島內、說對面是「中國人」自己是「台灣人」而且「中國人跟台灣人不一樣」,
就表示我群的觀念發展到後來、大小不一致。
中間有「偷換概念」跟「丐題(乞求論點)」。
*台灣史就是中國史的一部分。台灣文學就是中國的鄉土文學。台灣文化就是
四百年來的漢文化。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以上是筆者的「我群」範圍。
*編年史反而不容易把因果關係講清楚。
主題式教學比較類似記事本末體。史觀是畫龍點睛的部分。歷史學以史料和解釋為訴求。
「全部的歷史都是當代史」。至少不能脫離現況與鋪陳而談歷史。
*考試的東西不要看太重。沒意義。考過就忘了。
*黃仁宇從因果關係上提出大歷史觀念。大歷史不以朝代為單位段落。凡事都有遠因近因
和發展過程。台獨觀點至少要提出「我群」發展的段落來,反而沒有。
台灣人殖民台灣四百年,本來是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然後日治時代,然後國民黨政權。
遭遇上有比大陸同胞曲折。所以「我群」圖像也說不清楚。
*獨派要獨立,現在有執政權和國會過半,居然還是不能獨立。
就以後至少五十年內不要再提台獨了。不必自我欺騙冀望民情轉變。
現在國文科跟歷史科在去中國化,搞小動作。那都是一時的。
我等著看不教文言文跟(中國的)編年史,會有什麼好教材?
*這是我歷史板首PO。不是要談政治而是在談歷史以及改課綱。我自己的想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