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endurance (大家好)》之銘言:
: 2016 vs 2024
: 人民薪水上升 台灣國際地位上升(中美大戰 晶片)
: 但房價也上升
: 以前2016比較多人是因為有需求才買房 沒需求就不買
: 現在是不管有需求沒需求 要投資還自住 一窩蜂跟政府借錢買房找盤子接
: 等於是房產佔全台人民資產上升(不知道有誰有這方面數據)
: 也許以前全台房價約佔人民資產1/5, 現在拉到1/2
: 表示居住成本上漲 不得不犧牲其他事情 只為了換一個居住空間
: 不知道2016 vs 2024 人民快樂指數誰高誰低呢
真要說的話,小妹是覺得現在人變得比較不快樂
現在的國民財富相較於8年前是增長了不少
但數字膨脹,位階還是不變
底層還是底層,中層還是中層,高層還是高層
只是彼此差距拉的更開更遠
縱使科技進步,讓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有水有電、衣食無憂、有廉價娛樂
人們還是難以提升滿意指數
這個現象早年的經濟學家就有做過研究
1974年,南加大教授Richard Easterlin曾比較1946年與1970年的美國人生活滿意度
他發現
過了24年,美國人的生活水準幾乎翻倍
(幾乎人人都有汽車、電冰箱、洗衣機、熱水)
但生活滿意度幾乎沒有變化
Richard Easterlin研究其他18個國家,發現也有同樣的狀況
這代表人們認為,二戰後的生活,並沒有比1970年的生活不幸到哪去
物質面的進步沒辦法反映在生活滿意度上
這個就是所謂的「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
「當基本的需求獲得滿足時,額外的富裕無法帶來額外的幸福感」
其實背後的原因也不難懂
財富不是絕對,而是相對;人類天性就是愛比較,而且慾望從來不會滿足
在這樣的本性下
「大家都變有錢」不如「只有我變有錢」
而且還要小心翼翼不要掉隊,後面還有少年股神幣神房神急起直追
甚至還有繼承仔父母灌功一畢業直接把自己踩下去
讓高不成低不就的人們散發出一股濃濃的階級焦慮
痛苦感,就是這樣來的
說真的,別人有不有錢到底干我屁事
但當看到社群網站一堆人在曬獲利的時候,難道內心真的沒有一絲起伏嗎?
許多人靠近30歲的時候就開始不安、糾結、焦慮
就小妹看來,都是因為太渴望「世俗成功」、太渴望獲得「外界認同」
但我是真的覺得
生活的幸福感,與金錢本身沒有直接關係,跟自我實現比較有關
只有自我實現了,更好的生活才會隨之而來
人之所以能感到幸福,其實不在於生活的有多舒適,而是因為生活的有希望
期盼的生活,不應該是打敗了多少人、上升到了什麼階級、賺了多少錢
而是在每天睡前,會覺得今天沒有白過,對明天還有期待,前有遠方,後有歸宿
在社群網站發達的今天,大家的思維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
大家都很忙,根本就沒人在乎別人是否功成名就
只有莫名高估自己的人,才會太在意別人的眼光
做到自我實現的第一步,就是盡可能的脫離對外在世界的依附
把專注力放在自己的內心,就像Alfred D’Souza 神父所寫的那首詩:
「跳舞吧,像沒有人會欣賞一樣
唱歌吧,像沒有人會聆聽一樣」
不要捨棄自己內心的真實追求,來換取世俗的認同
那並不值得,也不會真正的快樂
沒有一條道路是通往快樂,因為快樂本身就是道路
2016到2024年過了8年,我們都老了8歲
2016年剛畢業的新鮮人,現在也30歲了
孔子說,三十而立
其實講的不是成家立業,或者立定志向
而是指向內心,確立自己為人處世和待人接物的態度和原則
願每個走過八年歷練的版友,都已找到自己的方向
即使歷經風霜雨雪,仍能保有明亮的內心和清澈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