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去戲院看《流浪神狗人》的前一天,這個台灣人每年都慎重其事,
祭祖掃墓的清明節日,當晚搭計程車時隨便和司機先生閒聊起「網路掃墓」這
回事,還順便扯進「神明公仔」這玩意兒。想來其實挺有趣的,身處高度科技
發展時代的我們,現今究竟是怎樣看待自古以來的神,或鬼,或膜拜祂們的諸
多習俗呢?
●神衹/信仰
正好,《流浪神狗人》透過影像、故事,帶給我們更多關於神衹、關於信
仰,以及人們看待這些的態度,於各個面向的諸多省思。對於神的膜拜,無論
中外,不分宗教,起源無非是世上的人們借此尋求苦悶生活的一個出口,或是
找個寄託未來希望的對象。然而,當神明的膜拜或供養成了一種為達個人私願
而類似條件交換的買賣時,神是很可能因為喪失寄予厚望此功能性而慘遭遺棄
的,於此同時,人們的心、他原有的信仰不也跟著一塊兒丟失了?
陳芯宜導演對於神衹的觀點,一開始看來像是不以為然,讓神們與人們保
持一個比較遠的距離,高捷荒郊野外撿拾來的神像,硬是不理會他的訴說,怎
麼看不過就是木頭雕刻罷了;必勇手中的十字架項鍊當然也不可能輕易幫他戒
酒。之後,對於神的一些質疑被提出來了,祂究竟有沒有存在的必要?能不能
幫得了大忙?(出了車禍若為了尊重基督而實話實說呢....)神始終擺脫不了
祂被創造之時就伴隨的功能性需求,遺憾的是,人們時常在求諸於神的同時忘
了反求諸己。所幸,在陳芯宜和樓一安在劇本巧設鋪排之下,讓原不存在但實
體流浪的神回歸本位,予人發揮效用,也讓活生生但精神流浪的人找回自我,
對神圓融接納。最重要的是那份堅定的信仰吧!尤其生活在現今重度壓力、高
度競爭的社會,精神上、經濟上都亟須解決之道的時代。信仰神衹、信仰金錢
、信仰偶像、信仰工作....,回歸到最根本是要信仰自己呀~天助之外,更要
自助!
●諷刺/質問
《流浪神狗人》電影裡有許多諷刺橋段不禁教人看了發噱,但是電影外同
樣是很諷刺的,因為觀眾笑開的同時,應該也覺得自己真不應該,意識到諷刺
的點,正是我們所處台灣社會的各種光怪陸離、匪夷所思或本末倒置的現象。
頭戴誇張的膠框眼鏡,一副不太正經說起話來語帶敷衍的婦科醫生;連環車禍
現場記者急忙報出高貴名犬失蹤的如此「重大」消息;最不天然、最是刻意的
身心靈中心要幫助都會上班族達到最天然自由、最自在放鬆的境界。而諷刺到
了極點的,應該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SM援交轉為詐騙取財吧!現代都會人的
壓抑、扭曲、病態,一覽無疑。《流浪神狗人》很值得一看的地方就在於此,
陳芯宜聰明地選擇一種間接的質問方法,以冷調諷刺丟出一個個社會批判,害
觀眾看得心有戚戚,不知是殘忍訕笑,還是自我解嘲?
所幸這部電影所批判的所諷刺的不至於太強烈,而且最終結局流露出台灣
人的溫暖,這份溫暖可能來自陌生殘障者對流浪小少年的關心,也可以是山區
原住民予外地遊客的指路相助,或者是關係緊繃到快要爆炸的夫妻重修舊好。
城鄉差距固然存在,貧富之別明顯擴大,但不同的階層、不同的族群、不同的
年紀,其實都各有各的生活難處或精神困境,不是嗎?與其埋東怨西、羨慕他
人,不如抽個吉籤,好讓自己對未來充滿希望。
●精準選角
看《流浪神狗人》裡蘇慧倫的演出,我一直有種錯覺,以為《深海》當中
那位憂鬱的女孩長大了,甩了李威後離開高雄,然後跑到台北來跟張翰成家立
業啦!XD 同樣地看到張洋洋在這部片中的模樣和舉止,不禁令我設想成《指
間的重量》那個四處偷竊的小子之後淪落至此....這實在是有趣的連結,也代
表這兩位演員詮釋特定性格的角色,均有其精湛的表現和高度說服力。看過《
流浪神狗人》,我怎麼也不會忘記玻璃倒映一片藍天上頭透出蘇慧倫深深憂鬱
的臉龐,以及洋洋對高捷說完自身經歷後強忍自幼缺乏親情的悲傷而仍不斷一
口口咬著寶卡卡的難過神情。另外,台灣電影圈內多人的鼎力相助,不僅讓觀
眾看足其他新生代演員,如黃健瑋、柯佳嬿、馬念先,眼尖一點的還能瞥見周
美玲和李志薔導演出場客串一角,算是好友的情義相挺吧!
●交錯劇情
多組人馬原本互不相干,隨著劇情推展逐漸相互交錯,交替影響,而觀眾
看電影的同時也跟著組織或解構,因此得到觀影樂趣。說實在這類劇情結構近
年在影壇上實在不少,從《衝擊效應》《火線交錯》到《天堂邊緣》,台灣有
過《一年之初》。雖然《流浪神狗人》可能因為各組人之間片尾的連結(那桶
汽油實在有點扯)過於巧妙而稍嫌刻意,但導演充分利用此類型如實呈現台灣
的多元化,而且做得非常徹底,也表現不俗。有都會男女、原住民家庭,也有
肢體障礙或流浪無家的邊緣人,甚至點了一下外籍勞工。我們都共同生活在台
灣這塊土地上,擁有著相通的在地文化,面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不過生活依
然要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