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唯識論 從空義談中觀與唯識 宏印法師著

作者: Xras (想不出來)   2017-11-12 01:53:22
有一派人呢,他們建構這麼一個大乘佛教的模型
這個模型就是阿含→中觀→唯識→如來藏
後者是從前者發展而來,因為後者是晚於前者出現的
這種「發展的」佛教史觀有什麼樣的問題,教界已經很多人批判過了
我在版面上也發表過意見,這裡不再重複敘述同樣的觀點。
退一萬步言,即使姑且認可在印度佛教史上是如此的呈現
但是在漢傳佛教史上卻並非如此。
然而為了把這樣的模型也套用到漢傳佛教
有意或無意扭曲或忽略了歷史的事實:
我將史料文獻形塑、過濾成我要的樣子,再拿來證明我建構的模型是對的。
或許用削足適履比先射箭再畫靶更貼切?
在鳩摩羅什之後再來就是南北朝,
到了南北朝時候,唯識的經典、論典就漸漸介紹進來了,
到了唐朝時候,不只唯識的經論,
連如來藏真常唯心論的思想也大量的介紹進來。
好比這一段
如若說南北朝時期唯識學在漢地的傳播可以用「漸漸」二字形容
他們所謂的「真常唯心」思想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就不是一字不提的當作什麼都沒發生
等到了唐朝才被大量的介紹進來
事實上是,除了密教部以外,幾乎所有重要的『真常唯心』的經、論
在這段時間都已經譯成漢文並且被廣泛的探討,雖然當時沒有宗派形成
但是學派是有的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竺道生〉、十七章〈南方涅槃佛性諸說〉、
十九章〈北方禪法淨土與戒律〉,去看看那些內容。
連梁武帝都上台開講涅槃經,他推素食不就是一堆真常唯心的經說應該要素食的?
不要跟我說那些不是真常唯心、不夠大量、不夠深入、
不夠ooxx...,只有唐朝進來的才算數,因為箭貌似是射到唐朝以後的
又如,他們很尊崇龍樹中觀學,但龍樹何止中觀?
華嚴經誰從拿出來的?不光拿出來,龍樹菩薩還著了論解釋。
用他們的三系教判,華嚴是那一系的經典呢?
還有〈讚法界頌〉,這是標準的「真常唯心」的論,
藏傳佛教的幾位大德包括達賴喇嘛都開講過這部論頌。
是不是早在「唯識與如來藏」合流之前,「中觀與如來藏」已經合流了
但是這一派人基本不太會跟你強調這些,
因為龍樹就是中觀、性空,因為龍樹與中觀是屬於純粹而美好的初期大乘,
如來藏、真常唯心什麼的那「必須」是後期的,連「中期」都不可以是,
它是佛教受到外道滲透污染「梵我一如化」之後的產品,
在那麼早出現是不可以的。
那麼,什麼叫掉坑?請看示範:
早期的如來藏學派經典中,只有對如來藏常住的探討,但未與唯識學派的學說結合。
唯識學派的經典,如《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等經典
出現後,與如來藏學派之間有緊密的關連。至《楞伽經》集成後,唯識學派的理論
與如來藏理論融合。《楞伽經》將如來藏思想,與唯識思想會通,也與般若學派
的一切法空會通。
依著這一派人所持的「發展的」佛法史觀,後後由前前發展而來。
在這種框架之下,他的意思就是說:
有一群人的思想是唯識學派,有另外一派人是如來藏學派,
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有一個或一些不世出的天才,成功的融合了兩派的思想,
其中一個學術成果叫《寶性論》
另外一個是晚於《寶性論》集成的作品叫《楞伽經》,
它不僅會通唯識系與如來藏系,還會通了性空系。
接著,用「合流」來形容這個過程。
到底誰該慎言?究竟是誰輕浮?
在這派人的眼裡,「論」或許是某人真實署名的著作,
然而「經」全都是不知何人的托名偽作
什麼叫集成?根本就是論文發表的意思
也因此才會用那些莫名所以的言辭去描述經論之間的關係,
閱讀這派人的文字,如何能不臨淵履薄?
在這個宗教、思想自由的時代,任何人可以都可以有自己的信仰與想法。
然而
「直到近代,才開始純學術的考證」
這十三個字這就是這派人在佛法思考上所有問題的根源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12 02:37:00
其實幾個簡單的邏輯觀念,就能破這些妄想臆測了。
作者: redbalon (紅色男爵)   2017-11-12 02:37:00
好複雜啊,小弟還是先好好研讀雜阿含經好了。
作者: mickey286288   2017-11-12 02:37:00
作者: redbalon (紅色男爵)   2017-11-12 03:23:00
可是Bona學友,證果除了佛陀授記,就只有自知自證了,外人無從得知。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12 03:41:00
佛經中確實也授記了後世幾位大乘菩薩的出世。不過當後人對佛經逐漸失去信心,剩下的就是自我智慧辨別~舉文中《楞伽經》來講,有一派後世學者對此經有異議,但也有一派修行者對此經非常重視,就是達摩祖師以下的禪宗,所以兩派放在天秤上看,誰的德行、智慧能取信後人,就是後代人自己智慧的取捨了。這是否其中一個標準,另外一個標準就是自己去實修了,去讀了,去修了,是否能息滅煩惱諸苦,這也是一個標準。另外,學者考據這個工作,並非現代才有,早於玄奘法師之前,這些工作就是一直都在進行中,大藏經的編收、翻譯、校正,幾乎都是國家機關以及博學且修行的大德在把關。為什麼以前沒這麼多問題,修行者也陸續有傳承,乃至於日韓等各國還去中國留學,將經書取回各國去實修,也都出了不少高僧。而現代幾位日本或華人的考據,這些學者在本身的修證上,似乎並沒見過能化育各方的大善知識,再看其留下的著作,也幾乎沒有如高僧大德們的那般啟悟人心的智慧。以這樣的程度與證量,其實為什麼現代人會覺得後人比較有可信度,這點我是滿疑惑的。後來其實我有想過,中國在清末,佛教經歷了滿巨大的變革整體的僧培教育機制崩解,這是一個很大的主因。如果能維持如唐宋的教育審核系統,僧人在社會上的地位,一定會非常受到尊重,而整體的佛經傳承,也會少很多風波~前述稍微補充,現代學者也有非常好的,有貢獻的一面,這部分是值得肯定的,但某部分對於佛經的較勘,仔細看其論述,多半只是停留在臆測的部分,很少看到能透過教理的層面來提出不同觀點,這是很遺憾的。而為什麼前面說證量很重要,因為佛經並非單純世間書,因為如果沒有一定的學修背景,是很可能錯解佛經的,在這情況下去判斷佛教史的傳承脈絡,誤判的可能性就極大。就像歷史上道安法師的彌天高判,智者大師的三止三觀,佛經都還沒完整傳入中國,他們已經能透過部分教理觀察出佛法中深入的道理與脈絡,這就是證量與無證量的差異。所以很多細節是要留意的。(有證量者就像歷史上道安法師... (前頭漏了幾個字。)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7-11-12 10:11:00
其實有時也要看中觀,唯識,如來藏兩兩合流的情況理論與理論間的合流是不是合理根本不須考古哲學歸哲學,考古歸考古理論間的合流難道就一定合理嗎?不過修行上最好以阿含為主最沒問題還是喜歡般若經,一翻兩瞪眼看不懂就是境界不夠境界夠自然看得懂南傳大藏經也有空義,但你可以不了空,不可以不修四聖禘,四念處,十二因緣南北傳都有空義的經典要了解空沒必要去揣摩後來不一定合佛義的理論佛時代阿羅漢數量高達千二百五,菩薩數量應該沒這麼多代表阿羅漢其實是比較普遍的菩薩境界太高,本來就不是適合所有人但初期大乘經典很多是人類瑰寶我本身是曾花大量時間讀大乘經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7-11-12 10:50: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7-11-12 11:03:00
金剛經解空寶典,人若能解空,閱解深密經也能豁然。單純覺得法門是接引人,落於文字思想,總是不圓滿阿中唯如,這都是在發展上的機遇問題,如果 世尊出世在中土,由於發展環境的關係,可能整個演進史又不同了佛法演進與推廣受在地的人文影響很大,這點不能不考慮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12 11:54:00
說合流其實滿諷刺的,中道、唯識、如來藏早在阿含就都有記載了,這些一直都是源流。而且唯識這方面的觀念,不單傳承至漢傳與藏傳佛教有,縱使南傳佛教也有,他們的教義有一部分也是認同在六識之外,有更微細的識存在,只不過南傳稱之為 "有分識"。《清淨道論》是南傳很重要修行解脫的一本指引,當中也提到不少有分識相關的作用。玄奘法師在《成唯識論》怎麼說 ?餘部經中亦密意說阿賴耶識有別自性,謂大眾部阿笈摩中密意說此名根本識。上座部經分別論者俱密意說此名有分識。有謂三有。"分" 是因義唯此恒遍為三有因。化地部說此名"窮生死蘊"。說一切有部增壹經中亦密意說此名"阿賴耶"。所以唯識這些觀念,一直都是源流,只不過分支流各別解釋~再看上座部如何解釋有分 ?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當中,從投生至死亡之間的生命流不會中斷。每當沒有心路過程發生時,有分心即會於每一剎那中生滅;然後再看《解深密經》怎麼解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7-11-12 12:28:00
密意這個詞能造成太多可能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12 12:29:00
暴流是什麼意思呢 ? 即是剎那相續不斷。這些就是從法理上去瞭解佛教歷史傳承,自然得出另種答案~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7-11-12 12:31: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12 12:32:00
如果單純從文字相去考就,這什麼字,那什麼字,什麼音,然後再去考察這個發音應該什麼時代..等,那又是另種答案但佛怎麼教導我們 ? 依義不依語。義理才是不變的,語言、文字、發音,都會隨各地域流傳而有不同的發展,流傳就有時間上的差異,文獻保存散失的風險,這些都是要留意的。舉個例子,台灣喝咖啡一般都會加奶精,奶精在中國用語稱咖啡伴侶,台灣與中國也不過隔條海峽而已,試著去想百年以後 "奶精" 與 "咖啡伴侶",如果不從法理上去理解,是就變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走向了。在過個兩三千年,可能後人已經不喝咖啡了,那考據咖啡的學者,會不會推論出,咖啡伴侶可能是喝咖啡時中國特有的一種服務,這種服務台灣並沒有,而奶精因為在中國出現非常晚,所以推論奶精應該是從台灣傳入中國。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7-11-12 13:14:00
b大這段文字有意思,這幾天後學一直在思考<解空>的<解>字,如果當初譯時的原意不同,那是否就整個不同了...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12 13:48:00
所以佛教的傳承就非常重要,自印度到南傳、漢傳、藏傳,都是一樣重視的。傳承中會有歷代從佛陀一直留下來的教誨解釋,也會有各時代祖師他們證悟對修行上義理的論述,這兩方面都有助於後人理解佛經真正的原意,至少有一個標準的範疇可依循。若是離開了這些傳承,單靠自己或者沒有證量傳承的他人來理解佛經,那錯誤的可能性就會很大。為什麼呢 ? 因為煩惱輕,智慧長。智慧增長,理解就改變了以您的 "解" 字來講,第一種理解是研究推論而得到的理解~第二種理解,就有可能是生活中悟性啟發的理解。第三種理解,也可屬於見思惑斷盡的證解。所以同樣的解空,一個人一生當中,就可能歷經三種"解"。至於翻譯,也要看譯者本身的能力與德行而定。能力攸關詞句的精準度,德行攸關翻譯品質的嚴謹度。不過回歸到根本,學佛本意是為了解脫,而大乘佛教的本意是為了一切眾生都能解脫,所以站在解脫的角度來看,基本上無論學哪個傳承,無論學術界如何考據,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要處理 "無明" 跟 "欲執" 這兩大輪迴因。這個層面,就我目前所瞭解的,是佛教一致性的共識。所以,無論喜歡哪一種佛法,討厭哪一種佛法...最終都是要回歸到這個層面才有意義。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7-11-12 14:29:00
感謝b大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