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有點長,這是必然的
大乘佛教轉化成漢傳佛教後,思想愈發擴散,很多名相和因果都不是簡單的三兩句能
講個圓滿~
當愈深入瞭解,就愈發現,現代書籍如此容易取得,能讓佛法更容易接觸人間
但也易造成聰明人的所知障愈深,這大概是始料未及的事
由於篇幅頗長,我會數段數段的整理,
整理的目的是因為宏印法師 早期曾在印順 法師身邊學習,所以要二者的思想脈胳
應該是有些相似,但對於有沒看過印順 法師著作的人可能會不太清楚宏印 法師在文中
的描述是以什麼立場及角度去詮釋,所以下面會稍做題解大意僅供大家參考。
這是在喇嘛網轉來的,裡頭應該是有些錯字,但我就不更動了。
從“空義”談中觀與唯識 宏印法師
序
中國人接受印度的中觀般若而開展出天臺,中國人接受印度的唯識而開展出華嚴。華
嚴與天臺被稱為廣大悉備系統,地位是相當高的,可見要瞭解中國佛學的博大系統,也不
能忽略對中觀、唯識的研究。換句話說,如果對中觀、唯識有好的認識基礎,要瞭解中國
天臺和華嚴等思想就比較容易通達。
今天要講的“從空義談中觀與唯識”,這個題目雖然比較學術性,但它和修行卻很有
關係。古時候的印度人不論那一宗、那一派、什麼法門,都不會為學術而學術,或者為學
問而學問,為研究而研究。因為印度的各宗教、各哲學,以及佛教裡面的各教派理論都和
修行、求解脫有密切關係。直到近代,才開始純學術的考證。
我為什麼要選這個題一來談呢?可能我們近代在研究佛學、研究佛法都知道,“空”
這個觀念,這個道理是最困惑人的了。通常我們將“空義”簡稱為“空”,但是將“空義
”兩字連用的也有,像“中論”就出現“空義”這個名詞。那麼,並非到了大乘才開始談
空,原始佛教時代,小乘的部派時代,直到大乘應運而生的時代,都在談空,來到中國也
是在談空。曾終看到佛教的雜誌上,有一位余老居士在他的文章裡人聲呼籲:佛教下要再
談空啦!談空會導致人家的誤會,總覺得佛教是消極的、厭世的、否定的,空已經談得太
多啦!應該儘量談有,尤其是“真空妙有”的“妙有”應該多談些,才能使得佛教更積極
。我覺得他的用心可嘉,他的動機也值得我們諒解。但是事實上,“空”的觀念與修行足
有密切關係的,所以從印度歷史上各宗各派的佛教,直到中國歷史上各宗各派的佛教一定
都要談空,以後的佛教可能也是要談,不談也不行。像一般人常常將佛門稱為空門,出了
家就叫做遁入空門,這是不懂佛法才曾產生的誤會。事實上,正確的瞭解“空”;對一個
學佛的人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