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討論了劇情,
所以這篇文章主要談的是觀看人的心境變化.
簡單講,
這是一部會讓原住民重新拾起"我們的信仰在哪裡"想法的一部片,
特別當老莫那在溪邊與莫那爸合唱時,
電影院內的氣氛更是嚴肅到了極點 =.=
不過也是有搞笑的地方啦, 當第一句賽德克語出來時,
全場就此起彼落的發出,
"Truku? 不是, 不太一樣... 白痴, 是南投的 Seediq啦"(太魯閣話)
因為語言大致相通, 所以聽到不太一樣的發音時就會惹的大家一陣竊笑,
就像習慣聽到花蓮腔的台語後, 再聽廈門腔就會感到新奇.
另外就是巴萬酒醉時, 全場也幾乎邊笑邊說"這酒量也太差了吧, 才兩杯就倒了",
嗯, 總之, 笑點跟之前雷文的討論會有些不一樣.
話題拉回到信仰.
霧社事件與Truku幾乎無關,
但老一輩的長者(90歲以上)都講過他們不停的被日本人搶走獵場,
不停被迫趕下山的故事.
後來教會入住各部落, 就逐漸的改變信仰. 可是族人真的相信永生及審判日嗎?
不, 族人仍然相信死後大家會團聚, 而且過世的人其實還是陪伴在我們身邊.
於是當劇中莫那看到死去dama的靈魂時, 我不但一點都不覺得矯情,
反倒是羨慕, 羨慕莫那可以"看到"並"交談", 而不是像家中長輩必須靠"靈諭"或
"夢境", 來與死去的長者溝通.
也在此時電影院內開始傳來了些微的啜泣聲...
另外就是影片內的歌曲.
就像上山打獵前的嚴肅儀式, 出草前所有人都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情,
歌曲的內容和表情在我看來其實是在透露兩個訊息:
第一就是"這是馬虎不得的事, 不容許任何出錯",
第二就是"我們, 勢在必得".
也許場內的觀眾也有感受到, 所以每一段歌曲都是屏氣凝神的專心聽著,
沒有任何的笑聲, 也沒有任何的交談.
最後一幕莫那坐在升旗台, 看著周圍已發生的一切,
與哭喊著的老婦人心裡想著的或許是同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