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致整理了大家諸多不同意見的推文歸納成五項。
我的重點是想討論,並不是想翻案= =
如果有遺漏或不同意見,麻煩諸位大德回文,我比較方便回文。
用手機app要只回推文非常非常非常搞肛……
原本費盡千辛萬苦快完成的文章因為斷線而且沒暫存會很厭世。
發文前我有點好奇,如果g大先前的討論脈絡來看,覺得劉邦不算背信忘義……
你為何也會覺得劉邦是混蛋XD
為何你覺得劉邦不算背信忘義你覺得合理,我覺得項羽沒背信棄義叫護航?
簡單說,如果你是論述你的觀點,我也一樣。
如果你不叫護航,但我就叫護航,這不叫兩套標準嗎?
大家的見解大致五點:
1,抗秦,秦國是敵人,所以坑殺秦軍20萬、殺子嬰合理,但殺義帝就罪大惡極。
2,因為項羽先背信,先入關中者為王,所以後來劉邦的背信就不叫背信。
3,劉邦是憑實力自己打進關中的。
4,項羽背信忘義所以才眾叛親離,劉邦守信講義氣所以眾望所歸。
5,傀儡是自己人,子嬰是敵人不算弒君。
看了大家這麼多推文,請問項羽背信忘義的行為有哪些?
先入關中者為王、殺義帝,對吧!
如果他那麼罪大惡極又背信忘義的人,怎麼會說來說去就這兩件事?
就拿呂布來類比吧!
先殺丁原、再殺董卓、後來又反劉備,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有類似事件。
先講因為項羽背信,劉邦後來毀約就不叫背信這點。
這種邏輯思維很弔詭,而且還不只一個人認同= =
因為以前滿清很貪污腐敗,所以後來的國民黨就不算貪污腐敗?
因為以前的國民黨很貪,所以後來的民進黨或柯文哲就不算很貪?
因為中國背信,所以世界各國都可以對中國背信不算是背信?
如果在法理上,兩個都算背信,並不會因為誰先而後面那一個就沒事。
換句話說。
認同這種弔詭邏輯的人,本質上已經默認劉邦背信的事實,只是幫他辯解。
這才叫護航吧?
如果我沒記錯,原文應該是「先入關中者王之」,光這一句話就衍生諸多問題。
1,原文的語意,是否能解讀成,先進入關中的人,就封王。
如果是這樣,後來劉邦不也封漢王了?
2,約定先入關封王的相關記載,一個是項羽本紀,一個是高祖本紀。
兩個都是司馬遷寫的,資料來源可能都是劉邦留下來的,可信度高?
3,當時的關中是敵人的大本營,懷王憑什麼封?
當時的章邯如果不是項羽抵擋,會一路殲滅懷王,懷王有能力封秦國的領土?
如果真有此事,懷王的約定根本不算約定,只算畫大餅。
類似案例能類比的有欽察汗國、明智光秀。
欽察汗國根本不甩蒙古本部、明智光秀叛變,這類約定有意義嗎?
4,先入關中者王之,在我的解讀是一種激勵與身份地位的象徵。
雖然不少人自立稱王,但在封建保守的年代,出身卑微還是無法獲得認同。
封王,已經是人臣頂天,下一步就是禪讓或被殺。
5,當下的局勢氛圍,有能力攻入關中的人,會在乎義帝封王嗎?
能贏章邯打入關中的就算不是項羽,也一樣不會鳥懷王。
章邯、王離都覺得楚軍不成氣候而揮師北上,楚危在旦夕還能封地?
其他認知的部分後面一起說明。
讓我對這段敘述質疑的還有另一點,劉邦毀約時其他人勸進的說詞。
就當司馬遷這段敘述屬實,如果項羽背信在先……
要劉邦撕毀合約何必分析利害大勢那麼複雜,就一句:項羽有背信紀錄哦!
如果項羽有背信紀錄,他們如何篤定項羽不會突然翻臉?
何必費盡心思求和,他都能背信搶關中王了,簽完合約照樣能繼續打不是嗎?
甚或他們應該是說:項羽有背信紀錄,難保他再犯,我們先動手為強!
只有一種情況他們能篤定項羽不會違約,而且還想勸劉邦偷襲。
項羽沒有背信棄義的紀錄。
劉邦連進自己拉拔的韓信軍營都怕被陰,項羽若有背信特質,他不怕項羽陰他?
在封建社會,出身很重要。
這也是為何項梁要立懷王的原因,他們自立為王的號召力與正當性不足。
換句話說。
王門世家就能有號召群雄的魅力,就算他是一條丁丁。
一般而言,弒君的目的是為了奪位、篡位。
項羽先尊帝又弒懷王,按理說接下來應該稱帝,他卻只自稱西楚霸王。
所以我覺得他的動機與目的不是弒君奪位,而是發現傀儡想反骨。
這一段的歷史我覺得很多矛盾不合理的地方。
1,如果項羽原本就打算殺懷王,何必先尊帝換來弒君的罪名?
2,如大家所言已經剝奪懷王的軍事力量軟禁或流放,沒威脅殺他幹嘛= =?
3,如果項羽暗令要殺懷王,怎不是派嫡系將領或殺手,而是叫英布動手?
4,讓一個輩分差不多的人動手,不能滅口之外,他還可能告訴其他諸侯,何必暗令?
5,英布後來投靠劉邦,劉邦舉項羽暗令英布殺懷王的大義名分,沒有怪怪的?
6,暗令,換句話說這件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何查證屬實?
7,英布不是項羽的直系或嫡系,他如何確保英布會照辦不是留活口反他?
如果要加派人手監督或確認,為何不乾脆派這個監督確認的人下手?
所以我覺得,如果是項羽下的令,應該是發現懷王有反骨跡象,留你幹嘛。
秦國併吞六國的軍事實力+統一六國後銷毀武器。
不覺得很奇怪怎會楚漢相爭的故事裡,秦軍好像六國軍隊一樣不堪一擊?
章邯、王離的40萬大軍,劉邦後來節節敗退,或許告訴了我們部分答案。
項羽的軍事能力可能強到不可思議!
我認為。
劉邦原本打算是以關中為據點,但知道不是項羽的對手,或怕秦兵趁機造反。
順勢把燙手山芋拱手讓給項羽。
20萬降兵,類似白起長平,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安置,又怕隨時可能造反。
不坑不行,坑了又喪失在地民心。
項羽也知道坑了這20萬,就不必在這地方混了,順勢洩憤焚毀阿房宮。
他沒想到劉邦可以順勢跟在地接地氣,而且吸收仇恨值成助力。
關中王,是項羽搶走的嗎?
算是,但也算不是。
如果按照記載,懷王並沒有封項羽為關中王,他這樣算「搶走」?
這一段敘述,我也覺得矛盾點很多。
1,如果項羽想搶走關中王,懷王沒封,只能算搶王未遂,不是嗎= =?
2,如果項羽明搶不成自封為西楚霸王,不是已經形同叛變了嗎?
3,如果項羽想當關中王,何必殺20萬降兵,在地耕耘收納20萬降兵不是更強?
4,如果項羽想要這個關中王,怎不是封自己為關中王或關中霸王?
所以我覺得項羽真正在乎的不是關中王這個名義,而是誰能先入關中這件事。
很多人覺得殺子嬰是殺敵軍首腦,我看法不同。
子嬰已經先向劉邦投降了,就算他是俘虜中的首腦,20萬秦軍都坑了,為何不殺章邯?
子嬰如果是精神號召,章邯才是有軍事能力的指揮官。
殺了一個精神號召,指揮官就沒精神反抗?
不是吧!
既然已經坑殺了20萬秦兵,殺不殺子嬰對大局的影響不大。
如果是要讓懷王上位,可以逼子嬰禪讓。
若是因為國仇,章邯諸將殺楚兵,反而能苟活?
所以我覺得項羽的動機是恨,恨子嬰居然投降劉邦不抵抗,讓劉邦有機會先入關中。
另外我覺得殺子嬰比殺懷王嚴重的理由有二。
一是位階問題。
皇帝跟王或帝王,皇帝還是比較大。
一是自縛投降、俯首稱臣,沒抵抗意志。
換句話說。
如果子嬰沒有自縛負荊請罪般的舉動,我也不會覺得不該殺他。
傀儡的部分,我不認為傀儡能與自己人劃上等號。
相反!
既然是傀儡,就一定不會是自己人!
而是要立一個能服眾、或眾望所歸、或出身背景符合的人。
傀儡如果有能力,是會反撲對抗的。
歷史上多少朝代的血親傀儡都會抵抗反撲了,何況他們不是血親。
項羽威脅要殺劉邦老北後並沒有動手。
鴻門宴也沒下手殺劉邦。
上面兩個舉動與暗令殺懷王、背信忘義,一樣讓我覺得矛盾。
如果殺懷王的動機理由是因為關中王一事……
氣到殺子嬰、坑降兵、沈懷王了,為何要放過最關鍵的主角劉邦= =?
我殺光所有的關係人,但留你活口讓你每天睡不著,再封你當王讓大家覺得我沒搶王?
我能暗殺懷王,但不想在大家面前顯現我背信忘義的一面,所以留你老北活口?
不是吧!
所以我覺得項羽這兩條罪名是後來添加上去的。
有點類似紂王三罪演變成十罪一樣。
眾叛親離的部分,我覺得是因為項羽的個人特質與要求過高導致。
簡單說。
該殺的人不殺、婦人之仁,不該殺的又殺一堆,剛愎自復且容易遷怒而意氣用事。
項羽的軍事能力強,又是將門出身,26騎能殺那麼多人,出了韓信、陳平這些人。
項羽團隊應該很操,而且競爭激烈,不容易爬。
講好聽是劉邦重用項系投靠者,換個角度也能解讀為項系隨便一個都很出色。
有兩個可類比案例。
柯p上任不是一掛人都求去,78分相似。
另一個案例是我現實生活的經歷。
以前有個老闆是處女座,最激掰已經病態那種……
嚴格規定的細節細到連上下班都要像小學生一樣排路線= =
一個跨國企業的大老闆,連打掃廁所的細節都要管,只要沒被唸=一種肯定或冷宮。
但我們已經不在乎自己是被肯定或冷宮了,只要他沒唸我們願意住冰宮。
某日我到他辦公室,看到他寧可穿短褲全身冒汗,也秉持信念冷氣溫度跟我們一樣28度。
他會當老闆不是沒有原因的= =
身兼數職但薪水凍漲是常態,但各項要求絕對不會也不能因此打折扣。
如此險惡的環境能生存下來的人,自然練就了一身十八般武藝,然後……
他最大的病態與致命傷是會遷怒,遷怒時會口不擇言的人身攻擊踐踏尊嚴。
因此而罷官求去的人絡繹不絕,所以我們天天要兼職,而且越兼越多,天天徵才。
我被刺激到不爽拿離職單時,上面寫道:想想公司對你的栽培與待遇,你忍心離開?
然後我就不再猶豫不決,簽了。
霎時間我才明白,為何那麼多原本猶豫不決的人拿到離職單都突然意志堅定!
有個離職員工告訴我,他履歷表上一個公司填我們公司……
主管只問他有沒有待滿一年就錄取了,而且直升低階主管。
四面楚歌,剩下26人都願意不離不棄,如果是背信棄義的主子,為何不投降?
我不是歷史學者、也沒出書、在歷史板或歷史圈更不是喊水能結凍的咖。
反而上一次推個文就被迫要查找資料,還沒機會說清楚就被定調成眾望所歸水桶。
要說我是翻案或護航,我還真不知道我翻案或護航完能幹嘛= =?
收集噓或進桶嗎?
而且要翻案,應當要收集查找相關的資料與史料佐證、比對。
我不覺得大家一定要接受我的觀點,但也不必無限上綱或衍生一堆我沒說過的話。
我覺得研究歷史應該想找尋的是真相,而不是官方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