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我對當前佛教前途的看法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2017-12-30 15:50:15
※ 引述《anawak (...)》之銘言:
: ※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 : 大乘密乘經典所常提到的佛菩薩,都有真實存在,只不過不是如經所說真正解脫。
: : 祂們就是我們高層天界自以為解脫或自稱解脫的大神生命存在。
: : 大乘密乘的修行成佛以至金剛喻定等境界,就是往祂們生命世界的修行之路。
: : 至於淨土就是祂們所經營的世界,就像基督教上帝所經營的天堂。
: : 我們應該要尊敬祂們,畢竟祂們是我們世界的主宰,欲界生命都要受祂們統治。
: : 祂們創造了相似正法,雖然歪曲佛教正法,但也是某種使一般欲界生命修行向上的方法。
: : 祂們也有行善積德的高深修行,才能成為欲界主宰天神,也具有高明深厚的福德與智慧。
: 您常提到大乘密乘所提到的佛菩蕯,是欲界頂主宰天神。
: 而欲界最後一天他化自在天,即第六天魔王,其主波旬,佛經稱魔王波旬。
: 魔王波旬曾意圖阻止悉達多太子成佛。以魔女引誘世尊但沒有成功,十分震怒
: 。他自恃神通,帶領眾魔毒蟲怪獸,帶上毒雷毒箭,來到悉達多太子座前。
: 魔王威脅說:如果太子不立即回到皇宮去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就讓太子粉身
: 碎骨死在樹下。悉達多太子專心修行思考,對魔王的威脅如同沒有聽見。魔王
: 命眾魔刀箭齊發,太子身發淨光,刀箭都不能挨近太子的身體。這時天空一聲
: 巨響,護法神來幫助太子,將魔鬼全部驅散。
: 佛教涅盤部經典《大悲經商主品第二》指出,魔王波旬是要經過地獄才得度的
: 。魔王波旬將來五衰以後,會直接墮入地獄,然後他沉痛懺悔才出地獄,後上
: 升到忉利天,在天上修佛法而得度。
: 若照原po的意思:阿彌陀佛即魔王波旬,藥師佛即魔王波旬,是這樣嗎?
: 或許不是同一人,畢竟全宇宙有無數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
: 而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第六天主宰是波旬,
: 另一個過西方很遠很遠的第六天,主宰是阿彌陀佛,
: 過東方很遠很遠的第六天,主宰是藥師佛。
: 雖非同一人,但同類同級,同屬他化自在天。
: 他化自在天不須自己行樂,而愛下天化作,以他人之樂事而自在遊戲。
: 原po是這個意思嗎?
以往我說的「大乘密乘」就是指「大乘與密乘」。
至於您問的這些問題,不是我可以回答的,所以我必須擱置不論。
佛陀在《中部58經/無畏王子經》有言及講話時機的問題:
 「王子!同樣的,凡如來知道那他人不愛的、不合意的話是不真實的、不如實的、
  不具利益的者,如來不說那個話;凡如來知道那他人不愛的、不合意的話是真實
  的、如實的、不具利益的者,如來不說那個話;凡如來知道那他人不愛的、不合
  意的話是真實的、如實的、具利益的者,在那裡,如來是記說那個話的識時機者
  ;凡如來知道那他人愛的、合意的話是不真實的、不如實的、不具利益的者,如
  來不說那個話;凡如來知道那他人愛的、合意的話是真實的、如實的、不具利益
  的者,如來不說那個話;凡如來知道那他人愛的、合意的話是真實的、如實的、
  具利益的者,在那裡,如來是記說那個話的識時機者,那是什麼原因呢?王子!
  如來對眾生有憐愍。」
《增支部3集68經/談論之基礎經》有言及談論中的回答應對。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491.htm
 「比丘們!有三種談論之基礎,哪三種呢?比丘們!關於過去時的談論,他會說:
  『過去時,它是這樣。』比丘們!關於未來時的談論,他會說:『未來時,它將
  是這樣。』比丘們!關於現在時的談論,他會說:『現在,它是這樣。』
  比丘們!有關談論,一個人應該知道他是適合談論的或不適合談論的。比丘們!
  如果當這個人被問應該決定性回答的問題而不作決定性地回答,應該分別回答的
  問題而不作分別回答,應該反問後回答的問題而不作反問後回答,應該被擱置的
  問題而不擱置時,比丘們!當存在這樣,這個人是不適合談論的。比丘們!如果
  當這個人被問應該決定性回答的問題而作決定性地回答;應該分別回答的問題而
  作分別回答;應該反問後回答的問題而作反問後回答;應該被擱置的問題而擱置
  時,比丘們!當存在這樣,這個人是適合談論的。
  比丘們!有關談論,一個人應該知道他是適合談論的或不適合談論的。比丘們!
  如果當這個人被問問題時,他在可能或不可能上不確立,在定見上不確立,在了
  知說上不確立,在道跡上不確立,比丘們!當存在這樣,這個人是不適合談論的
  。比丘們!如果當這個人被問問題時,他在可能或不可能上確立,在定見上確立
  ,在了知說上確立,在道跡上確立,比丘們!當存在這樣,這個人是適合談論的
  。
  比丘們!有關談論,一個人應該知道他是適合談論的或不適合談論的。比丘們!
  如果當這個人被問問題時,他以無關的答非所問,離題向外,出現憤怒、瞋恚、
  不滿,比丘們!當存在這樣,這個人是不適合談論的。比丘們!如果當這個人被
  問問題時,他不以無關的答非所問,不離題向外,不出現憤怒、瞋恚、不滿,比
  丘們!當存在這樣,這個人是適合談論的。
  比丘們!有關談論,一個人應該知道他是適合談論的或不適合談論的。比丘們!
  如果當這個人被問問題時,他淹沒、壓迫、嘲笑[問者]、緊捉住[小]過失,比丘
  們!當存在這樣,這個人是不適合談論的。比丘們!如果當這個人被問問題時,
  他不淹沒、不壓迫、不嘲笑[問者]、不緊捉住[小]過失,比丘們!當存在這樣,
  這個人是適合談論的。
  比丘們!有關談論,一個人應該知道:『他有近因或無近因。』比丘們!不傾耳
  者無近因,傾耳者有近因。比丘們!當有近因時,他自證一法、遍知一法、捨斷
  一法、作證一法,他自證一法、遍知一法、捨斷一法、作證一法後,體會而得到
  正解脫。比丘們!這是談論的目的,這是討論的目的,這是近因的目的,這是傾
  聽的目的,即:經由不執取而有心的解脫。」
 「凡以敵對交談者,是深深地執著者、高慢者,
  非聖者有攻擊德性,互相[找]缺點[攻擊]。
  他們互相歡喜,[對手的]惡說與錯誤,
  迷惑與落敗,聖者不涉入這樣的談論。
  如果賢智者欲談論,了知適當時機後,
  與法與義理有關,聖者涉入這樣的談論。
  堅固者應該說那樣的談論:無敵對、無高慢,
  以無高慢之意,不專橫、不強制。
  當[對方]不嫉妒,正確瞭解後而說,
  應該隨喜於善說,對惡說不應該叱責。
  不應該學難詰,不應該執取[別人的]錯誤,
  不應該淹沒,不應該壓迫[對方],不應該說誤導的話。
  善的討論是,為了了知與淨信,
  聖者這樣討論,這是聖者的討論,
  了知這樣後的有智慧者,在討論中不應該高慢。」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7-12-31 10:33:00
自以為是,是遍計所執,若能自以為非,就是修行的第一步一切都是無常無我,有分別就是妄想,不需要爭論,大家都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