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學習四聖諦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2-24 16:34:40
心得:
修學佛法,任何階段都不離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佛陀於菩提樹下證悟成道,於五比丘初轉「四聖諦」法輪,是為世間三寶首次成立。
【四聖諦】(四諦三轉十二行相)為佛陀教示我們的修學總綱─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八萬四千法門無出於此。四聖諦統攝凡聖因果,其中【苦、集】為流轉世間之因果,【
滅、道】為還滅世間之因果。《菩提道次第廣論》云:「如是四諦,大小乘中皆數宣說,
是為善逝總攝生死流轉,生死還滅諸扼要處。故修解脫極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
苦集二諦中,【集諦】是流轉世間之因,集諦的詳細開展為【十二緣起支】,生死之
流由【無明緣行】。無明引生煩惱(貪嗔痴等根本煩惱),造作染污的身語意三業,而感
苦果(苦諦),生死流轉由起惑造業感苦。佛法教示我們斷除無明煩惱,出離生死大海。
業力的造作推動著吾人輪轉不休,吾人造作的行為會形成一股力量(業力),將來使
吾人承受果報,若是染污業行唯是開啟惡趣之門。故而在生死流轉中要得增上乃至解脫,
首先對於業果的取捨至為重要,而業果的取捨轉趣妙行或惡行,由【身語意】三門決定。
【身語意】三門一切善不善行,由十個業道所攝,即【身三:殺生、偷盜、邪行】,
【語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三:貪欲、瞋恚、邪見】。行惡合稱十惡業道
,行善合稱十善業道。【十善業道:離殺、離盜、離邪行、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
綺語、離貪欲、離瞋恚、離邪見(正見)】通有漏、無漏,為世間、出世間善法所共基。
四聖諦的內涵,了知輪迴【苦諦】,與產生輪迴苦諦,由【集諦】所攝之業與煩惱,
必須斷除煩惱截斷生死之流,才能證得涅槃【滅諦】──以解脫道而言斷除煩惱障,證得
阿羅漢果位;以菩薩道而言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證得圓滿的佛果位。斷除煩惱證得涅槃
滅諦,必需修學道諦,【道諦】所攝之三十七道品、六度波羅蜜,含攝「戒定慧」三學。
以下恭錄師長法語:
───────────────────────────────────────
學習四聖諦的三個階段
雪歌仁波切
  任何階段,都要學習四聖諦。然程度不同,修學的階段,也有深淺上的差異。
  最粗淺的層次,就是將四聖諦與自己生命連接來學習;接著從自身的體驗,推己及人
,替別人想一想,類似稍稍體會上士道大乘法。以上是第一階段淺顯的學習。
  接著,體會深入之後,我們會渴求更深入學習四聖諦,生起這種希求心,即可進入空
性的學習,這是第二階段。
  等到內心於法生起強大希求與信心,渴望入道修習時,即開始道次第的修學。由下、
中、上士道再入密續,此即道次第修學的次第。
■第一階段:將四聖諦與自己的生活連接,並推己及人。
  修四聖諦,大致上有深淺二種層次,由淺入深。首先,淺的階段中,以聞思為主,目
標是能生起定解及不退轉的信心,以及強烈的希求與歡喜。
  透過自己生活上的經驗,簡單地與四聖諦連結,進而體會:「喔!佛陀說的,一點沒
錯!真的是有這些現象!當初我不知道是苦,後來慢慢也感受到苦,現在我終於明白了。
」多想想這些生活上的經驗,試著將它們連結到苦諦與集諦的道理。不過,這種認識還談
不上透徹與通達。
  例如懷疑自己會不會得到?會不會得不到?像這樣先有貪瞋,再由於欲取、欲捨的心
,懷疑自己「我能做到嗎?」、「我能成佛嗎?」此時,我們也許會跟別人競爭,失敗就
沮喪生氣,成功又洋洋得意,傲慢起來。我們的心,就是這樣起起伏伏,平靜不了。佛經
述說的狀態,非常符合我們實際的經驗。透過如是觀察與思惟,我們能認識簡單的集諦。
  接著,也可簡單的思惟滅諦與道諦。「我如何出離這些問題?」、「如何出離內心的
痛苦?」「因為內心煩惱引發的外在仇人,這些問題該如何出離?」「要如何壓伏貪瞋?
」「如何處理外在的困境?」…等等,這些都代表簡單的滅諦。雖非真正的滅諦,還算是
「斷除」這個果位。
  用什麼方法斷除?看看佛經,通常內心會稍稍平靜下來,心可以調整一下。這是簡單
的道諦。
  這些都是非常簡單的一個理解,十分淺顯的階段。基本上,就是為了離苦得樂,何者
應捨、何者應取等生活上的改變,我們就是用這種方式,學習簡單的四聖諦。
  自己稍有體會之後,再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替別人想。他人與我,都有著相同的苦,
那麼,「苦從哪裡來?」、「如何解決問題?」我們也幫別人想一想。這樣子,就有一點
大乘佛法的味道了。
  將四聖諦與大乘法連接起來,雖然還不是真正的大乘法,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但仍與
大乘菩提心相關,層次較淺些。
■第二階段:學習空性,發展大悲心。
  在這淺淺的體會中,一顆希求的心,會讓我們看見更遠的地方!於四聖諦深刻的道理
生起信心,生起信心後,即進入更深廣的學習。這個階段,時間會長一點。
  此時,思惟的不僅是「今生」這個範圍,生死輪迴中的業、煩惱、十二緣起,整個要
連接起來修。所以,苦諦指的是道次第中的「三苦、六苦、八苦」;苦的根源,是業,業
的來源是煩惱,煩惱的根本是我執。
  那麼,「我執如何成為煩惱的根呢?」、「我執與煩惱,有什麼關係?」就這樣更進
一步去清楚彼此間的關係,更細膩的去觀察思考。
  「我執,是錯亂?還是不錯亂?」、「如果它是錯亂的,那我能不能斷除它?」從這
裡,我們接連著學習空性。
  明白了空性的道理,我們會更有信心,知道自己終能斷除我執!我執能斷除掉,煩惱
就斷得掉,斷除煩惱,就能停止惡業不再新造,惡業能停下來,果報總有一天會結束,苦
諦,會終止!這樣的學習方法,就是道諦。
  透過道諦,能滅除輪迴的果報,此即滅諦。在這個階段,比較深入一點。
  要能生起定解,必須具備廣大的邏輯推理能力。寛廣的聞思,也須建立在廣大的體驗
上,因此,體驗也算是一點修持啦,試一下的意思,但這個階段,仍以聞思為主,才會生
起定解,後面才是「信心」、「歡喜」、「希求」這些次第。
  不斷深入觀察思考,內心會形成定解。一旦定解生起,「解脫」這件事情,就像是「
活活的存在」,那麼圓滿的一條道路,不走不行!而且,不是光我自己走,身邊的眾生也
要一起走。「脫離輪迴的方法,真實存在,可惜他們都不懂,真可憐!」於是,慈悲生起

  這種慈悲,並不足夠,只是自己一種受苦的感覺而已,並非真正的慈悲。小乘也有四
無量心,這類的慈悲,還達不到大乘的慈悲心。
  何謂大乘的慈悲心?視每一位眾生像自己最親愛的獨子一般。為了生起這種慈心,必
須觀修七因果及自他換等法。
  看一看七因果法,雖然自己還不能生起真正的證量,但是稍微試一下,也會感受到些
許的改變:會有種想利益他人、想幫他人脫離痛苦的決心。就這一點來說,「希求菩提心
」這件事情,變得有希望,且對於學習空正見,也很有希望。此時,真正希求的心,才會
生起。
  反之,我們處於一種不清不楚的狀態,就跟著一個人走,完全不懂真正的自已是什麼
樣子,修行起來,就不像上面次第那般清楚、堅定。如果能從內心,自己有一種「將來我
要獲得某某果報」的期望,而你也知道這個希望辦得成,那麼修菩提心,是實際可行的一
件事。生起菩提心與空正見,也可行。斷除掉煩惱,我也做得到。解脫,絕對行得通。如
此一來,一心想生起證量的希求,擋也擋不住!
  此時,我們才會覺得人身很殊勝、絕不可浪費,必須儘快生起證量,脫離輪迴。可是
這樣子修,還不代表能生得起真正的證量!到目前為止,只是自己心中的定解與信心、歡
喜及希求而已,大概就這個程度。
■第三階段:真正開始實修道次第。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
  證量,不是那麼容易生起的,必須一步一步按次第往上走。
  例如,修菩提心之前,必須具備大悲心;想要有大悲心,你必須對對境的眾生,要有
永恆究竟利益他的心;要有此利他的心,就必須先清楚什麼是「永恆究竟利他」;於此「
永恆究竟的利他」,不光要清楚意義,還必須有感受。
  對自己恆常、究竟的利益先有感受與希求(出離心),才能替別人想。也就是,生起
大悲心前,先有出離心。透過四聖諦與十二緣起的觀修,幫助我們生起出離心的感受。
  自己沒有出離心,又如何具備永恆究竟利益眾生的意樂?生不起此種意樂,就只能眾
生餓了給他食物、渴了給他水喝…,暫時的利益罷了。如何永恆究竟的利益他?我們一無
所知;根本上,他怎麼苦?有多苦?我們更是漠然,沒有感覺。
  因此,生起大悲心前,要先生起出離心;要有出離心,則必須放棄現世的執著。現世
的執著放不掉,整個生死輪迴的執著心,又怎麼可能放掉?因此,現世的執著,要放得下
來。此證量,主要依靠修學下士道的法。
  既然我有一個清楚明確的追求,該如何達到此目標呢?接著,我們要思惟整個過程與
其必備的基本條件是什麼?需要什麼?在這之前又需要什麼?更前面又是什麼?此即道次
第。
  如果這樣子修,一定會飲水思源:「我跟誰學的?」依止善知識,是道次第中第一個
要修的法。我們修依止善知識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修菩提心與空正見。所以,依止善知
識,是每一位大乘行者都必須要修的法。否則再怎麼修,也生不起應有的證量,這就是因
果法則。
  因此,正式入道次第修學下士道之前,首先要修依止善知識。
  內心沒有希求菩提心及空正見,而直接修依止善知識,並不是一位大乘行者要修的法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目標裡若沒有菩提心與空正見,就直接修下士道,這種下士道的法
,也不是一位大乘行者要修的下士道(不共下士道)。
  目標一定要是菩提心與空正見才行,正是為了追求此目標,我們才修下士道,這是大
乘行者應該要修的,因此稱為「共下士道」。
  我們必須將大乘行者的目標(菩提心與空正見)做為「工具」,才去實修依止善知識
,與下中上士道次第的法類。否則,沒有「工具」,一股腦兒跳進去依止善知識,那就慘
了!
  總之,認識了四聖諦、菩提心、空正見、自他相換等法,對這些功德生起信心、定解
、歡喜之後,強烈的希求於焉而生。如果內心希求不強,觀念也未建立,依止善知識以下
的實修,就都不對了。
  未紮實學習四聖諦,就直接跳到依止善知識、業果等法的學習,實在跟外道沒兩樣。
外道也有依止善知識,也有皈依、業果,甚至很強調信仰,他們也說不可以殺、盜、淫、
妄語、罵人、綺語、挑撥離間、貪、瞋…等等十惡業。
  沒有四聖諦的修行內涵,而修依止善知識、皈依、業因果,只是外頭掛著佛教的招牌
,但內在,根本不是佛教。這是比較不客氣的話。
  按次第學習,才會明白整個因果關係,若果真明白,一定會想獲得「果」。如此一來
,依止善知識的因,我們一定會努力修。
  生起依止善知識的證量後,即可依於它,生起下士道、中士道的證量,也能生起菩提
心,最後成佛。
 
  此實修道次第階段中,目標又高一層,主要是為了生起證悟。我們要生起依止善知識
的證悟、下士道的證悟、中士道的證悟。
  證悟的意思解釋一下。前面階段只是心裡有歡喜與希求,但身語意還沒辦法改變。一
旦證悟,整個人身語意徹底改變,身語意與所觀修的法完全吻合,無二無別,全面的改變

  這種改變,不是強迫喔,或自己鼓勵鼓勵一下的樣子,它是真正堅定的改變,一旦改
變就不再走樣,如此,才能稱之為「證悟」。沒有改變,不算證悟。
  道,即證悟、證量之意,它是證量的一條道路(證量之路)。一個個證悟,按次第先
後排成了一條線,這就是「道」。生起了證悟,整個人就會改變,所有的身語意,都會改
變,不是暫時的現象,而是真的全部改變。
《取材於雪歌仁波切講授《四聖諦》20080909台東》
阿底峽佛學會 http://www.adisha.org/index.php
───────────────────────────────────────
四聖諦在三士道的意義
雪歌仁波切
 
也許有人會說:「我已經是佛教徒了,應該不必透過四聖諦來學吧?」
不能這樣想。因為,我們只不過「外表」像佛教徒,但內心裡,其實離佛法很遠。我
們只會嘴巴上說:「佛法,是能解脫的方法。」但心裡,根本沒信心。「佛法,真能讓我
脫離輪迴?」我們其實掛了很大的一個問號在心上。對佛法沒信心,對釋迦牟尼佛,也不
可能有信心。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和外道,根本沒兩樣!
要成為一位真正的佛教徒,必須破除以上的疑惑。如何破除?就要像陳那、法稱破除
外道的方式一樣,以四聖諦來破除內心的疑惑。然後,從內心真正生起堅固的信仰或信心
。用四聖諦,讓自己成為一位真正的佛教徒!
宗喀巴大師,亦如世尊與祖師們,非常非常注重四聖諦。他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
明確指出應依四聖諦引導學者:「…故修解脫極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須如是次
第引導學者。…」上師帶領弟子,須以四聖諦的次第來引導,因為這是最好的方式,極為
切要。法王達賴喇嘛經常會引用這一句。
再者,《菩提道次第廣論》一開始闡釋「一切聖教無違殊勝」時,先介紹「何謂聖教
?」,介紹時,講的也是四聖諦。講說四聖諦,就是聖教;沒講四聖諦,就不算是聖教。
宗喀巴大師依《般若燈廣釋》的內容來定義聖教,而《般若燈廣釋》的內容,都是四聖諦
。此乃宗喀巴大師對於四聖諦的看法。
大祖師們,都如此強調四聖諦,我們照著做,就是最如法的學習。
四聖諦是整體的一個修行大綱,包含大小乘及顯密教法,可說一切的法,都包括在四
聖諦裡面。四聖諦有此特色。學習四聖諦,才會認識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沒有學,就無法
認識。因此,一開頭要學四聖諦,十分重要。四聖諦可以幫助我們掌握釋迦牟尼佛教法的
精要,否則不會知道世尊的教法是什麼。因此,理解四聖諦,真的非常重要。
然而,你們千萬別以為學了四聖諦,其他就不必學了喔!事實上,下士道有四聖諦,
中士道有,上士道也有,密續還是有四聖諦。四聖諦本身,有淺深、廣略上的差別。所以
完整的學習與理解,很重要。
■下士道的四聖諦
  
  下士道的證悟,與四聖諦相關。一般而言,四聖諦的苦諦範圍比較大,涵蓋整個生死
輪迴,但下士道的苦諦,僅侷限於三惡道的苦。
  
  令墮三惡道的「惡業」,與造此惡業的「粗猛煩惱」,此二為集諦。去除惡業因的方
法,即道諦。真實脫離三惡道的苦,即滅諦。
  
  按此四聖諦的取捨,實際去做,如理如法的改變身語意,就是實修下士道的四聖諦。
  
■中士道的四聖諦
  
  中士道苦諦的範圍,包括整個六道眾生(三善道與三惡道),範圍更較大。因此,集
諦的業與煩惱,也就包含了一切的業與煩惱。斷除業與煩惱的方法,即道諦。徹底脫離了
苦諦,就是滅諦。此為實修中士道的四聖諦。
  
  中士道,一個個徹底對治一切煩惱的修行方法,能去除所有輪迴上的苦。修此法而獲
得的證悟,就是中士道的證悟。
  
■上士道的四聖諦
  
  中士道對輪迴所修的出離心(苦諦與集諦),套用在一切眾生上來修,即上士道的大
悲心;為了處理這個問題,自己必須先獲得無住涅槃,也就是滅諦;為了證得無住涅槃,
必須先對治我執與我愛執,此包含廣行與深見的法門,即上士道的道諦。
  
■密續的四聖諦
  
  四聖諦,含攝一切佛法。未修學道次第前,必須學四聖諦;真正進入道次第後,學的
也是四聖諦的法;甚至進入密續後,都還是四聖諦的法。
  
  房子、人、山川平原…等,我們都將之視為凡夫境界,此即凡夫顯現的執著。從密續
的角度來看,此凡庸的想法,必須斷除,它就是密續的苦諦;這些凡夫顯現的執著,從何
而來?它從「粗分氣」的融入來。因此,我們必須將之斷除。(註:粗分氣,即粗分心識
。)
  
  往生時,有八個融入階段,即地、水、火、風、所顯、增、近得、光明八個階段。地
水火風融入的粗分氣階段裡,雖有第六意識,但更細的心識,是所顯、增、近得,此三個
融入階段,是非常非常細的心識,顯教裡,沒有談這些。第八階段「光明」,才是我們所
需要的,其他前面七個,都必須斷除。
  
  前面七個階段的心識,給我們帶來了凡夫顯現的執著,這些凡夫顯現的執著,就是密
續中的苦諦。其來源是粗分心識,此為集諦。去除了粗分氣,即能去除一切凡夫顯現的執
著,所有的一切,都是清淨的,每間房子,都是淨土,所有的人,對我而言都是佛,這種
境界,就是滅諦。欲達此境界,必須實修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這是道諦。密續裡面,也
有四聖諦。
  
  顯密都有四聖諦,大小乘也有四聖諦。每一個階段,都有四聖諦。故說四聖諦,能含
攝一切佛法。大家要認識這點。
  
  總之,未入道次第依止善知識之前,要學四聖諦。進入道次第後,為了改變身語意的
上、中、下每一階段,也要修四聖諦。因此,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四聖諦
的法是「修行大温陀楠」。
  
  雖說任一階段,都要學習四聖諦,但程度有不同,修學的深度,也有差別。
  
  對於還未進入道次第實修生起證量的人,應增加對「法寶」的信心、歡喜、希求。要
增長這些,必須學習四聖諦。我們現在就正處於此階段,也因這個理由,所以我想講四聖
諦。
(擷取自仁波切於台東四聖諦課程)
中華民國阿底峽佛學會
http://www.adisha.org/
作者: budalearning (主眷顧錢多離家近)   2014-02-24 21:51:00
佛陀成道後第一個講的就是四聖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