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止觀與涅槃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2019-07-07 19:01:38
※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 ※ 引述《MartinJu (荒謬人生)》之銘言:
: : 依據阿毗達摩概要
: : 止行者:以禪定為基礎修(內)觀禪,達到道/果時,其道/果心與禪那相符.
: : 純觀者:不以禪定為基礎修(內)觀禪,達到道/果時,其道/果心與初禪相符.
: : 須陀洹(初果)道心依5禪支分為5種:
: : 1.尋、伺、喜、樂、一境性俱-初禪須陀洹道心。
: : 2.伺、喜、樂、一境性俱 -二禪須陀洹道心。
: : 3.喜、樂、一境性俱 -三禪須陀洹道心。
: : 4.樂、一境性俱 -四禪須陀洹道心。
: : 5.捨、一境性俱 -五禪須陀洹道心。
: : 斯陀含道、阿那含道與阿羅漢道(依5禪支)亦各有5道心,
: : 而共有20道心.
: : 果心(依5禪支)同樣亦有20種,
: : 因此(20道心+20果心)共有40種出世間(無上)心.
: 其實這出世間四十心的問題,也是我研究中的一個難解問題,茲以在此請教大家。
: 道心果心之與禪支對應的四十心,為何如此?並無定論!
我在昨天一日禪後請教禪師證果體驗,再加上馬哈希大師著作記載一些人的涅槃體驗:
關於證果或果定的涅槃體驗,在其中只有覺得解脫束縛的捨禪支,不會有尋伺喜樂。
但證果或果定的結束以後,隨其因緣,其後世間心路過程會有各式各樣的禪悅心境。
馬哈希大師記載的眾人涅槃體驗可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Ⅰ》〈內觀實修指導‧涅槃的體驗〉
http://tkwen.sutta.org/Practice%20Mindfulness%20With%20Mahasi%20Sayadaw%201_with%20cover.pdf
個人就自行判斷得到如下結論:
所以個人認為阿毗達摩由八十九心增至一百二十一心的四十出世間心。
其實四道四果的五種對應禪境,不是在指道心果心的禪支,
而是在指道心果心其後引發的相關禪支。
譬如初果果心對應三禪,不是指這種初果果心有三禪,
而是這種初果果心會引發其後的連串世間心路過程相應三禪的禪支體驗。
所以現今一般認為到道心果心會有不同禪境,應該是種誤解。
正確應是道心果心若要細分,還可以用其引發世間心路的禪境去區分。
所以才會原來設定為八十九心,又可以細分為一百二十一心。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就列出三派見解
:   對於以禪那為基礎而修習觀禪的禪修者(止行者),當
:   達到道果時,其道果心與他們之前已證獲的禪那相符。古
:   代諸師對決定道果心屬於那一個禪那層次的因素有不同的
:   見解。有一派認為該因素是「基礎禪那」(p?dakajjh?na),
:   即是在修觀禪與證悟出世間道之前,作為令心專注的基礎
:   之禪那。第二派認為道心屬於那一個禪那層次是決定於作
:   為觀智目標的禪那,即「所觀之禪那」或「所思惟之禪那」
:   (sammasitajjh?na)。第三派則認為當禪修者已熟練於某些
:   禪那時,他可依自己的意願或傾向(ajjh?saya),而決定該
:   道屬於那一個禪那層次。
: ◎阿毗達摩論的五禪層次 與 佛經的四禪層次 的對應
:  (每一禪都有由其開始到最後的所有禪支,譬如佛經二禪就有喜樂捨。)
:  阿毗達摩     初禪  二禪  三禪  四禪  五禪
:       禪支   尋   伺   喜   樂   捨
:  佛經       初禪      二禪  三禪  四禪
: 可是現代還有一派基於實修體驗的問題,就是在馬哈希禪法的班迪達大師的書中,
: 記載修行慧觀由最初觀智到證得道心,會依次經歷初禪到四禪(依佛經)的禪支狀態。
: 這種狀態不是色界定狀態,而是慧觀剎那定的禪支狀態會同於色界定的禪支狀態。
: 譬如證生滅智是對應二禪,生滅智成熟是三禪,壞滅智是四禪。
: 所以依此體驗,純觀行者在行捨智要證得道心時的禪支狀態,應在四禪,而非初禪。
: 而如果行捨智是要在四禪,那麼是否無論以何禪定證道,都會有四禪?
: 還是作為定力基礎的色界禪定,會取代行捨智的四禪?
: 而以涅槃的道心果心體驗來說,應該是純粹的捨,而不應該在其中還有尋伺喜樂。
: 以涅槃為緣,還會產生尋伺喜樂,那豈不是落入貪執?
: 總之,對於八十九心的八種出世間心擴為四十心,而成為一百二十一心,我有很大疑問?
: 剛好在此可以藉機請問大家有何看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