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bart (凱巴特)》之銘言:
: 國中時只知道古代人除了有姓有名
: 另外還有表字、號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A1%A8%E5%AD%97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F%B7
: 表字是成年的時候才取的第二個名字
: 號則是依自己喜好自取的稱呼
: 稍微查一下表字如何沒落
: 發現在近代仍有為數不少的名人還有在取表字
: ex.連戰,字永平
: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9%80%A3%E6%88%B0
: 可見不再有人取表字只是近50年內的事
: 歷史板有人在研究這個嗎?
: 關於有上千年歷史的表字和號是如何沒落的
先說號一直沒有沒落。號是憑著自己的喜
惡取的小名,非正式場合這樣自稱大家也這樣
叫。民國初年各種筆名、化名滿天飛;張大千
、孫中山、李苦禪等等一抓一大把。現代的譬
如utuber老高,他取了「老高」這個網路名稱
,大家也都叫他老高,這完全符合號的原意。
從禮記裡面可以看出士這個階級都有字。
擔任高級官員(大夫、卿)也是從士這個階級被
任命上去的,所以才有大夫無字是因為五十授
爵之說。
最早的字是士階級有,到了後來諸侯也有
字但是皇族是沒有字的。周禮中男人冠禮才會
取字,這個冠禮又要去家廟,又要訓誡怎麼當
人子、當人臣的道理,普通人家是不可能如法
執行的。
取字之後只有比你等級高的人才能稱名,
對士人來說,一般而言是君主跟家中長輩。
假如比你等級高的人也稱你的字,那就是一種
制度性優惠了。譬如對一些老臣、權臣父祖輩
已亡故,普天之下只有皇帝一個人能稱他名。
皇帝假如給他一個優惠「詔不稱名」或「贊拜
不名」,他都會爽翻天!
三代之後,因為尊儒術行禮制,有名有字
不僅是士大夫階層的共同表徵,連皇族也不例
外。譬如明思宗字德約,唐高宗字為善等等。
在有限的紀錄裡面可以看到,古代皇子公主都
是有字的。
士族在開科舉之後,成為一種經過努力達
成的社會階級躍升。除了國法當中的特權足以
分別士庶之外,他們也會把種種體面的行徑來
當作族群內的自我認同。這種行徑稱為「斯文
」。大概就是執行一些復古的禮節,或依照四
書五經的教訓去待人接物等等。這些「斯文」
不僅僅被擁有功名的人執行,希望追求功名的
學子也開始奉行。有沒有字,不僅是斯文的一
環,也是容易分辨儒生跟普通人的差別之一。
到後來可以捐官、捐功名不只儒生,連富商人
家,也會幫自己子弟取個字。
古代有功名以上的階級自稱衣冠中人,因
為他們被允許穿著的衣冠不同於普通人。在民
國之後士族以上不再享有特權,不同層級的人
也不再由不同的衣著、墓葬、房屋、典禮、稅
制等等制度來相互阻隔。那他們也就不需要這
種行為來相互認同了。
簡單整理一下。字一開始是士這種中小貴
族才有,夏以後諸侯這種大貴族也有了。漢以
後皇族也有字。科舉之後,庶人的儒生也有;
開例之後富商也有。到民國之後,因為沒有儒
這個階層,就不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