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midha (東岐明)
2024-12-27 16:34:30 早在一九三七年三月,蘇聯於西安事變後國共合作抗日氛圍下,主動表達準備向中國
提供軍援協助。同年七月,中日華北衝突,國府即向蘇聯請求軍援;其後蔣中正陸續會見
列強駐華使節,請求各國出面調停中日衝突;然而日方態度強硬,宣佈不歡迎第三國調停
。蔣對德國大使陶德曼表示:中日戰事繼續發展,勢將導致中蘇關係發生轉變。納粹德國
考量蘇聯插手問題,因而施壓日本表明「日本進犯,違背防共協定精神,妨礙中國穩定,
促使共產主義在中國蔓延,最終會使中國投入蘇聯」,藉此示意日中避免衝突而使中德繼
續保有軍事合作。八月,國府為求蘇聯軍援及寄望蘇聯參戰,與蘇聯簽訂《中蘇互不侵犯
條約》,開始由蘇聯獲得抗戰軍援;其後藉由西伯利亞及外蒙之蘇軍集結,迫使日軍大量
精銳部隊留守滿洲,無法全力進攻中國。然而中蘇簽約震驚納粹德國,促使德國立場發生
轉變,德國各界並不樂見中日衝突延續而希望儘早停戰,於是德國大使陶德曼於十月開始
穿梭調停中日衝突。其時上海激戰,日方開出和平條件並未要求中方承認滿洲國,只是要
求華北與上海建立避免衝突之非軍事區,並且維護親日反共立場。國府於十二月南京保衛
戰前夕接受調停,日方卻以時移勢異而拒絕。南京陷落後,日方提出要求中方戰爭賠償及
日滿中合作,等同承認滿洲國,國府無法接受。次年初,日方妄想南京慘敗已然危及國府
統治,更再提出苛刻條件,扼殺一切和談可能,不久近衛內閣發表聲明:「帝國政府爾後
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而期望真能與帝國合作之中國新政權之建立與發展,並將與此新政
權調整兩國邦交。」至此,德使陶德曼調停失敗告終,進而中日戰場上漸趨中蘇合作而日
德同盟,以往中德軍事互助合作隨之逐步斷絕。
日方宣稱不以國府為對手,乃是發現攻佔中國首都無法屈服國府,便在中國重新扶持
親日政府,以達成瓦解中國抗戰之戰略目的。除了一九三二年建立之滿洲國,日軍攻佔內
蒙週遭地域而於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合併成立所謂「蒙疆聯合委員會」,同年十二月日軍攻
佔中國首都南京後即於華北成立所謂「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次年三月又在華中扶植所謂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希冀藉由扶持傀儡政權分而治之而以華制華,使得日本得以化解
中國戰場困境。然而中國民心大多仍然支持國府持久抗戰,國府依恃廣大領土幅員,依然
不屈不撓堅持抵抗。
一九三八年初,華中華北日軍南北進攻夾擊徐州,四月敗於台兒莊,增兵迂迴再攻才
於五月佔領徐州,準備攻抵平漢鐵路南下武漢。六月國府採納先前德國顧問建議,炸開黃
河堤防水淹日軍,宣傳乃是日軍所為,造成日軍傷亡慘重而進攻受阻,洪災其後數年陸續
死亡數十萬民眾。日軍攻勢轉而沿長江前進上游武漢,激戰傷亡慘重,直至十月另闢途徑
登陸廣州而截斷武漢南向海運門戶,國府方才撤軍退出武漢,另設戰時陪都於四川重慶而
繼續堅持對日抗戰。自此中日軍勢西東對峙相持往來拉鋸,日軍無法攻入川陜而迫降國府
,國軍也無力反攻驅逐日軍離開湖廣,雙方戰事持續不斷。日軍缺乏足夠兵力控制全局,
只能勉強確保後方重要城鎮交通點線,號稱佔領地域鄉野其實大多是由中國各方勢力爭相
盤據。
早在一九三七年抗戰初起,國府高層汪精衛即就認為中國必敗,不如儘早和談有利條
約,極力主張對日和平親善。一九三八年武漢會戰期間,汪與近衛私下各遣代表於香港秘
密會談;年底佔領武漢後,近衛首相兩度發表聲明,提倡建立東亞新秩序,主張日滿中親
善合作反共,要求經濟合作及日本在華權益…等,更稱日本願意取消治外法權並歸還租界
。汪則與之呼應,離開重慶公開發表和平救國,主張中止抗戰。汪乃清末革命名士,兼之
曾為孫文親信,又是國府政治領袖之一,其出逃談和影響動見觀瞻,國府乃即開除汪之黨
政職務並伺機暗殺。其後汪或因近衛內閣倒台而滯留法屬越南河內,直至一九三九年五月
才受日方接往東京會談。
近衛內閣自從一九三七年中日衝突升級,對中態度漸趨強硬,八月放棄對中戰事不擴
大方針,九月確立戰事已成「支那事變」,十月設立精神動員聯盟與計劃經濟體制,十一
月於皇宮設立大本營以御前會議統籌指揮戰事,逐步推進日本因應總體戰之軍國體制。十
二月於報刊出現〈告全體國民〉宣言鼓吹國民團結一致,頭山滿亦參與署名,內容具有強
烈皇權復古思想,要求以天皇為中心而舉國團結一致,應對處於歷史轉換關鍵之世界未曾
有變局,要求去除西洋思想之政黨政治對立局面,建立一個超越政黨對立的強力新政黨組
織。至此日本政局已經趨向皇國極權主義,力圖動員全體國民團結奮鬥,一致應對戰爭危
機。近衛內閣帶領國民認定日本處於歐美帝國主義包圍孤立,尚須抵抗蘇聯赤化侵害,而
國府卻聯絡蘇聯與歐美來對抗日本;因而日本為求生存,必須制止國府反日,轉換中國成
為盟友共同對抗西洋外敵。
一九三八年一月,陸軍於大本營主導策劃經由德國對中和談,卻遭近衛否決而發表聲
明不以國府為對手,斷絕和談可能。二月,近衛涉入謀劃壓制國內反對黨派,以數百人號
稱「防共護國團」,呼應〈告全體國民〉宣言之一國一黨訴求,闖入日本兩大政黨─政友
會與民政黨─總部加以佔領,要求政黨解散,然而在警方介入後政變失敗。近衛內閣於四
月頒佈國家總動員法與電力國家管理法,五月導入戰時經濟體制,至此日本走向國家社會
主義之計劃經濟體制。七月,近衛內閣開始接觸國府主張和平反戰之汪精衛派系,意圖影
響改變國府反日政策。年底近衛兩度發表聲明,提出所謂「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
攜」對中和談三原則,雖然國府汪派立即呼應叛逃,但蔣中正領導之抗戰國府政權並無回
應。攻佔武漢仍然不能屈服國府,近衛外交談和一無所成,行事又受軍部挾持,聲稱厭倦
再作軍方傀儡而辭職下台。
一九三九年一月初,平沼騏一郎接任首相,繼續沿用近衛內閣班底進行戰爭。平沼是
名反共反猶之右翼人物,曾於一九一○年炮製株連大逆案而殺害幸德秋水等知名左派人士
,又於一九三四年陰謀製造齋藤內閣弊案動搖政局,素來不為元老西園寺公望所喜。然而
此次任命閣揆,是由天皇內大臣自稱負責而訪西園告知,自此首相任命實際轉由天皇內大
臣宣佈,西園作為明治維新最後高層元老只是形式商議而已。西園至此歲數即達九十,年
邁漸衰,幾近不問政事。最後西園懷疑近衛能力,認為其憑人氣搞民粹政治絕非好事。一
九四○年近衛再度組閣,主導日本參與日德意三國軸心。西園歎其全然愚蠢而無力阻止,
次年底即就老衰病歿。
一九三九年初之平沼內閣,急需解決中國問題。內政上,平沼藉由總動員法推行威權
管制,管束遊樂,髮禁學生,審察媒體發表,干預新聞自由,從而加強社會紀律支援戰爭
。外交上,為求牽制美英法等國通融中國抗戰,除已確立之日德意三國防共協定,更有意
見呼籲建立三國軍事同盟。同年三月,平沼內閣決定加強日德同盟但參戰條款除外,然而
德國回應卻是要求加入參戰條款,引發政軍高層爭議,陸軍大多贊同加入,海軍主流反對
加入,昭和天皇也是反對加入參戰條款,三國軍事同盟一事乃而僵持未決。五月於關東軍
參謀辻政信蓄意放任下,滿洲國與蒙古國發生邊境衝突,引發日軍與蘇軍於諾門罕地區之
戰鬥,隨即演變成為局部戰爭,雙方續皆增調兵力佈署,戰事愈演愈烈,終至八月邊境日
軍陷入苦戰。正當日本寄望基於日德防共協定,對蘇作戰將會得到德國支援,突然傳來德
蘇兩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日本全國驚愕之餘,滿蒙邊境日軍已遭蘇軍攻勢包抄,苦戰突
圍,傷亡慘重。其後日蘇前線尚在對峙,平沼無法解釋德國行徑,又遇日軍對蘇敗戰,灰
頭土臉只得於八月底辭職下台。
日本之敗戰諾門罕,乃是由於武器裝備不如蘇聯,連帶軍事思想落後。蘇聯建國之初
,對日並不具備工業優勢,然自一九二八年開始連續實施國家發展之五年計劃,不過十年
,經由招攬商轉美國產業工廠技術與秘密合作德國研發軍工武器,蘇聯迅速飛躍提昇其重
工軍工產業實力,兼之地大物博而資源豐厚,得以大量製造先進武器。飛機、戰車、火炮
等源源不斷生產出廠,產量絕非日本及滿洲所能企及,石原莞爾以往擔憂果然成真。而且
日本對中作戰,極度依賴美國出售戰略資源,戰爭耗費大多皆為美國賺取,實際日本作戰
關鍵後勤資源幾乎完全仰賴美國與歐洲列強東南亞殖民地供給,如石油與橡膠。歐美列強
於中日戰爭供給雙方大量物資, 攫獲不少商業利益;英法殖民地域也予鄰接中國通融物
資轉運營利,日本對之無可奈何。
早在一九三八年底,近衛首相聲明大日本帝國國策,宣示中日戰爭與東亞新秩序而言
:『帝國冀求乃在建設新秩序以確保東亞永遠安定,今次征戰終極目的亦是在此。』『帝
國期望支那在於,分擔此一新東亞秩序建設之任務。』近衛聲明宣示「建設東亞新秩序」
乃是日本今後不可動搖之決心方針,並未動搖國府抗戰決心,卻而引發美國朝野警覺日本
準備要破壞東亞既有國際秩序,必然影響歐美利益,美國國務卿隨即表示任何人都無權強
制任何國家遵守新秩序。一九三九年一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對國會演說強調,愛好和平國
家不應資助強化侵略者,並暗示還有許多戰爭之外的方法可以直接讓侵略國政府感受到我
國國民之全面憤怒。美國民意即使孤立主義高漲,然而出自對於日軍侵華暴行反感,已達
七成以上贊同切斷對日軍需輸出。當年七月,正當日蘇交戰諾門罕之際,美國正式通告日
本,基於抗議日本侵略中國,從今廢棄美日通商航海條約。廢約於半年後生效,日本自此
開始憂患陷入戰略資源危機。
一九三九年八月底,陸軍推薦派系鬥爭中立之陸將阿部信行組閣,昭和天皇擔憂陸軍
親德傾向而特別批示強調「英美協調繼續」。其時長期對中戰爭惡果已然顯現於社會經濟
,總體戰全面動員之戰事需求搾乾日本有限工業資源;一般國民已靠口糧配給維持勞動作
息,而於團結愛國宣傳脅迫下艱辛存活為國奮鬥。阿部上台兩天即就歐戰爆發,德國進攻
波蘭,隨後英法對德宣戰。當時日本朝野自覺逐步陷入國際困境孤立無援,自從一九三二
年建立滿洲國挑戰國際秩序而退出國聯,日本已與英美疏遠,一九三七年事變衝突又與中
國為敵而攻戰至今無法解決,如今挑戰蘇聯時遭到美國經濟壓迫,而唯一有力盟友德國竟
然中途變卦,一切不得不使日本政府擔憂國運前途。當時一般認為德國對英法之戰,將會
重蹈一戰覆轍而曠日持久,德國更就無法轉身協助日本對抗蘇聯。以諾門罕戰事估測蘇軍
實力,日本對戰蘇聯乃是危機重重;而此時中國正受蘇聯有效軍援,更是難以征服。故而
阿部內閣轉換國策,追隨德國修好蘇聯,九月速與蘇聯達成停戰協定,並透過外交談判開
始設法拉攏蘇聯。因應歐戰局勢,日本高層仍然持續爭議日德軍事同盟問題,正反對立雙
方堅持仍然無解。同時對美貿易談判陷入死局,政府為求支援戰事,甚至要求國民交出家
中鐵器以供製造武器,物價上漲,民怨四起。阿部內閣喪盡人氣,國會提出不信任案。阿
部認為日德軍事同盟將會激化英美與日本對立局勢,曾經宣示不介入歐戰之方針,招致陸
軍反感而趁機倒閣。一九四○年一月,阿部辭職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