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看法是這樣
忘記多久以前有提過 時價登錄上路以後 房價會變成類似MWMW這樣的上下區間
原因在於 買方容易查到普遍屋主當年購屋成本 只要超過太多 要追價的會三思
但只要時間夠久 景氣循環過後 低於最高價某個程度就會有需求進場
類似今年三月附近
剛剛看資訊才知道 原來三月幾乎林口各家店都開紅盤@@ 看來我混很兇 哈哈
不過最後還是要討論一個觀念就是
主流產品與流動性風險問題
像中南部 高於10年以上的物件流動性會降低 變成市場非主流產品
林口大約10~15年以內還算主流性產品範圍 但20年後的公寓大樓透天基本上已較少在成交
(除非低於總價1千萬以下的物件還算有點機會)
台北市大約平均屋齡15年內都算很新的房子 流動性較佳 大部分都是30~40年房子居多
房子的價值大致上會在區域環境發展加成物件年齡在退出主流市場以前達到最佳價格
(舉例林口大約10年屋 當年10年前買的屋主幾乎隨便賣一賣都賺錢但10年前買林口會被笑)
台北市來說 都更已不容易 光看前陣子信義那個長安X路那邊就知道
要有大規模新房子釋出去壓低價格
除非來個類似921之類的發生在台北市 然後倒一票@@ 但真的發生只能說阿彌陀佛@@
或是對岸發瘋轟炸北市把房子全炸爛(這個發生機率也是要說阿彌陀佛)
不然很難有大規模的區域型整新與新房子競爭價格便宜釋出
想成家的首購族還是會往新興重劃區去尋找低總價1千萬到一千五百萬10年內的新物件去買
高總價資產的客群 大多還是會隨心情與需求去買 不會特別偏重某區域或是某類型
看股版名人來信大與龍二的需求就知道@@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