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3歲 ,年收大約100萬上下 ,我很想買房,但我找不到現在買房的理由 。
去年義大對兄弟的決賽 ,是我第一次踏上青埔的路途 。白天經過時 ,看著一塊一塊弭
平的土地 ,一區一區看似造鎮規劃的模式 ,一棟棟正要樹立的新大樓 ,我頓時覺得買
這是否也是好選擇 。
比賽結束後 ,傍晚10點 ,出了棒球場 ,開著車 ,才發現怎麼到處都是黑鴉鴉的一片,
許多土地還沒有蓋大樓 ,蓋了大樓的公寓沒有亮燈 ,才發現 ,原來附近要找一間7-11
都很困難 ,到處除了有路燈的地方 ,全是一片漆黑 。
沒有工作機會 ,沒有大量人潮進駐的青埔 ,我不知道買在這裡之後我隔壁到底會不會有
鄰家進駐 ,我不知道沒有生活機能的地方 ,我要怎麼生活 ,是否還不如買淡水泰山三
峽 。
20年的房貸 ,放眼往去台北市的房子 ,我能負擔只有那比我年紀還大的40年公寓 ,付
完房貸後 ,房子也差不多要跟我一起退休了 ,屋況、安全、管線根本像是一場賭注 ,
而這賭注是我一生努力的資產 ,好笑的是有一半的機率還要看妳隔壁鄰家有沒有跟你一
樣重視房屋的安全 。
我想買房安身立命 。
接觸公司核心部門後 ,協理、副總以上的長官 ,在伴隨過去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 ,用
了相較現在最低廉的成本 ,換取了如今房價暴漲年代最豐碩的果實 ,著眼的是如何在退
休之前保有現在的位置和利益 ,安穩退休 ,每年亮麗業績數字的背後 ,早已經慢慢突
顯出台灣前景的堪憂 。
現今撐起台灣經濟的科技業 ,是依靠二十年期規劃的新竹科學園區 ,用技術及代工為台
灣接起一筆又一筆的訂單 。美好的年代似乎過去了 ,HTC從千元股價衰落 ,筆電慢慢被
平板及雲端產品取代 ,世界上的創新科技週期越來越短 ,平臺經濟、自動化、機器人產
業已經開始取代低廉的產業人力成本 ,這樣的壓力已經從科技業慢慢蔓延 ,瑞典街頭已
經沒有人在用紙鈔消費 ,超市完全用條碼及電子支付取代 ,連麥當勞都已經開始用自動
化螢幕點餐 ,世界已經在轉變 。
當台北街頭的店面被網路及阿里巴巴打敗 ,許多店面已經很久無法出租 ,閒置在街頭,
Fintech時期來臨 ,銀行分行已經開始不斷撤點 ,整個經濟早就開始轉變模式 ,店面早
已經不見得是銷售最好的通路 ,最多只是旗艦店的廣告效益而已 。
上述點滴的變化 ,台灣開始很難參與競爭 ,平臺經濟的崛起 ,需要的是軟體 、創意人
才 ,而不是過去代工思維的競爭 ,但現在的台灣只想守成 ,加上市場不斷萎縮 ,人口
不斷老化 ,產業升級停滯 ,最後就是導致現在的薪資不斷向下探底 ,而優秀人才薪資
像是栓住緊箍咒般 ,上不去了 。
而對岸薪資開價兩倍三倍的挖角 ,給更多的授權跟舞臺 ,優秀的人才早已經很多外流大
陸、東南亞 ,回不來了 。
同行她學姐在大陸告訴我 ,她在大陸一樣做訓練 ,年收入是220萬臺幣 ,,台灣開的薪
資卻連100萬都不到 ,是台灣人才缺乏 ,還是不給應該有的水準 ,還是 ,市場規模給
不出這樣的薪水 。
我想在台灣買房安身立命 ,但現在的房價早已經不是我能力能夠負擔的範圍 。20年的房
貸 ,在台灣我已經沒有把握可以順利工作20年付完它 ,也擔心買一間無法負擔又沒把握
的房子 ,然後把自己的未來跟人生綁在這裡 ,無法動彈 ,我有點害怕 。
我真的很想在台灣買房安身立命 ,但台灣的經濟前景似乎讓我很難再有往上的空間 ,所
以我目前已經放棄在台灣買房 ,也看空台灣房市 ,因為少子化、老年化、外流等因素,
,不管是青埔還是其他地區 ,我已經找不到目前我要買房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